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糧票是怎樣回事

糧票是怎樣回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3 00:14:24

雖然全國糧票、地方糧票早已遠去,但生活裡仍用它來做比喻。譬如,新聞單位把權威部門判定的新聞高級職稱叫“全國糧票”,走到哪裡都認賬;把頻道或報社評定的首席稱為“本地糧票”,一出本單位就沒用了。關于糧票,你有哪些記憶?你還記得上海獨有的半兩糧票是什麼樣子嗎?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1

農村

【糧食評定是個“政治問題”】

草棚宿舍裡,坐着一起下鄉的75屆21人,其中8名團員。這天是1977年6月24日,下鄉整一年的日子剛過去。連隊開始評定每人的定糧,要定下你今後生活每月可拿多少糧票。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2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3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4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5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6

1954年,上海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憑證購糧但不限量。翌年,頒布《上海市實行糧食定量供應工種分類規定》,口糧定量标準按工種分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大中學生和一般居民4類7等27級,依勞動強度和體力消耗等情況分等定量,有特殊需要另行補助。到1972年出台的《職工工種糧食補助标準》,工種從1307個增至7299個。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7

購糧證内頁顯示每個人的定量

我1976年中學畢業到農場,定量标準從學生變為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沒想到,我這個勞動者能吃多少不由肚子說了算,也不是糧食管理部門拍闆。而是采取自報——群衆評議——領導終審的方法來敲定。

我們可評的最高定糧是每月45斤,屬重體力勞動乙類頭等;名額按參評人數比例确定,記得是2%。最後,我被定為每月41斤。我在日記裡寫道:“隻有41斤,團員中隻我一人,而且拿41斤差的多。有些想不通。”

一個人能拿多少糧票,不再是個經濟問題,而是個政治問題。反映了你的表現和評價,41斤猶如今天吃了個“差評”。日記裡記着隊領導與我的談話,說是按工種評的。我在連裡做機修工,勞防用品按電焊工标準。其勞動強度和糧食消耗當然不能與連裡的公路組比;可這次評比并不全按工種而定。領導說某人雖評了43斤,但崗位要調動,等他調出來又不能再加。他舉這個例子,是因為那個胖到43斤的人勞動強度還不如我。

我至今仍不明白的是,領導說我拿41斤,這樣做“主動”。“主動”是什麼意思?我為什麼要“主動”?要說主動,那就是一年後考上大學;從體力勞動者變為腦力勞動者,定量減至29斤,大學生的每月糧票比農場職工少12斤。

【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

糧票問世上海在1955年10月。印發了“五證一票”,即上海市居民購糧證、工商行業購糧證、夥食團購糧證、特種用糧供應證、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及上海市糧票。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8

購糧證封面

我家那本蔚藍色《上海市居民購糧證》上,最後買大米記錄是1996年2月23日,購15斤。到糧店買米要《購糧證》、糧票和鈔票;領糧票也要《購糧證》,帶上戶主印章。證上有每人的糧食定量,糧票按定量發放。到糧店買米面要糧票,到飲食店吃面到食品店買點心也要糧票;但在上海的隔壁鄰居杭州,上世紀60年代買點心不要糧票。

上海糧票分兩種。一種是“上海市居民定量糧票”,每季度發放。1955年發行票面半市兩、一市兩、四市兩、壹市斤、貳市斤、伍市斤、拾市斤7種。1957年發行過叁市斤。1963年發行票面增11種,多了伍百斤、壹百斤、貳拾斤、半斤、貳兩,少了四市兩。這種糧票的紙張較薄,票面較大,标有年和月份。先是當月使用,從1965年起是半斤以上的可延長到當季末後的5天為止。到1980年起分月使用,年度通用,可延長至下一年度3月底止,過期作廢。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9

上海糧票

另一種是長期使用的“上海市糧票”,面值比前者小;因要長期流通,紙質顯得稍厚一點。1956年發行了拾、伍、肆、貳、壹、半市斤6種。1960年改成8種:拾、伍、貳、壹市斤和伍、貳、壹市兩和伍錢。到1972年縮減為4種,票面為伍、貳、壹、半市兩。自1990年起,“上海市居民定量糧票”和“上海市糧票”的計量單位改成克。

1981年8月22日,上海市糧食局決定:能長期使用的“上海市糧票”用至當年12月31日止。1993年4月1日起,糧價放開,糧票退出曆史舞台。

與上海糧票同時誕生的是國家糧食部發的“全國通用糧票”,簡稱“全國糧票”;能在全國範圍購糧、糧制品和就餐。而在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内流通、由其糧食廳(局)印發的糧票稱“地方糧票”。雖然全國糧票、地方糧票早已遠去,但生活裡仍用它來做比喻。譬如,新聞單位把權威部門評定的新聞高級職稱叫“全國糧票”,走到哪裡都認賬;把頻道或報社評定的首席稱為“本地糧票”,一出本單位就沒用了。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10

全國糧票

自1955年起,到外地去就要換全國糧票。在長三角,有過短暫的地方糧票互通;從1955年12月1日起,上海與江蘇7市23縣互通至1960年6月底,與浙江5市14縣到1959年2月1日。換全國通用糧票要填寫《申請兌換全國通用糧票證明》,輔以單位證明,沒單位就由居委會證明;農村可用糧食兌換,但需生産大隊證明。居杭州時,外公和奶奶的戶口在滬未遷,由親戚把他們的糧票換成全國糧票寄來,我再去糧店換成浙江糧票和油票。因為換全國糧票時已貼了油票,好像是25斤地方糧票 半斤油票。1976年2月19日,最後一次寄來外公一二月份全國糧票53斤,4月我們搬回上海。

【多餘的糧票和“搗蛋部隊”】

剛下鄉時,最多吃過一頓8兩;之後漸漸适應了,每天基本1斤,每月41斤的糧票還是有餘的。到春節回家前,請師傅幫忙用糧票與農民調蛋調雞。10斤糧票調1斤雞,調了一隻母雞。調來的蛋裝在餅幹聽裡,就不會在路上碰壞。

糧票屬無價證券,因有需求而變有價;其中全國糧票更具含金量。過去換起來偷偷摸摸,怕被打擊。到上世紀80年代公開化,菜場集市均有糧票換雞蛋的“倒蛋(導彈)部隊”,她們來自海門和啟東。那時,我在電視台經濟部跑财貿,據當時的采訪,1989年8月,10斤糧票調七八隻蛋,蛋是她們0.23元一斤買進的,最多一天可換300斤糧票。有過統計:那時上海日消費雞蛋30萬公斤中的20%,是用糧票換到餐桌的。如賣糧票是0.22元一斤,她們加一分賣糧販,糧販買米運蘇北,以每斤0.60到0.80元賣出。

按她們每人每天平均調得180斤糧票,按1987年某媒體統計全市10萬倒蛋女計算,那就是1800萬斤/天,一年換糧票650億7000萬斤。當時,1斤糧票含國家财政補貼0.40元,每天流失720萬元,一年是26億2800萬元。

那時,糧票可換物品從雞蛋拓展到日常用品。小塑料臉盆40斤、塑料小靠背椅80斤、大浴盆160斤、大号搪瓷燒鍋300斤,還可換咖啡壺、打氣筒、面盆架等,俨然成了中國第二貨币。1989年,市府《關于加強糧食管理 嚴厲打擊套購倒賣非法活動活動的若幹規定》第三條規定:“嚴禁糧票買賣或以票易物”,但成效甚微。

糧票來自居民定量的多餘。1987年,上海發放糧票26.55億斤,實際銷量21.07億斤。據當時上海市糧食供應公司市場管理科統計,每人月均用糧16.78斤,而一般居民和10歲以上兒童平均定量是12.5公斤。由于生活改善,飯吃少了副食品吃多了;上海人手裡當時已積糧票11億斤,并以每年3億斤遞增。

【被誤讀的“半兩糧票”】

上海自有糧票起,就有半兩糧票。在不少外省人眼裡,半兩糧票成了上海人精明的象征,甚至用來數說上海人的精明不高明。

外地的地方糧票,最小單位幾乎都是壹兩,上海出現個“半兩”,當然是彈眼落睛。半兩糧票與壹兩相比,是量的細小化。這種細化的優點,就是細化了消費對象及消費行為,使消費目标和定位更加具體和實際,需要半兩的就不必花費壹兩。半兩糧票可買一根油條或0.04元一隻的杏仁餅。

糧票是怎樣回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11

被嘲笑的半兩糧票

這不僅是個體的精打細算,也是市場配置和可支配有限資源的節省及最大化運用;尤其在計劃經濟年代,顯得更為重要。另一方面,細化也培育和推動了半兩、壹兩半和貳兩半的糧食制品的生産銷售,也建立起相應的消費群,從而擴大了生産、促進了消費。在這個設置了半兩糧票的城市,你很難鑽價格的空子,鑽計量的漏洞。半兩糧票這滴水,映照出上海人的精明和高明,踐行了上海人“螺蛳殼裡做道場”的生活原則;實際是實惠,精明靠精算。

細化的精明并不是上海人獨有。因為精明産生的細化,緣于物質産品的匮乏,而面對這一共同現實的也不僅隻是阿拉上海人。要是以票證面額大小論精明,而票證的面額大小與精明程度大小成反比,那面額單位越小就越精明,越大就越傻冒。以此推論,上海人還不能算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最精明的。在郵票上輸給河南,其面額為0.0055斤;在布票上則不及新疆,那裡有面額1厘米的布票。其實這些都隻是因地制宜的政策,哪有那麼複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