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指導前言

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指導前言

職場 更新时间:2024-12-05 02:54:04

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指導前言?【摘 要】: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越來越多的事實也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成為幼兒園工作的根本需要所以,要抓住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促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為幼兒的成長打好堅實的基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指導前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指導前言(淺談幼兒園保教工作中對幼兒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1

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指導前言

【摘 要】: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越來越多的事實也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成為幼兒園工作的根本需要。所以,要抓住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促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為幼兒的成長打好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 行為習慣 幼兒園 方法

好的行為習慣是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體現。洛克說過:“ 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着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培根也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從幼年開始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可見習慣的力量,對于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影響之大,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我結合了已有的保教經驗,淺談一下幼兒園保教工作對幼兒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習慣養成教育與幼兒園的保教工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習慣傾向、态度多半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隻要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秀分子。” 可見,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保教即保育和教育,教中有保,保中有教。《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确提出:“幼兒園的保教工作重要目标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這些都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為我國教育最重要的奠基階段,幼兒保教工作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因此,我們應該把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作為保教工作的核心,摘用巴金先生的一句話“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二、一日保教中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

良好生活衛生習慣,其體驗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體現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清潔、進餐、睡眠、排洩、鍛煉的好習慣。幼兒的進餐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家長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一般幼兒在園的進餐活動包括午餐和點心,幼兒進餐問題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健康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好的進餐習慣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并且終生受益。但是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中間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正确引導和培養。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根本談不上有一個良好的進餐習慣,這就對 我們在對培養孩子正确進餐習慣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老師會根據餐前餐後管理規定指導孩子正确用餐。剛開始我們發現,由于孩子在家裡沒有一個良好的用餐習慣,很多孩子不知道飯菜進口後要咀嚼或者不會咀嚼,出現整吞或者沒有嚼碎就吞下去的現象,還有的孩子不知道一口飯一口菜,挑食偏食現象也很普遍。飯菜端上來以後有用手抓的,有看着飯菜發呆的,這都是沒有養成好的進餐習慣的表現。教師要引導幼兒飯前洗手、不進行劇烈活動;固定就餐地點、按時就餐、就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不用手抓飯菜,會使用餐具進餐,進餐姿勢正确;不挑食、不偏食、葷素搭配、營養平衡; 集體就餐時要照顧他人;吃飯時要安安靜靜,不說話、不東張西望;不吃過多的甜食,不亂吃零食;不暴飲暴食,要細嚼慢咽;飯後漱口、擦嘴;定時喝水、随渴随喝、每天保證喝水1600毫升至1800毫升;劇烈活動後不要馬上喝水;夏天要少吃冷飲,多喝開水,少喝飲料、不能用飲料代替水,不能隻喝純淨水;不喝生水和不清潔的水, 不用湯泡飯或邊喝水邊吃飯。可以通過學習兒歌《洗手》:“小朋友,愛洗手。洗前先卷衣袖口,打開龍頭濕濕手,抹點香皂搓搓手,手心手背都要搓,再用清水沖沖手”的形式讓幼兒謹記勤洗手、講衛生的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經過老師一段時間的正确引導,孩子就會有意識的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在開學初,我們對全班幼兒進行了一次家訪,主要了解孩子在家進餐和在園進餐情況是否一樣。通過調查發現,我們把進餐情況分成了三種:(1)孩子在餐前沒有一個好的衛生習慣;(2)自己不會吃或者不願意吃,要大人喂;(3)挑食、偏食現象嚴重,在家不吃飯,一日三餐以零食為主,每餐隻吃一口到二口飯,身材矮小,體弱多病。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深思,制定了适合的相關方法和措施。

三、在保教工作中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重視激發幼兒的内在需要及學習興趣,做到:①讓幼兒理解簡單的道理,産生主動學習的願望。懂得一點自己與集體的關系,良好生活衛生習慣與健康的關系;良好學習習慣與智力發展的關系,使幼兒産生主動學習的願望。②讓幼兒了解自己的價值,增強自信心。教師對幼兒的每一個小小的發現、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和贊賞,讓幼兒在教師評價以及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中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③激發幼兒主動積極探究、想像、創新的興趣。鼓勵幼兒發現别人未發現的事,講别人未講過的故事,想比别人更新、更好的辦法,并通過幼兒自己的評價來激發每個幼兒求新求異的欲望和興趣。其次,采取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形式與方法。如,小班多采用具體形象、有趣的律動、故事、兒歌、遊戲等形式及示範、演示、榜樣、練習的方法;中、大班多安排各種自選活動,設計具有創造性的音樂、繪畫、故事及情景表演和遊戲、練習等,運用觀察、發現、置疑、相互學習、自我評價等方法。第三,在教育活動中,注意習慣培養的教育。我們對幼兒提出必要的行為規範要求,随着幼兒興趣、情緒及能力的發展,随時提醒鼓勵幼兒堅持和發展良好的習慣。我們鼓勵幼兒參加各種活動,特别是各種自選活動、自由活動及創造性活動。注意指導幼兒滿足自己的興趣與願望,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習慣及自制力、堅持性。

四、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陳鶴琴先生說的好,凡是可以給幼兒刺激的,都是他們的環境。一切物質是他的環境,人也是他的環境,而人的環境比物的環境還重要;他還說,“我們不得不為幼兒創造優良的環境。”并倡導“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等等有遠見、獨創性的關于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思想。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環境創設上,應緊緊圍繞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主題,精心設計、大膽嘗試,通過美化自然環境,優化社會環境,淨化心理環境,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從而養成良好習慣。在室外環境創設中,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愛好,将各種好行為、好習慣的要求和幼兒喜愛的卡通形象結合起來,張貼在樓道内、各種設施旁邊,在賞心悅目的教育氛圍中,随時随地地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适當的評價,有利于幼兒産生動力和自信心

幼兒期對自我意識不清楚,往往是通過别人的評價來了解自己。而且陳鶴琴也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 ”。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竈,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态。幼兒會對自己正确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針對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因此在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上,我覺得我們可以采用一定的誇獎和獎勵的方式,對孩子良好的表現給予一定的刺激。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都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希望聽見别人的表揚和鼓勵,孩子也一樣。但是我們要學會正确使用。避免一個獎勵的誤區,“獎勵”成為孩子的要挾之手段。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一種連鎖條件反射系統。可見養成良好習慣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還要長期堅持,不能間斷,隻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習慣逐步養成。

六、一日保教生活中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當好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對老師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于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于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下課我無意中走進教室,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過後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說:“老師有時也坐在桌子上講話。”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确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麼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後,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七、利用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1、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了解幼兒園教育活動情況。

家園共育的首要前提是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的活動。主動地配合教師實施教育計劃,正确要求和教導孩子,創造條件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互促進,鞏固教育成果。如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上的要求,要家園一緻,給孩子明确的生活準則,培養其良好的習慣。家長還要多去幼兒園與教師聯系,主動溝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也把幼兒在家的表現如實地反映給老師,共同協調配合,針對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給予表揚或糾正。此外家長要積極參與幼兒園舉辦的各種家長開放日活動,這不僅可了解孩子在園的行為表現和各方面的發展,還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2、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良好行為習慣對幼兒的重要性,不良行為對幼兒的危害,以便家長有針對性的教育孩子。

要想讓家長有針對性的教育糾正監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家長首先要明确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活動學習什麼是良好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又包含那些方面。所謂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良好行為習慣包含很多方面,例如:生活習慣方面,從小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樹立我不小,我能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文明禮貌習慣, 禮貌看起來是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在修養,體現着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父母要教育孩子學習使用文明用語,如“您好”“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等。同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文明舉止,見人要熱情的打招呼,學會傾聽等。道德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兒童才能和别人友好相處,積極追求美好事物,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它包括各種行為規則,尊敬關愛長輩,誠實守信,不随地大小便,不損壞花草樹木等。其次我們家長要知道不正确坐姿對幼兒的危害。學習習慣,如:不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遊戲等。幼兒不良行為習慣對幼兒危害不小,不利于身心健康。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可塑性又強,隻有成人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才能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8.1

[2]《幼兒園一日活動文集》1991.10月版

[3]《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