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即便是我這樣一個買汰燒的外地媳婦,都懂得房子是一個人的臉面。上隻角、下隻角,内環、中環、外環,商品房、經适房、拆遷房,買什麼樣的房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這段外地媳婦馮曉琴關于“房子”的獨白,五味雜陳地拉開了電視《心居》的序幕。随着細膩而寫實的鏡頭,一個老上海家庭,幾代各具特色的上海人,複雜的家庭結構,微妙的姑嫂關系,對房子近于偏執的執着,以及融在瑣碎日常中的溫暖、理想與堅韌,都在一幅錯綜斑斓的市井風情畫裡徐徐展開。
海清飾馮曉琴
3月17日,由上海作家滕肖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心居》在浙江衛視、東方衛視上星播出,愛奇藝全網獨播。透過小人物“買房”“賣房”的微型社會生态視角,《心居》講述了上海原住民與闖入者,都在努力讓自己紮根上海、将自己融于上海的故事。
該劇由滕華濤執導,原著作者滕肖瀾擔任編劇,海清、童瑤、張頌文(按姓氏首字母排序)領銜主演,馮紹峰特邀主演。項目獲上海市廣電局大力支持,已申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十四五”時期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項目。原著、劇本及電視劇均獲得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資助。
《心居》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程武談道:“上海不隻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扇生動的時代窗口。滕肖瀾老師的這部作品,從上海一戶普通大家庭切入,雖然講的是‘買房’、‘賣房’等一系列與‘居’相關的事件,但展現的卻是普通老百姓内‘心’,對美好生活的孜孜向往和熱切追求。上海人民的生活百态,其實也是‘十四五’時期,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一個縮影,是社會快速變遷下的一段時代旋律。”
而原著作者及編劇滕肖瀾則表示:“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居》主要寫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為了心中所想不斷努力,頑強地生活和奮鬥着。雖然是小日子,過得卻是大味道。小人物亦有大情懷。我希望能夠盡力寫出這層意思。”
作家滕肖瀾:寫上海百姓的生活,房子是繞不過去的點
小說《心居》2020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新海派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滕肖瀾的長篇新作。剛一面世,該書就以“房子”這個極具話題度的主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小說《心居》以此刻的上海為背景,這座城市裡生活着生于斯長于斯的城市常駐者,折騰半輩子隻為落葉歸根的老上海人,不想變得透明而努力上進的新上海人。在日新日進的大都市大時代,以顧家三兄妹為代表的上海人們,圍繞房子衍生出種種悲欣交集的人生經曆。曆經生活的劫波,他們渴求更豐沛的物質生活,同樣也不遺餘力地為個人靈魂尋找安妥的栖居之處。
“在當下,要寫上海平民百姓的生活,房子是繞不過去的點。”滕肖瀾說。她在2020年進行的一場新書發布會上坦言,自己也有買房的經曆。到今天,房子已不再僅僅是房子,對上海人而言,它代表了“一種價值的取舍”,蘊含了“很多外延的東西。”
《心居》劇照
小說的題目叫《心居》,心是心靈,居是房子,滕肖瀾說:“我是把‘心’放在‘居’前面的,房子是切入點,我更多的是想寫人跟人之間的關系,以顧家這麼一個大家庭衍生出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他們怎樣為了心中所想、心中所願去奮鬥着,去努力地生活着。”
而談及《心居》的影視化改編,滕肖瀾認為,好的文學作品提供模闆給影視,影視用更加多元、豐富的,受衆面也更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
從小說到電視劇,《心居》的改編經曆了“二度創作”。比如小說以顧家的周六聚餐開場,大哥大嫂、妹妹妹夫、侄子甥女,連同自家兒子兒媳、孫子老母親,13口人聚在顧士宏的家裡,圓桌台擺開,各路角色叽叽喳喳登台亮相,話題不自覺就扯到房子,又從房子扯出千絲萬縷家長裡短。
“這樣的開場在劇本裡肯定是不行的。電視劇如果一下子上來這麼多人,不可能像小說那樣通過作者叙述‘自報家門’。很多東西到了劇本裡會更加集中。而且小說相對寫得随性一些,節奏進展也更緩慢。”滕肖瀾說。
果然,電視劇《心居》的開頭,買房借錢、送假LV圍巾等橋段,将顧家日常生活的戲劇感拉滿。馮曉琴與顧清俞的對手戲,也是兵來将擋水來土掩,鬥智鬥勇,十分好看。正應了小說裡馮茜茜的一句話:“外人其實是不搭界的,套路全用在自家人身上。”
滕肖瀾坦言劇本相對小說在前幾集有較大改動,主創團隊反複尋找故事切入點,“必須有這樣的核心,讓觀衆快速了解你要展現給他的是什麼。”
另外,小說裡的一些一筆帶過的東西,在劇本裡對前因後果進行了更清楚的交代。滕肖瀾反複代入角色,“把每個人物想得透一些”,體會其一言一行背後的動機。“小說比較感性,劇本比較理性思維多一點。而且小說是個人的創作,劇本是主創團隊讨論的結果。”
海清飾馮曉琴
童瑤飾顧清俞
由海清扮演的馮曉琴與童瑤扮演的顧清俞,奠定了電視劇《心居》的雙女主基調。馮曉琴這個外地媳婦,嫁給了有點懦弱的上海丈夫顧磊。顧清俞是顧磊的同卵雙胞胎姐姐,書裡寫她“眉清目秀,不失英氣”,又在外企工作,作風剛強果敢,二十三四歲買了市中心萬紫園的湖景房,搬出去獨自居住。而馮曉琴嫁到顧家,生了兒子,還和公公顧士宏、80多歲的奶奶擠在20年前造的三室兩廳裡。
“乍一看她們有天然敵對性的,”滕肖瀾說。一個是家裡說一不二的“阿姐”,另一個是左右逢源的外地媳婦,“落在顧清俞的眼裡,這個弟媳婦好像特别能幹,想法特别多。”
雖然一個是弟媳婦,一個是大姑子,但一開始兩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這個家好”,馮曉琴口口聲聲的“阿姐”叫得親切隆重,顧清俞也把馮曉琴的付出看在眼裡,諸事少去計較。可慢慢地在生活中“事趕事”,兩人之間矛盾漸深。
“其實她們每個人都隻是想達成心目中的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态,為了目标不停地在努力,但并不希望觸及他人、侵犯他人的利益。隻是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跟他人産生交集、沖突。我覺得這個劇裡邊所有人物都是這樣的,沒有一個人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滕肖瀾說。
董晴飾葛玥
孫安可飾馮茜茜
除了馮曉琴和顧清俞以外,《心居》中的葛玥和馮茜茜等也是精彩和深刻的女性角色。她們在追尋夢想的過程裡,有的努力過,但失敗了,有的在人生的轉折點爆發出異常耀眼的生命力。“生命力也是這裡的一個關鍵詞,”滕肖瀾說,“女性是充滿着生命力的。不管是怎麼樣境遇,不管是怎麼樣性格的女性,到某種特定的時候都會有她的選擇,她的人生價值的選擇,那就是她生命力的體現。”
而對于《心居》中若有似無的感情線,滕肖瀾表示,沒有必要為兩位女主強行組CP,搞愛情大團圓。愛情隻是順其自然,而無論顧清俞還是馮曉琴,都在“其他地方獲得了自己的價值”。她們進入了生命的成熟期,在心靈上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找到自己的人生,聽從内心的安排,也尋到了心之居所。”
現實主義題材的IP是最近幾年影視開發的富礦,反映時代生活的作品愈來愈受到社會關注。談及現實主義題材文學及影視作品的創作,滕肖瀾認為,最重要是把握住真實性跟戲劇性之間分寸。“特别寫普通百姓過日子的小說,一方面我當然希望它是非常真實的,讀者、觀衆看了以後會說沒錯,這就是我們現在過的日子。另外一方面,作為劇集來說,肯定也是需要有沖突、有戲劇性。怎麼樣既真實,但是又能夠引起觀衆的興趣,兩者之間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導演滕華濤:側重刻畫當代都市的不同階層
“很多年沒有發現這樣可以代表現實都市、記錄生活的小說了。”滕華濤說,“因為現實題材作品,其實這些年看了很多,但都沒有更符合我這種創作方向的”。
闊别小熒幕近10年後,《心居》是滕華濤重新執導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此前,滕華濤執導過幾部類似的都市題材作品,其中的一些因為直擊民生痛點,具有極高的社會關注度。他表示,與十多年前的《王貴與安娜》《裸婚時代》等作品不同,《心居》“側重于刻畫當代都市各個不同的階層”。
“這些階層有差異化,也有共同點,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小說以上海為中國都市的代表,全景式地展現都市之中各類典型人物。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以顧清俞為代表的都市白領高知階層女性,另一個是以馮曉琴為代表的社會普通家庭的女性。”
為了把“階層的定位更明确一點”,不同階層的人物細節被精準打磨,其吃穿用住、工作場所、消費習慣,都在電視劇中鮮明地加以區分和凸顯。為了了解上海高知白領的生活以及職場,滕華濤與團隊對上海金融、投行等領域工作的女性進行訪談,“不是談工作上的,我們不是個職場戲,主要是了解生活方面、氣質方面,還有聊她自己的家庭等等,這樣找到一些感覺。”
而在紮實的細節鋪陳下,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實的落點。“小說本身就不懸浮,我也不刻意。”滕華濤說。“處在不同位置、不同階層的人物,本身就會有一些不同的視角和想法,這些不同自然就帶來矛盾。”但他同時也強調,《心居》最大的核心是着重于生活和人性中溫暖和善意的一面。
馮紹峰飾施源
童瑤飾顧清俞
這是一個上海作家寫的上海人的故事,“上海”這座都市本身,是《心居》的隐匿的主角。拍攝之前,滕華濤也帶着團隊多次采風,反複求證、推敲,力求展現最真實的上海風貌。
滕華濤提到,拍攝當中尤其強調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所獨具的包容與混雜。“它有那種非常高大上的小資的地方,也有非常本地的、接地氣的地方,兩者是混在一起的。不是相隔二三十公裡,而是僅相隔五十米、一百米。我們更多想把上海的這個特點給強調出來。”
“《心居》是一個能夠還原上海風情的現實主義作品,能夠讓當下掙紮于生活泥淖的人們感受到力量。”滕華濤說。
此次擔綱演繹雙女主的海清與童瑤,都曾在都市女性題材電視劇中塑造過令人難忘的熒幕形象。有着“國民媳婦”美譽的海清,十幾年前便與滕華濤有過成功的合作。而童瑤最近幾年亦憑借《大江大河》等作品大放異彩。
在滕華濤看來,兩位女主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能夠純熟自如地駕馭角色,溝通方面也十分順暢。“我覺得表演上,女演員反而在三十多到四十的這個時間是比較黃金的時間,因為她很多的經曆,包括自己的表演上很多的技巧其實是更完整一點的。的确這個年紀的女演員應該多獲得一些機會。”
張頌文飾展翔
演員張頌文在《心居》中飾演手握幾套房,早已實現财務自由的展翔。這個非常輕松、帶點喜劇和治愈色彩的角色,有人說他“土味”,有人說他“喜感”,無論如何在劇中讓人眼前一亮。滕華濤透露,邀請張頌文加入劇組,就是為了給觀衆一些新鮮感。“因為頌文老師表演能力在這兒,我覺得他也非常符合這個人物的狀态。”
雖然《心居》圍繞房子的話題展開,也因房子的話題而飽受公衆關注,但在這個話題上,滕華濤自言沒有“夾帶私貨”,試圖向觀衆灌注某種理念。“我自己其實更多的是客觀記錄和客觀呈現,我也要求主創不要帶有自己特别的觀點去演繹和表達。”
陸思宇飾顧昕
《心居》讓人看到了一個上海普通家庭的“裡子”,用波瀾不驚的鏡頭語言講述上海人家過日子的真實模樣。故事中有傷痛,但不沉湎于傷痛;有都市社會的壓力,也有人物的努力自強。“我想要做到的是真正地關注時代,紮根于生活,真誠地展現人性的光輝。”滕華濤表示。
總制片人馬好:《心居》是滬上市井風情畫
“滕肖瀾老師的作品是海派小說裡不太一樣的視角,她始終關注金字塔中間的這群人,包括作者本人也是金字塔中間這個階級的人。所以她一直都是以一種平心靜氣的口吻叙述《心居》這部小說。可能也是我個人的審美,我挺喜歡這種生活感非常強的小說。”《心居》總制片人馬好向記者表示。
談到這個項目的實施,馬好介紹到,從滕肖瀾老師的版權到劇作的改編,到後期的拍攝,再到播出,整個過程是相對緊密而流暢的。
當小說尚未寫完出版,馬好就拿着一摞打印出來的稿紙找到了滕華濤導演。“導演很熟悉上海故事,很熟悉上海題材,他也是拍上海題材最好的導演之一。”幸運的是,滕華濤讀完了小說十分激動,當即接下了任務。
在馬好眼裡,滕華濤是在叙述生活感上有着極高的審美觀和創作觀的一個導演,“他拍的家長裡短、柴米油鹽、日夜轉換都會讓你覺得有真實感,這其實是《心居》跟現在的無論是女性題材還是都市愛情題材、家庭倫理題材作品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心居》劇照
另外,電視劇《心居》也更加注重人物力量的塑造和整個家庭關系的建構。“你會發現《心居》是一個大家庭的故事,這裡面有姑嫂,有父母,有孩子等等,它是一個家庭生活緊密的連接體,我覺得導演把這種生活感和真實感,把當下上海表現得非常好。”
據悉,電視劇《心居》與去年七一上映的電影《1921》及2022年開年爆款劇集《人世間》并稱騰訊影業與閱文影視的“時代旋律三部曲”。
馬好透露,《人世間》和《心居》幾乎同期開發,《心居》稍微晚一點點。她說:“《人世間》這部小說縱深感比較強,講述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無論是從地理上,從東北到貴州,還是從工人階級到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在我們選題角度來講是一個非常社會化、全景式的作品。而《心居》更多是一個上海大都市的滬上市井風情畫,前者是全景式縱深感,後者則側重反映社會橫截面。因為上海這個大都市有多種多樣的生活,能夠聚集中國社會當下人的縮影。”
南都記者 黃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