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後宮妃嫔的選擇和組成絕非皇帝僅憑個人意願做出決定的私事。後宮妃嫔關乎皇嗣繁育、關乎皇位傳承,關乎外戚勢力,進而直接影響着統治根基的穩固性。
後金政權時期,後宮妃嫔尚未建立等級制度,選擇後妃更是沒有統一的規定;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後宮位分雖然“位号既明,等位漸辨”,但較之前朝仍然沒有系統、成熟的選擇、晉封、管理制度。清朝入關以後,順治皇帝雖然創設了“選秀女”制度,但後宮等級仍未明确,直到清朝行至康熙朝。
清代後宮妃嫔形象
《清史稿·列傳一·後妃》記載了康熙朝創設的後宮等級、後宮選擇制度:
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嫔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内務府屬旗秀女,内務府主之。
也就是說,“八旗選秀”乃系清朝皇帝納娶後宮妃嫔的主要來源。但根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清朝皇帝的後宮妃嫔隊伍組成較為複雜,其中未經“八旗選秀”而直接給予後宮位分的,甚至直接從宮女身份成功逆襲為後宮妃嫔的,均不在少數。
“八旗選秀”情形
那麼,清朝皇帝的後宮妃嫔隊伍究竟如何組成?清朝官方文獻中所記載的“令妃”、“選妃”、“恩妃”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令妃”、“選妃”、“恩妃”,即為清代後宮妃嫔隊伍的全部組成。
令妃
注意,這裡的“令妃”是一個名詞,并非特指乾隆皇帝的寵妃、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而是指沖齡登基的清代皇帝在選定原配嫡後時,陪皇後一同參選的女子,落選後被冊封的後宮妃嫔。
《清稗類鈔·禮制類一》記載了“選後”情形:
其應選也,皇太後坐于上,皇帝坐稍次,果中帝意,帝以金如意簪于發,遂稱後焉。
“選後”過程和“八旗選秀”相差不大,也是由數位“适齡女子”組成,而後由皇太後和皇帝共同選擇。唯一不同的是,這些“适齡女子”不是出身滿洲勳貴、外戚家族就是出身蒙古實力派黃金家族。而“八旗選秀”的“秀女”們則由滿、蒙、漢八旗所有的适齡女性組成。
選定皇後人選以後,剩下的幾位陪選女子該如何處理?鑒于其家族背景的異常強大,直接退回母家自然不合适,于是便統一給予後宮位分(一般會給予“妃”位封号),早于皇後一天入宮。這些妃嫔就是“令妃”。
晚清時期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在選定皇後以後,同時選定的後宮妃嫔均屬“令妃”。
選妃
“選妃”,即皇帝通過“八旗選秀”方式選擇的後宮妃嫔,乃系清朝後宮妃嫔最主要的來源,沒有之一。
《清史稿·列傳一·後妃》有載:
秀女入宮,妃、嫔、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宮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嫔。
在實際的“選秀”過程中,“秀女”的母家背景、旗屬差别、生父的行政級别乃至皇太後、皇後和皇帝的主觀态度都是決定“選妃”初一入宮後宮位分的影響因素。一般情況而言,世家女子會被冊封為“貴人”以上;非世家女子一般會被冊封為“貴人”以下。
曆史上著名的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就屬“選妃”之列。
恩妃
所謂“恩妃”,顧名思義就是蒙受皇恩才得以擁有後宮位分的後宮妃嫔。其種類較多,大緻分為以下幾種:
1、通過“内務府選秀”入宮的宮女,蒙皇帝恩寵而被冊封的後宮妃嫔。代表人物有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等。
2、根據清朝“選秀”制度規定,“後妃諸姑、姊妹不赴選,惟上命予位分”。也就是說,後宮妃嫔母家的适齡女性可以加恩不參加“八旗選秀”,由皇帝直接選擇,直接給予後宮位分晉封。
孝誠仁皇後的妹妹——平妃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後的妹妹——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後的妹妹——悫惠皇貴妃佟佳氏,均屬這一種類。
3、皇帝加恩,單獨選擇的朝臣之女。順治皇帝的恪妃石氏、鹹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就是這類妃嫔的代表人物。
除此之外,因在宮外範圍被皇帝臨幸而被晉封的後宮妃嫔,也都屬“恩妃”行列。
“令妃”、“選妃”、“恩妃”的根本區别在于進入後宮的方式不同,入宮方式的不同又直接決定了後宮妃嫔的地位和影響。但說到底,後宮妃嫔的最終命運僅操縱于皇帝一人手中,如果再能生育一位争氣的皇子,從宮女逆襲成為皇後乃至皇太後都不是沒有可能。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後妃》、《皇朝文典》、《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