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隻有在上海本地才是一個稱謂,隻要出了上海,絕對是一個貶義詞。以至于在外地,如果沒人問起,上海人都極少主動說我是上海人。
我在上海生活了快20年,直到現在回北方老家時,親朋好友們還是會追問,上海人排外嗎?是不是特别小氣、斤斤計較?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非常能體現這種地域黑:上海人,是哪裡都看不起,就看得起北京人,而北京人,是哪裡都看得起,就唯獨看不起上海人。
全國人民對上海人的嘲笑和歧視,由來已久,而這幾年又開始刮起一股唱衰上海經濟的思潮。但上海人從來都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從不辯解,從不反抗,默默承受這一切。
但其實,上海人骨子裡,是相當驕傲的的。
沒來上海之前,對上海人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兩個畫面上:
一個是鞏漢林在早期小品中扮演的上海人,手裡拎着一根草繩拴着一條手指寬的帶魚,說:“回家弄個小菜吃吃”。
還有一個是嚴順開在1993年春晚小品《張三其人》裡扮演的上海人,鄰居有事讓他幫忙看一下剛買來的一籃子雞蛋,過會鄰居回來了,嚴順開非要給他當面數清雞蛋的個數,證明自己沒有偷吃他的雞蛋。
直到現在,上海人的精打細算還是十分的出衆,在上海的菜場裡,隻買一根蔥、一頭蒜或者一塊姜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買完菜,賣菜大媽必定會免費贈送一把兒小蔥,如果沒送,上海阿姨會很不開心。而在北方,如果是隻買一根蔥,一定會被打。
在上海,人與人的界限劃分的非常清楚,我不想占你便宜,也絕不允許你來占我的便宜。朋友同事出去吃飯、娛樂、消費都是AA,互不相欠。
更有意思的是,上海年輕夫妻中很多都是AA制夫妻。各自管各自的賬戶,婚前的房子車子都是私有财産,婚後共同購買的才會加兩個人的名字。子女教育則會按照約定共同出資。
我的一個上海同事,去年到北京旅遊,去德雲社聽相聲,整個場子都在哄堂大笑的時候,他們一幫子上海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笑點在哪裡,實在聽不慣,便起身離場,門口管理員大媽對他們說:一猜你們就是上海人,上海人聽不懂的。
有次上班早高峰時間,我坐上海地鐵1号線。下行自動扶梯上擠滿了上班族,當時由于一趟地鐵快要進站了,一個站在扶梯後方的小夥子,操着一口響亮的東北話用150分貝的聲音大喊:“我C你M的,前面的人走走啊”!整個地鐵站都被他的國罵震驚了,但是鴉雀無聲,沒人回應、沒人反抗,也沒人挪動位子。
上海,是個神奇的城市。滿大街随處可見身穿睡衣拖鞋頭發燙的奇高的大媽,極品國産女神依偎在外國老頭身旁,50米長的小馬路上并排着4家便利店還都能賺錢沒有倒閉,還有頭頂那五彩斑斓随風飄蕩曬太陽的内衣和内褲。
但是,有一樣東西你卻極少看到,那就是打架。毫不誇張的說,我在上海住了近20年,從沒有見過上海人打架,隻在火車站見到過一次外地農民工之間的交火。
于是,我開始懷疑,上海人一定是在退化,或是打娘胎裡出來,就沒有内置打架的功能。
上海的街頭,吵架時有發生。通常的演化過程是這樣的:
兩個上海人,在馬路上由于瑣事引起口角,然後互不相讓開始吵架。他們吵架不是辱罵對方,而是在拉攏周圍的旁觀者,向觀衆訴說自己的無辜和占理。他們吵架的音量和慘烈程度會随着圍觀群衆的增加而越來越大,在勸架人的保護下,他們會更加的嚣張和張狂。
如果有錢财和身體損傷,上海人會果斷撥打110來處理,如果隻是單純的吵架,他們會吵半個小時不停止,但絕不會升級成打架。他們會邊走邊吵,邊吵邊走,随着兩個人距離的拉大,聲音會越來越響,最後兩個人隔着馬路再聲嘶力竭的罵一通,都舒服了,解氣了,也都沒有損失,這才能結束。
在我印象裡,學校裡打打鬧鬧再正常不過。我曾和上海同事說,我在老家上小學的時候,是打架王,天天打架,在班級和年級都是赫赫有名的。同事驚訝的看着我說:“沒想到你文質彬彬的,小時候竟然如此叛逆,你們學校不管嗎?”
這位同事從小在上海老城廂南市區長大,他說他們小學裡極少有同學會打架,在他的記憶裡根本沒有打架這回事。
在上海,打架絕對是奇觀,上海人之間的打架更是曆史罕見,如果你能有幸旁觀,一定要去買,保證可以中大獎。
前段時間看一個談話類節目《圓桌派》,上海著名作家金宇澄講述他當年在黑龍江插隊落戶時的知青生活。
他說當時知青們是根據地域分幫派的,在東北幫中整天被欺負最軟弱最無能的一個知青,可以肆無忌憚的過來欺負上海知青,搶上海知青的女朋友,而幾十個上海知青們都隻是旁觀看笑話、無人過問、沒人幫忙,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樣子。而但凡隻要有一個上海知青敢還手打那個東北知青,所有東北幫就會一窩蜂的群起而攻之教訓那個上海知青。
金宇澄那時就深深的感慨:東北人有多抱團,而上海人心有多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海人精細、利己,隻在乎自己的私利,不抱團、不團結,沒有北方人的哥們義氣,缺乏溫州人福建人老鄉間互相扶持共同發财的凝聚力,這些都是植根骨髓的,是娘胎裡帶來的,是這片土地和上海的曆史孕育出來的。
解放初期到浦東開發期間,由于上海肩負着整個國家經濟穩定器的重任,所以導緻在民生方面發展不夠,居住條件極為困難,生活資源極為緊缺,四世同堂,廚房共用,廁所共用,男女混居,72家房客,完全沒有隐私。
所以人與人之間、戶與戶之間自覺的就形成了一種界限,我不用你家的鹽,你也别碰我家的醋。我不擋你家的路,你也别想占用我家一平方。所有東西都是有借有還,互不相欠,我不給你添亂,你也别來找我麻煩。
說白了,就是在生活資源極度稀缺下逐漸養成的一種彼此和平共處的生活方式。
上海地處的吳越地區曆來就是中國最富庶、商業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文人墨客、兩院院士數量都是最多的。
吳越文化本身就是倡導以理服人,謙和低調,反對争強好鬥的。所以,上海人身體裡根本就沒有打架的基因。
上海人之間不是沒有矛盾,隻是不喜歡用打架和正面沖突的方式來解決。
上海人通常用兩種方式來解決矛盾:
一是報警。
我敢毫不誇張的說,上海人是全國最愛報警的人。大到坑蒙拐騙,小到和老婆吵架,都要打110來解決。上海的警察叔叔也是最耐心,脾氣最好的。
在上海,樓下商店喇叭太響,你可以報警;樓上鄰居半夜走來走去吵到你休息,你可以報警;買二斤瓜子覺得缺斤缺兩,你可以報警:你吵架吵輸了覺得無處撒氣,也可以讓警察過來評評理。
二是投訴上訪。
上海人特别喜歡告“禦狀”。市和區的信訪辦整天絡繹不絕。前幾年又開通了市民熱線12345和城建熱線12319,所有問題所有訴求,沒有限制沒有門檻,全部可以打電話去投訴反應。
政府部門必定會在一天内反饋你落實到了哪個部門。簡單問題通常3天内解決,複雜問題10天内一定會處理好。處理完畢後政府部門會打電話來告訴你處理結果,還會詢問你是否滿意。
說到底,上海人解決沖突,喜歡借助第三方來客觀評判、解決糾紛,而不是兩個人通過原始的打架,以強欺弱。
從另一個層面講,上海人更相信制度,更相信規則,大家都按照制度辦事,違反規則的人,用不着我來收拾他,自有法律會來制裁他。
如果你在上海生活過,你一定可以感受到上海是一座很女性化的城市。上海更是全國女性地位最高的城市,是唯一一座重女輕男的城市。
上海家庭的決策權和财政大權基本都是女性掌握。男人做飯、做家務、帶孩子天經地義,女人隻需要掌握“嗲”和“作”的技能,就可以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我單位的幾個中高層男同事,在單位雖然是有級别的領導,但是在家裡則完全聽命于老婆,而且老婆還是全職太太,沒有工資隻負責管家的那種。
所以,在上海,你會聽到很多人說都希望生女兒,因為女兒長大不用買房,不用買車,象征性的準備幾十萬嫁妝就可以過門了,女兒是招商銀行,兒子則是建設銀行。而最終一家之主還是女兒。
我國大部分地方比如北方、中部,包括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重男輕女的習俗,在上海完全行不通。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座城市女性地位越高,越受尊重,恰恰能反應出這個城市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
畢竟,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停留在男耕女織,男人做體力勞動養家糊口,保護家庭,抵禦外來入侵的低層次的社會之中。
上海還有一個奇特的社會現象:排隊。
早餐買油條要排隊,坐地鐵要排隊,買喜茶可以排隊3小時,世博會參觀沙特館、石油館可以排隊4-5小時,迪士尼裡的遊戲排隊更是天昏地暗。
上海人的排隊不是有組織的,而是自發形成的,隻要有兩個人,就會自動排成一隊,而且還會互相監督、互相督促,維持秩序,隻要有一個人插隊,大家都會出來指責。
在上海看病,雖然也無奈于人滿為患。但是和其它城市最為不同的就是,所有專家你都可以挂到号,普通門診20元,專家50元,特需300元。隻要花錢都能看。
但是我知道很多城市,你不托關系根本約不到專家,不找熟人,根本排不上手術,沒有紅包,根本就沒有人理你。
上海的醫生雖然也有灰色收入,但是收紅包給看,沒有紅包同樣也能一視同仁。
上海人的聽話、順從、好領導是出了名的。所以,多年來,上海都是中央最放心、最貼心的大兒子,言聽計從,百依百順。高層更願意把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重大試驗都放在上海。
比如,垃圾分類。為什麼中央把這個試點放在上海,而不是東北和西北,因為如果連上海人都分不好,都在抵觸的話,那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做得到。上海人雖然嘴上也在罵,但是分類卻能分到家。
2011年,房産稅政策在上海首次開始試點。2013年,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在上海設立。2017年國産大飛機在上海首飛成功。2018年,中國進博會永久落戶上海。2019年,科創闆試點注冊制在上交所鳴鑼。
上海對房價的管控更是深得中央贊許和歡心。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裡,上海房價跌的最多,低的最深,以至于現在均價已經落後北京和深圳。
很多人會有疑惑:國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上海?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上海從來都是對國家貢獻最大的城市,沒有之一。
解放前的事就不用多說了,上海在整個亞洲都是所向披靡、傲視群雄。解放後的1950年-1976年間,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要占到全國的15.4%。而2018年,上海的财政總收入是2萬億,其中1萬億就貢獻給了中央。而首都北京也不隻過才貢獻了不到5000億,深圳隻有4100億。
對中央來說,一個上海的貢獻就相當于北京加深圳的總和。
所以,民間對上海再多的嘲笑和質疑,否定和看衰,隻不過是百姓自娛自樂罷了,中央對上海的重視和投資,隻會越來越重。因為,我們經不起閃失,經不起任何的失敗,而隻有上海能肩負此等重任。
我曾經很疑惑,為什麼如此繁華、如此發達的上海,卻一直在被嘲笑和唱衰,為什麼國人一邊貶低上海人,一邊還要瘋狂湧入這座城市。這個矛盾從何而來呢?
當你設身處地的在上海生活過,你就會有答案了。
這個嘲笑,有兩層含義:
一是對上海人性格的不認同,對精細、自律、文明、規範、内斂的鄙視,對發達社會、文明素質的一種反叛對抗,自己做不到就轉變為鄙視。自己學習差卻反而怪别人成績好。
二是對上海曆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中央重視的一種嫉妒,覺得上海得到了太多的中央偏向和照顧。
但幽默的卻是,上海人對這種鄙視和嫉妒從來沒有回應,因為上海人骨子裡隻有順從,沒有反抗。
在中國,有兩句話深得人心,孔雀東南飛,投資不過山海關。
所以,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東北去,因為他的臭毛病,總有人會替你教訓他;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上海來,即使他再不懂禮貌,也總有人能教會他。
在上海,“外地人”和“本地人”,都是貶義詞,外地人指除了上海之外的所有人,本地人指除了上海市區之外的所有郊區人。
外地人對上海的嘲笑是極其張揚的,但其實,上海人的自豪卻是藏在心底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