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1:18:02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1

《财經》新媒體 徐徜徉/文 蔣詩舟/編輯

“查公司,查老闆,查關系”。在地鐵站、電梯間甚至是電視熒幕上,這句廣告語曾經随處可見。

但就是這短短的九個字,卻掀起了一場風波。近日,據北京市海澱區法院網消息,因認為企查查在産品宣傳中采用與天眼查整體相似的廣告裝潢設計及相同的廣告語“查公司,查老闆,查關系”,造成消費者的誤認與混淆,“天眼查””運營商将“企查查”運營商訴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520.45萬元。

天眼查與企查查廣告對比

案件快報顯示,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運營商)稱其于2014年11月首創“查公司,查老闆,查關系”這句廣告語。而企查查方面則回應《财經》新媒體稱:“截止目前尚未收到對方書面通知和法院傳票,整個事件仍然存在有待考證的地方。”

“兩查之争”,各執一詞。而真正的較量卻遠非隻在這九字之上。随着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企業征信”市場就像天眼查、企查查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地鐵站、電梯間裡的廣告片段一樣,仿佛迎來了春天。

然而,沒有一片“藍海”不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當企業征信市場的規模逐漸擴大,有關隐私侵權、灰産、不正當競争等方面的争議也随之而來。企業工商信息查詢應該變成一門生意嗎?它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從三足鼎立到“二查之争”

企業征信的江湖故事,要從2014年的蘇州說起。那裡誕生了兩家企業征信平台:

3月,“企查查”(所屬公司:蘇州朗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橫空出世,号稱為“國内第一家商業查詢平台”;5月,“啟信寶”(所屬公司:蘇州貝爾塔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也緊随其後誕生。

5個月後,在相隔一千多公裡的北京,“天眼查”(所屬公司: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至此,“企業征信元年”正式開啟,商查界三大“福爾摩斯”各就其位。

有業内人士曾這樣描述三家公司随後的發展軌迹:“2016年初的時候,國内已有四十多家企業信用信息查詢平台,但這三家一直占據龍頭地位,後來發展至 ‘三足鼎立’,再然後啟信寶逐漸式微。時至今日,依舊能有實力繼續沖擊 ‘武林至尊’的僅剩兩大寡頭——企查查和天眼查。”

《财經》新媒體查詢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 截至2018年6月,天眼查、企查查、啟信寶、企查貓四家APP的活躍用戶規模均突破100萬。其中,天眼查的活躍用戶數為275.2萬,企查查的活躍用戶數為245.1萬,而啟信寶的活躍用戶為125.2萬,僅為“兩查”的一半。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2

在APP大數據分析平台“ASO114”上,截至今年7月17日,天眼查在總榜(免費)上排名第154,在商業(免費)榜上位列第6名;企查查在總榜(免費)上排名第132,在商業(免費)榜上位列第5名;啟信寶則在總榜(免費)上排名第374,在商業(免費)榜上位列第8名。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3

從活躍用戶和APP的搜索和使用量上來看,啟信寶确實已經與“二查”之間拉開了差距。但從産品售價上來說,啟信寶卻高居首位。

《财經》新媒體登錄天眼查、企查查、啟信寶三家APP發現,在三家平台上,不進行用戶注冊和登錄,均無法查看相關企業、老闆信息。進行用戶注冊和登錄後,如果想要查看相關企業的風險信息提示,三個平台都需要購買平台VIP會員才能查看,啟信寶每天可以免費查看一次;當查看某老闆的個人持有公司情況時,三個平台也都需要購買平台VIP會員才能查看。

對比三家VIP會員的價格可發現,天眼查一年360元、兩年和三年VIP都是720元;企查查一年VIP價格360元、兩年540元、三年720元;啟信寶一年VIP價格366元、兩年596元、三年更高達780元。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4

在功能上,三家平台的同質化程度較高。就企業信息而言,基本都由基本信息、經營信息、關聯關系、風險信息、企業發展信息、知識産權信息和曆史信息等幾部分組成。三家平台針對C端的盈利模式也别無二緻——都是通過“風險提示”和“曆史信息”而向用戶收費,其他信息則免費提供。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5

數據戰争背後争議不斷

這麼多企業和個人征信數據,從何而來?企查查告訴《财經》新媒體:“平台上的信息全部來自于政府公開渠道。”天眼查則聲稱數據來源包括“中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國家知識産權局、商标局等2000多個數據源網站”。

将政府公開信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數據清洗、聚合和加工,形成可視化的信息産品,這就是“查查們”的生意經。聽上去簡單、可控、無風險,但現實中引發的争議卻不少。

7月18日被“天眼查”告上法庭的企查查,已經不是第一次陷入官司。

就在7月初,成立近兩年的杭州互聯網法院頒發了其首個“訴前行為保全”,起因是螞蟻金服訴企查查存在“不正當競争行為”:

5月5日,企查查向訂閱用戶推送了螞蟻金服旗下互聯網小貸公司——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開始清算的消息。同時,将該信息的風險級别列為“警示信息”。

而螞蟻金服則稱:上述清算信息實則為2015年的曆史信息,2016年初,螞蟻金服已向工商部門提交終止清算,繼續正常經營。企查查刊出錯誤信息,直接誤導外界認為運營花呗産品的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進入清算程序。“由于支付寶和花呗的用戶多達數億,恐慌情緒迅速在市場和用戶之間蔓延。”

對此,企查查回應《财經》新媒體稱:“企查查和螞蟻金服在經營範圍上面是處于兩個不同領域,并不存在不正當競争。”

但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亞認為,不能單獨從經營範圍上來判斷是否存在競争關系。隻要是擾亂市場競争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都有可能被認定屬于不正當競争行為。

廣東固信律師事務所律師謝友林也對《财經》新媒體表示:“錯誤信息的推送導緻公衆對螞蟻金服的經營能力、企業狀況等方面産生了不信任,由此導緻了企業長期建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信譽都不同程度降低,涉嫌損害了企業正當的商業利益。”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烏龍案”曾屢屢在“二查”平台上上演。4月20日,有媒體報道了一宗打着國家政策扶持旗号的新能源項目投資騙局,披露了該項目的發起方為光合集團投資的光合華旅産業投資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報道引用了天眼查的數據,來佐證光合集團與光合華旅産業投資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的關系。

但光合集團很快發聲明稱,光合集團投資的光合華旅産業投資發展(深圳)有限公司與詐騙平台“光合華旅新能源投資平台”的騙局無任何關系,系工商信息被冒用,“公司保留追究有關工商信息查詢平台法律責任的權利”。

除此之外,企業主鐘先生等向《财經》新媒體反映:他們的個人信息被企查查、天眼查等機構公布在網上,緻使自己屢屢接到騷擾電話,對生活形成了較大困擾。有人甚至從未當過企業主,電話卻莫名其妙出現在某企業“法人代表”一欄。

對此,企查查表示自己隻是原封不動地“搬運”政府機構的企業信用原始信息,“不會加入人工幹預及加工”。但謝友林律師認為,“搬運”也是以盈利為目的,未經企業主個人的同意,擅自洩露企業主的個人身份信息,涉嫌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權。

同時,企業主卓先生還告訴《财經》新媒體,互聯網上有不少“商家”聲稱可以處理天眼查等平台上判決文書的信息,價格在幾千元不等。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6

《财經》新媒體添加某商家QQ後,通過電話和其取得了聯系。對方稱:删除一則風險提示信息的價格為5000元,如果删除量大可以“打折”,折扣在八折至八五折之間,而且“三大平台都保删”。

具體通過什麼手段删除信息,商家三緘其口,但該人士強調:“在系統不發生延遲的情況下,一般當天就能删除。”

什麼人能夠接觸到天眼查、企查查、啟信寶三大平台的系統?《财經》新媒體就此詢問平台方,但企查查和天眼查均回應稱:“平台不存在任何付費删除數據的業務,更不會有旗下機構開展類似業務”。

《财經》新媒體就此咨詢某APP技術部門負責人,他認為:删除信息要麼是自己人所為,要麼是有人非法黑進系統進行操作,後者的難度較大,但“不是沒可能”。

商業信息查詢是門好生意嗎?

求職者們想要了解将要面試的公司是否靠譜;企業們想要了解合作夥伴的相關信息;投資者們想要了解企業的資信狀态;媒體也想實時掌握企業的股權變動信息…….

天眼查和企查查們的出現,迎合了大數據時代的用戶需求,也搭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天眼查創始人柳超曾說:“就好像一塊木頭疙瘩隻值10塊錢,但經過雕刻、加工、包裝最終變成工藝品後,可能賣到10萬、100萬、1000萬。大數據也是一樣。”

據36氪報道,天眼查從2017年4月開始商業化,當年5月便實現月盈虧平衡。柳超稱,2017年底天眼查營收達到6000萬元。随後,天眼查沒再公布任何營收信息,最新資料顯示其收錄了1.8億社會實體信息。累計企業客戶達到6.48萬家。但今年4月15日,天眼查宣布獲得一筆最新融資,投資方為弘道資本、鐘鼎資本等,金額未知。

有關企查查的最新公開數據也停留在2017年底。該數據顯示,企查查彙集了超過8000個行業的1.5億條企業數據(含已注銷、吊銷),日訪問量3000多萬次。經《财經》新媒體向企查查求證,該平台稱後台顯示企查查的整體終端用戶已于年初突破2億人次(包括登陸和訪問)。雖然未公布營收數據,但企查查創始人楊京曾在2018年透露:3年内産值預計達到20億。

不過,在今年的新融資情況上,企查查和啟信寶要稍微落後于天眼查:企查查成立以來共獲得六輪融資,最近一次融資在2018年8月,投資方為鵬元征信;啟信寶隻在2015年獲得過一筆3000萬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未知。

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到2017年,我國信用服務市場規模僅為37.30億元。而截至2018年6月,我國企業征信機構已有125家。與此同時,發改委于2018年9月表示,要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今年4月,央行再度“加碼”開閘企業征信牌照。5月天眼查成為商查領域第一家獲得企業征信牌照的企業;2個月後,企查查也宣布獲得了央行企業征信機構備案。

一邊是僧多粥少的激烈競争,一邊又是監管層釋放出的重重利好。種種信号都顯示:我國企業征信行業或将逐漸步入洗牌階段。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曾撰文表示,我國市場化征信機構目前仍處于數量多、規模小、經營散、能力弱的局面,難以充分滿足市場征信需求。“隻有标準嚴、門檻高,才能符合征信機構少而精的市場規律,确保征信市場的活力和動力。”

某業内人士則透露,由于模式和同質化問題,在天眼查、啟信寶、企查查貼身肉搏的幾年内,三方都沒有占到好處, “大家都還處于持續燒錢的狀态”。

2019年開始,天眼查、企查查等輪番在地鐵、樓宇甚至影視劇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廣告轟炸,甚至因此而對簿公堂。案件快報顯示,天眼查自述其在北京、上海、廣州各地投入近2億資金,進行了大範圍宣傳和推廣。

“二查”大舉投放廣告的行為,被不少征信業人士解讀為:長期主要依靠B端帶來收入的“商查平台”們,開始在C端市場展開争奪——“畢竟,打廣告是獲得C端市場的一大好方式”。

天眼查與企查查哪個更全面(企查查之争背後的生意經)7

“一款有競争力的第三方機構企業征信産品,至少需在三個維度上做考量:對金融業務和風險管理熟悉,對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懂得透,對金融科技等監管的方向和動态敏銳。”領沨資本創始人、原高盛集團中國管理委員會成員馬甯認為。

盡管國家大力發展第三方征信服務,但征信企業“創藍253”的聯合創始人钛牛卻提醒業内企業:不能過于樂觀。“一方面是不能忽視國家嚴管征信備案為征信企業設置的高門檻,一方面是數據服務呈現同質化趨勢,更快、更準的數據處理和應用能力或是未來緻勝的關鍵。”

雖然前路漫漫,但據《經濟觀察報》報道,美國企業征信規模占GDP的平均比重約為0.0088%,而我國的這一數字僅為0.0039%,說明征信市場規模仍存較大提升空間。而争奪“商界福爾摩斯”的戰火,恐怕還要繼續燒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