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專家頻道 編輯 /李玫
作者:王麗花
功能性便秘(FC)通常是由反複試圖克服排便引起的,由于排便時的恐懼體驗,患兒盡力避免排便,克服排便行為導緻糞便潴留,造成結腸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大便幹燥。在嬰兒期,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引起急性便秘,嬰幼兒排出剛硬糞便時可能會引起排便疼痛。嬰幼兒FC的發生可能與排便訓練有關。監護人給予過度的壓力和(或)不恰當的排便方法,如定時的如廁訓練而腿部又沒有着力點,可能會造成糞便潴留。
一、診斷标準:
年齡<4歲的兒童至少符合以下2項條件,持續時間達1個月:
1.每周排便≤2次;
2.大量糞便潴留史;
3.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費力史;
4.排粗大糞便史;
5.直腸内存在大量糞便團塊。
對于接受排便訓練的兒童,以下條件也作為選項:
1.能控制排便後,每周至少出現1次大便失禁;
2.粗大糞便曾堵塞抽水馬桶。
二、診斷标準修訂的依據
主要區别接受大便訓練和未接受大便訓練的兒童,一些資料表明,大部分小于2.5歲的幼兒未接受排便訓練。此外,對于使用尿布的嬰兒與幼兒,難以判斷有無大便失禁。
三、臨床評價
FC在嬰幼兒中的表現形式多樣。僅有一小部分的FC嬰兒每周排便少于3次并且大便帶血。這些嬰兒存在大便幹硬,排便疼痛、克服排便和直腸糞便嵌塞。克服排便行為使糞便變得粗大,排便時可引起肛裂,最常見于<2歲嬰兒。排出大便團塊引起的疼痛可能會使患兒害怕,然後盡量避免繼續排便。大便帶血會使家長擔憂,但并不會造成嚴重患兒失血。大便失禁可發生于直腸團塊滞留的幼兒。
嬰兒期FC的鑒别診斷包括機械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脊髓疾病、其他代謝性的或腸神經源性的異常。
胎糞排出延遲超過24h且伴随一些症狀(嘔吐、拒食、腹脹、發熱、生長遲緩、大便帶血)的嬰兒,需進行直腸活檢,以排除先天性巨結腸。
另外,比較少見的排便異常是肛門内括約肌失遲緩,與先天性巨結腸相比,該病直腸粘膜活檢病理可見神經節細胞,但肛門直腸抑制反射缺如。
四、治療
早期幹預可以改善嬰兒的FC症狀。症狀持續時間越短,治療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對家長和兒童的健康教育是治療的第一步。醫生評估病史和體格檢查,解釋疾病的形成,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緩解家長對疾病的誤解和擔憂。當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并且确信排便不會引起疼痛時,FC就會緩解。
對于幼兒,隻有緩解對排便疼痛的恐懼,才能順利進行排便訓練,軟化大便和确保無痛性排便是治療的重要環節,也是有效維持治療的關鍵。軟化大便的維持治療,需要持續數月至數年。有關益生菌治療FC的報道較少。牛奶蛋白過敏在FC發病中起的作用尚有争議。最近發表的FC治療指南建議:對于通便治療失敗的嬰幼兒,可考慮予低過敏配方奶試驗性治療2-4周。常用的非刺激性輕瀉劑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鎂乳,可以緩慢軟化糞便團塊,直至數天至數周後患兒主動排便。對于學齡前兒童,行為治療如對排便訓練中順利排便的患兒,給予獎勵,通常是有幫助的。強制性的排便訓練,效果很可能會适得其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