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由湯唯與吳秀波主演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上映,電影講述了兩個身在異國的陌生人陰差陽錯地因為一本書而結緣,這本書就是被稱為“愛書者聖經”的《查令十字路84号》。
片中男女主角的這本“定情之書”瞬間在各大書店銷售一空,直至今日仍然位列圖書暢銷排行榜,曾多次被改編為舞台劇和電影。書中所提的查令十字街,也成為無數中外讀者“朝聖之地。”
這本書究竟有何魅力,能讓無數愛書人,對它如癡如狂?
有人說,英國倫敦遍地都是好東西,這是老帝國長而輝煌的昔日,一樣樣堆棧下來的,倫敦的獨立書店幾近百家,堪稱愛書人的天堂,其中尤以查令十字路最為出名,人們甚至說這條書店街比整個世界還要大。
查令十字街的時間景觀,不單單是它的經曆,出身以及悠悠存在的歲月,而在于乍乍相見那一刻,清晰捕捉到的實時景緻。它像一條時間的河流,更像人類智慧與思維的結晶,一家一家進出,像走進曆史陳列館而不是商業賣場。
對于愛書的人而言,查令十字路上的幾十家二手書店才是他們最為鐘愛的。随便找一家進入,門永遠是敞開的,店裡的空間往往局促狹窄,卻能散發一種獨特的魔力,令人凝神靜氣,細細觀察與體會。
二手書的書店裡往往會産生一種混雜着黴味兒和塵土的味道,那是紙張、油墨與書櫥地闆的木香混融形成的厚重氣息,仿佛是在引誘你快點發現它們的存在。
在諸多二手書店中,最出名的卻是早已關張倒閉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它位于查令十字路84号。這個書店于1977年倒閉後,經曆了數次改造,今天被一家麥當勞占據,我們已經無法從外觀上發現書店的任何蛛絲馬迹,而它的街牌号也被改成了“劍橋環路24号”。
唯一讓人興奮的是店門旁石柱上鑲嵌的一塊金色圓牌,上面镌刻着:“查令十字路84号,馬克斯與科恩書店舊址,因海蓮·漢芙的書而聞名天下。”
用一本一本書鋪起來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不會因此戛然而止,就此消失,它因納入海蓮·漢芙的美好記憶而更添一份光暈色澤,其實“書店還在那兒”,在歲月長河裡永恒。
永恒當下的災難,是人們越來越不看書了,個何論是為了找一本心儀的書,衆裡尋他千百度?
去年七月,《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張照片,是一家位于重慶渝中區中興路舊書店的,題為“書屋的氣質“,照片裡僅有11平方米的空間裡被成千上萬的舊書塞的滿滿當當,還附有一段話:“書店不僅僅是一個買書的場所,更是一個精神的世界……不同的書屋有不同的氣質,給讀者帶來别樣的讀書感受。”
書店的老闆叫王米渝,今年71歲,是重慶建築公司下崗職工,連初中都沒畢業。00年他借錢開了這家書店,純粹是為了賺錢養家。自己書店的氣質是什麼,他并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看到好好的書被當作廢紙賣掉,太可惜了,書的價值遠遠高于它們的重量。年輕時沒條件讀書,現在滿屋都是書,也算彌補了遺憾。”
“讀者就應該随心所欲地找書,能翻到一本滿意的舊書,就好像遇到失散的朋友,是緣分。”
當我們驚訝欣喜的以為中國也有一家“查令十字街84号”的時候,去年十二月,“書店打完卡必須買一本書”這個話題上了熱搜,原來自從人民日報報道後,王米渝的舊書店就成為了網紅打卡地,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有的純粹是為“書”而來,有的不是為了來看書的,而是來專門拍照,“網紅打卡”的。
人類發明了文字,懂得寫成并印制成書籍,我們便不再徒然無策地隻受時間的擺弄宰制,我們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義地擊敗時間。
我始終不真正明白人們為什麼不看書,不買書了,這明明是世界上最廉價卻又值得的投資,隻需要花費一杯網紅奶茶錢,就可以買到一個作家閃閃發亮的思想智慧,買到他滔滔不絕的一生,隻需要抽出幾個刷短視頻與追劇的時間,就可以與他人跨越時空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靈魂的碰撞。
我們很容易在一本本書裡不斷驚異的發現,原來我們所以為的現實世界,相較于既有的書籍世界,是那麼的狹隘,封閉而渺小。
《查令十字街84号》從頭到尾, 全部由一封封信件組成。既有和風細雨, 也有暴雨狂風;大多溫馨閑适, 亦不乏憤怒暴跳。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 依靠書信和包裹傳遞着彼此的關愛。一方能通過書單猜出她的心意, 盡職盡責地找到最好的版本;另一方則在經濟蕭條的時期, 熱心堅持為他和他的家人、同事寄去緊缺的食物。
長達20年悠悠歲月, 他們自始至終隻有通信, 沒有見面。
女主人公海蓮,是個典型的“美式”白羊座,她的文字莽撞而俏皮,會自嘲自己如百老彙街上的叫花子, 也會大大咧咧地抱怨牙痛。她的生活并不如意, 住在“白蟻叢生、搖搖欲墜、白天不供應暖氣的老公寓”, 卻嗜書如命, 真心把書當作了情人。
她作為一名喪偶的劇作家, 生活過得并不富裕, 靠着微薄的稿酬過活。但對于好書上的花費卻毫不吝啬。同時當她在信中得知書店老闆及店員們的艱辛生活時, 也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
男主人公弗蘭克沉穩而低調,“是一個合格的英國紳士”,經營着一座小小的書店, 等待着志趣相投的讀者登門, 等待着一場美妙而精心的不期而遇。
他在20年的通信中謹守着一個紳士的禮貌和謙謹, 又是一個專業且又敬業的書商, 不僅能很快找到海蓮想要的書, 還很細心地随信附上英版和美版發票。
二十多年來的每一封書信, 都遞送着一股暖流, 盈滿了海蓮與弗蘭克的心,也盈滿了讀者的心。書信在遠隔重洋的兩地穿越, 以無窮的力量, 穿越了千山萬水, 消弭心與心的距離。海蓮的每一封書信, 都在傳遞着自己向上快樂向上的情懷, 弗蘭克一家及其書店員的每一封書信, 都在含蓄地表達一種超越私利的問候與關懷。
面對的心酸和苦難, 誰都不去探究, 誰都不去展示, 傳遞的都是溫情、關懷、快樂, 透過這一封封書信, 彼此完全可以感受到對方的苦, 對方的痛, 對方的憂傷。
一封封書信在20年間穿越重洋, 他們談論文學,談論人生,即使未曾謀面,深情厚誼藏于文字的背後,從不曾中斷。每一封書信都是率性之作, 沒有雜質, 沒有矯飾,都是真情流露, 都是真實生活的告白。
“全體人類就是一本書, 當一個人死亡, 這并非有一章被從書中撕去, 而是被翻譯成了一種更美好的語言”。
沒有等到海蓮親自踏上英國這片土地, 參觀“這是間活脫脫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書店的主人弗蘭克就去世了。他的一章從書中撕去, 翻譯成了更美好的語言———愛的語言。所有的書信中, 尋不到愛的蹤影, 而正是這無影無蹤的愛, 更加刻骨銘心。
這一份“愛”有人說,是書本與書信中萌生的愛情,而我覺得,他們之間早已超越了愛,是高山流水,是心有靈犀,通過書信與書籍, 彼此早已将對方融入自己的生命裡, 直至靈魂深處。
弗蘭克走了, 帶着所有的美好和對海蓮的真情, 一切都結束了, 而一切也都重新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通信在此刻戛然而止, 這些小小的信箋靜靜地躺在抽屜裡。海蓮把它們集成一本書信集, 送到了出版社,成了今天的《查令十字街84号》。
“你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号, 請代我獻上一吻, 我虧欠它良多。”
多少年後,海蓮來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 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她笑着對空蕩蕩的書店說:‘我來了, 弗蘭克我終于來了。’”就像赴一場知道沒人在等的約會, 隻能獨自懷念舊人。
這本書給出的結局是遺憾的,而生活中的又有多少故事是圓滿的呢?正是這份遺憾造就了這結局蕩氣回腸的美感,雖然他們緻死也未曾在現實世界裡謀面,但在精神世界裡, 他們的靈魂一直并肩而行。如同一杯醇香的美酒, 不用品嘗, 僅僅随風輕嗅, 足以微醺一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