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太極内功練習方法

太極内功練習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19:26:05

太極内功練習方法(修練太極内功的三步功法)1

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一是何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内功訓練?三是如何練好内功?四是内功在養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為内功?内功修練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對于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要标志的腿腳功夫而言的。太極拳所強調的是内功,是通過特殊的訓練使神、意、氣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種氣勢,即内功或稱之内勁。

在内功或内勁的理解上,要排除三種誤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寶”精、氣、神或者稱之為神、意、氣的有機化合,看成是三種物質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質的飛躍,有機化合,産生一種新的物質——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生物電場。

其二、不能認為三者的最終結合落實在力上,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訓練的結果看成是對肌**力訓練形成的腿腳功夫,那樣會失去太極拳的真谛,發揮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終落入旁門。

太極内功在修練過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練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極拳近于道,遊于藝。它取“易經”之理,名曰“太極”,又循陰陽之道、易變、變易之義為行功走架之法則。太極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釋思想為一爐。所以太極之理能圓融萬事萬物。諸子百家無所不包。太極拳經典拳譜更是字字珠玑,句句拳訣。是太極内功修練的靈魂,指導思想。

(二)、放松是修練内功的基礎,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淨,餘者末事耳!”對此,在”太極松功”一章裡,已作詳細論述。

(三)、依據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步功法,太極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

二、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内功訓練

關于楊式太極拳為什麼要強調内功訓練的理由方面,我們在前邊其它各章中,已經有所論述。特别是在“太極松功”一章裡,圍繞要不要松,怎樣放松的問題上都和修練内功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太極拳作為内家拳,必須以内功修練為宗旨。從神、意、氣的有機結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練腿腳功夫的外家拳路。

其次,從近百年的楊家太極拳的發展實踐中看,自楊露禅宗師始,到楊澄甫把楊式太極拳推向全國都是以内功取人,以内功服人,不摻雜任何與内功無關的任何招術。因此,才派生出吳、武、孫式内功太極拳,把内功太極拳推向高峰,成為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象征的武術。離開内功,就不是太極拳。

再次,從楊式傳承下來的“老六路”的套路來看,它保持着楊露禅宗師及其所傳弟子們的遺風,它走内不顯外、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符合陰陽之道。先師朱懷遠說:“老六路是健侯宗師教家裡的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學的總則。陰、陽修練。陰指内功修練,陽指形體呈現,内外結合方為太極。”

第四,就太極拳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都有偏離散内功的現象,有異化的趨勢,應引起拳家們的重視,為使内功不失傳,使國之奇葩、瑰寶、國魂不失,不丢魂,也應大聲疾呼:要強化太極内功的訓練!

三、如何練好太極内功

有關太極拳的書笈很多,都談到内功,但内功是什麼?乃至如何才能練好内功?卻沒人說得清楚。在朱懷遠等恩師的諄諄教導下,我不分寒署日夜耕耘,可謂“十年盤一拳,十年練一功”,始得太極内功而頓悟。結合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并吸取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乘功法,總結出太極拳内功修練的三乘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并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的練功目标。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我個人的體會、隻要思想入道,通過三步練功法的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内步入太極殿堂。

(一)、第一步功法——“以身變手”

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楊式太極拳在修練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在“築基功”中,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時間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

這裡指的“腰”,不是褲帶勒之處,而是腰肌上部兩個腎髒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煉,強化腎髒功能,同時還可護展丹田氣勢(這是二步功所在鍛煉的問題)。

有關練腰的問題,在古典拳譜中有許多論述如:在《拳論》中有“主宰于腰”;《十三勢歌》裡有“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内松靜氣騰然”;在《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有“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這都說明,“腰功”在練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或多或少的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都沒有提出如何練腰。前輩們在如何傳授拳法拳功時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口授什麼?

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内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于四端,形于手指。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效果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二)、第二步功法——“以氣變手”

道家的“煉氣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煉丹築基功。煉丹築基要以下丹田為煉丹爐。天為純陽清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産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

氣的含義涉及面很廣泛,總的來說可分為兩種:一是體内流動着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營氣、衛氣等)營氣是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營氣運行于血脈中,也就是血脈中營養之氣,它的作用是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的運動于周身上下,由表及裡,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為營養。另一種是指髒腑活動的能力。

在人體内各部位都有分布有流動着的精微物質,由于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宗氣,它是飲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空氣相結合的自然産物。因其是内在之氣與外在之氣的綜合體,又是貫注于全身之氣的起點,故叫“宗氣”。宗氣的作用:一是助肺髒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聚在下焦丹田部位的叫做“元氣”,元氣是人體生化的原動力,它的作用是激發、推動和五髒六腑的功能活動,元氣的存在有賴于後天營養的不斷滋養。宣發在肌膚裡的叫做“衛氣”。

衛氣,是由飲食之精華所化生,它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衛氣”,衛氣在體内有溫養五髒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起閉汗等作用。因此,人體的髒腑活動,特别是肌表皮膚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太極拳的中層内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内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别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多體會隻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内其它氣也會盛強。

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滞——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于氣,并不生于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滞、不暢所緻。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愈。

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内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髒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遊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丹田氣運手。”

(三)、第三步功法——“以意變手”

道家的“煉神還虛”,神是髒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壯态。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

太極拳的第三步内功是“以意變手”。即練“神”。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髒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系。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極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這是占絕對壓倒優勢的内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魂,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内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練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内五髒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确的發揮内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采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甚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

“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

四、太極内功修練的認識問題,可以說是衆說紛纭、各執一見,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太極内功即“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内外相合、上下相随。”還有的把這些要求與古典的“易”理相聯、以太極混圓,陰陽動靜、五行生克、八卦周流等理論為内功,提出内意神行、外行内導、勁氣合神……總之是内修心意,外練筋骨。

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有一個最突出的矛盾,是都沒有解決如何練好太極内功的具體步驟。所以通過實踐,特别是通過對傳統套路——《老六路》的傳授,概括出如前所論及的《太極内功三步功法》并就與此相關的問題概述如下:

(一)、太極拳的“三步功法”,隻是修練太極内功的基本的程序,并非是太極内功的全部。整個太極的修練還應包括:

1、内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内三合”及“内外相合”。“内三和”就是太極拳“三步功法”的内容,通過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修練,拾階而上,實現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有機結合,即高層次的神、意、氣的化合。“外三合”是保證“内三合”修練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備五弓”、“三尖相照”都是為正确的修練内功對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真的放松到意、氣、力都沉人腳底,且入地很深時,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頂頭懸也會于自然中形成。就太極拳的特點來說,這裡說的“松沉”是相對“松而輕浮”的現象來說的。一般人認為沉與重是一樣的,實在是誤解。在武術詞典裡重為有形,其力呆滞,而沉則不同,沉勁活,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不同。所以在松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雙重之病;在輕靈的同時,亦一定要注意克服雙浮之病。

第四是松活。松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個關節軸的曠量松活,二是以丹田為核心帶動肢節順逆纏繞之柔韌性的活。關鍵在于通過打拳,特别是通過松腰和胯裆勁的鍛煉,不斷增強關節的松活、韌帶的柔韌和肌肉的彈性。從而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随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

從動作的形态上來講,要求松圓,動作非圓即弧,在腰胯的帶動下,身體各部做螺旋的纏繞運動,合而螺旋,開而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處處體現了公轉自轉的運動規律。修煉太極拳。無不以底樁沉穩,腰身活潑,上肢輕靈為要旨。輕是保證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條件,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隻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

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太極拳的動作始終是螺旋式、抽絲式的内外協調運動,使全身各部位圓活無滞、富于彈性和韌性,所以“松活”能随時靈活地集中于某一點,從而能發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随”,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勁完整。輕是保證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隻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要繼承和發揚太極功夫,就要從基本的要領去做,要從“松”字入手,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第五是松擊。諸如短勁、透勁、驚彈勁、崩炸勁等就是太極功夫的松擊手段,以松透全身的整勁求得快準、冷狠、入裡透内、驚心動魄的擊打效果,拳論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内勁就是松擊的體現。

太極宗師楊澄甫在世時,有人問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将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宗師答曰:“我是松着勁打的。”

若要體悟松擊,最好是先解決如何理解和認識“松”與“緊”的實際問題,這樣處理有利于進行“由松入柔積剛”的技擊訓練。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在練拳時往往強調一個“松”字,因為“松”為太極拳術之靈魂。但也不能不談一個“緊”字,疏忽了“緊”,就可能不符合太極拳陰陽之道。太極拳明師劉習文先生在《“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一文中說:“太極拳鍛煉要求的放松,是自然的放松、綿柔的放松、輕靈活潑的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放松;太極拳鍛煉要求的縮緊,亦為自然的縮緊、綿柔的縮緊、輕靈活潑的縮緊、‘用意不用力’的縮緊。

這與現代漢語注釋的‘松’、‘緊’(筆者注:通常的‘緊’表述為意念和形體上的緊,是精神上的緊張和肌肉、筋腱的僵直呆闆、關節不靈活等等)完全是兩回事……隻有松緊結合才是産生彈力(伸縮力、爆發力)的基礎和條件。松緊結合質量,決定太極拳推手時的發放質量——冷彈脆快的标準度。”

但是話又說回來,拳齡較短的愛好者不宜過早體悟剛勁之“緊”,要多點體悟大松大軟的拳理拳法,以免影響初級階段“摧僵化拙”的練松。太極拳明師張子英先生在《論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的“松”與“緊”》一文中說:“如果未了解松柔之前或不明白緊的用途,就會誤将硬的動作當成“緊”的練習,使整個身軀與四肢貫着沉重的笨勁。” 有道是:有意練松,無意求剛。把剛講得客觀一點,發勁末端聚點上瞬間的緊就是剛。

太極拳明師李秒豐先生在《回憶師爺講太極弓子、悶勁、松緊》一文中說:“松緊訓練,主要是掌握松緊的空間和時間的頻律及頻率變化,即松緊的頻度和幅度。松緊的時間越短,松緊的頻率越快;松緊的空間越大,松緊産生的能量越大;松緊變化越瞬,能量釋放的效果越佳……

松則全身皆要松透,緊則要全部緊到極點,而不能半松半緊,要松在自己身上,緊在對方身上,使力量透達無滞。平時訓練,不僅要做到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緊非緊,更要瞬松瞬緊,任意松緊,随意松緊,還要漸瞬突變。

太極拳練得越松,内勁就越整;勁越整,打擊點越小;點越小,穿透力就越大。這就是把松緊練至恰到好處的結果,亦是松擊的功夫。

第六是松空。全體空靈,應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過來,功夫越深,對松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應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上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

傳說受襲者安然無恙,襲擊者卻被震跌出去了。林墨根老師深入淺出的說:“松幹淨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練太極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心空自然,體内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第二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第三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武式太極名家郝少如先生說:“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松空是練太極拳到了無形無象的高級階段,此階段沒有幾十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高人指點,無法達到。由于本人尚未練成如此功夫,故無具體感悟可言。

有些追求深入研練的習拳發燒友看了不少拳書和請教了一些名師,仍未能使其練拳時松到好處,我想這其中原因之一是沒有明師正傳。楊式太極名家董英傑先生在《太極拳釋義》一書中說:“不得真傳,身體略壯,學拳十年,終是糊塗。”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松練到好處,若沒有一位有師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懷太極功夫的明師(不是小有名氣的名師,既名又明的老師當然更好)的言傳身教,那是難以悟得透徹和感受良好。因為對太極拳而言,其動作的細微之處及道理的深奧玄妙處,多有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困難,隻有經過明師點撥和自己的刻苦研練,才可悟其真義。如内功心法就不是說幾句話或看多幾眼所能搞得說清楚的。

吳式太極名家馬多瑞先生說:“‘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拳友們大多知道初學慢練的重要性,隻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緻,如此反複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随心所欲。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緩則内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功夫後,就可随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要出功夫,必須把架子放慢,一招一式,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不要放過。以慢練松才好采氣、養氣,摧僵化拙。不但能體悟拳架的細微變化和求得架子工整,也容易練出周身一家的内功來。

太極内功練習方法(修練太極内功的三步功法)2

中國教育服務網-會武堂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内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互聯網,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關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