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一年一度的氣候行動峰會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作為主席特别代表,出席氣候行動峰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曆史進程之中。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近年來我國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要盡早實現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盡最大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十年将采取什麼措施應對?新京報就此話題采訪了生态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簡稱氣候司)司長李高。
氣候變化将長期影響人類生活
新京報: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的一個話題。請你簡單介紹一下氣候變化已經形成了哪些影響?
李高:氣候變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為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導緻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的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動,其影響具有全球性和長期性。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氣候變化對全球自然生态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受到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發生了系列極端天氣。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高溫熱浪頻繁發生,陸地強降水事件增加,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
二是氣候變化導緻全球海平面高度持續上升。近25年來,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每年,其中,2018年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平面上升最高的年份。
三是冰川範圍顯著減少。比如,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冰儲量,近20年來一直在減少,北極海冰範圍明顯縮小,全球山地冰川平均每年減少冰量近2300億噸。
此外,氣候變化還影響糧食生産和作物帶分布,水資源分布和降水強度、頻率,生态系統的碳氮循環,動植物分布等。
新京報:氣候變化在我國已經産生的影響有哪些?
李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衆多、氣候條件複雜、生态環境脆弱,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更為顯著。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等構成了長期的重大威脅。
與此同時,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領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面臨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污染等諸多挑戰。比如說,我國有多個氣候脆弱型生态系統,分布在全國各地,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
近三十年來,我國的溫升速率是全球同期的2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表現出發生頻次明顯增加,強度增強,氣候事件影響和風險日益加大的特征。以台風為例,2011-2018年我國平均登陸強度較常年(1981-2010年)偏高6%;登陸強度達到強台風及以上級别的數量較常年增加1.3倍,其占登陸台風數的比例增加1.5倍。
氣候變化也導緻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統計數據顯示,198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導緻直接經濟損失7.3萬億元,年均直接經濟損失2074億元,約占國民生産總值的1.82%。198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死亡12萬餘人,年均死亡3710人。
新京報:氣候變化是一種全球性、長期性的影響,在現有治理現狀之下,我們還将因氣候變化受到哪些影響?
李高: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未來氣候的預估也表明,二氧化碳累積排放與預估到2100年的全球溫度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幾乎是線性的一緻關系,任何水平的升溫程度都與一定範圍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有關。整體來講,随着全球升溫,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發生頻次呈明顯增加趨勢。
比如,世界氣象組織(WMO)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過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熱5年。2019年6月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均達到曆史最高水平。
中國累計減少碳排放居世界第一
新京報:近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績?
李高:我國政府一直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采取了系列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标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積極采取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初步扭轉了過去一段時期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我們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的氣候行動目标。據測算,2018年中國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約45.8%,超過了2020年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3%,為落實到2020年和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位居世界第一,累計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居世界第一。
可以說,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也促進了環境質量改善,服務和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我們是怎麼實現這個目标的?
李高:我們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在戰略規劃方面,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編制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将應對氣候變化目标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
比如在碳市場建設方面,2017年12月,我們正式啟動了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确定了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牽頭建設運營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北京市等其他7個省市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營。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制度體系、基礎設施、人員隊伍等方面建設初見成效。
在低碳試點示範方面,目前已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遴選了87個低碳省市、51個低碳工業園區、8個低碳城(鎮)試點。試點地區相繼制定低碳發展戰略規劃,并将其融入地方政府規劃體系,許多試點地方提出了碳排放達峰目标和路線圖。
此外,我們也注重減緩與适應并重,在适應氣候變化方面,2013年發布了《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16年印發了《城市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遴選了28個城市開展氣候适應型城市試點,因地制宜探索适應氣候變化的方法和路徑,城市适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高。
新京報:我們在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上做了哪些工作?
李高:在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工作上,我國政府積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達成和生效作出了曆史性貢獻,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荷蘭等國發起成立全球适應委員會,積極推動籌建全球适應中心中國辦公室,為提高全球範圍内的适應氣候變化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還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非碳溫室氣體減排取得成效
新京報:溫室氣體不隻有二氧化碳,還有哪些氣體也被稱為溫室氣體呢?
李高: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比例雖然遠少于二氧化碳,但具有更強的溫室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影響。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溫室氣體還有甲烷、氧化亞氮,以及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因此,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對于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新京報:我國在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上取得了什麼成效?
李高:我國在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對于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已制定相關目标和措施,例如《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要逐漸減少二氟一氯甲烷受控用途的生産和使用,到2020年在基準線水平(2010年産量)上産量減少35%、到2025年減少67.5%,三氟甲烷排放到2020年得到有效控制。推進農業低碳發展,控制稻田甲烷和農田氧化亞氮排放等。
新京報:我們是如何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的?
李高: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規定,我們提出工業生産過程等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推廣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技術。煤炭行業加快煤層氣抽采利用。己二酸、硝酸和含氫氯氟烴行業要通過改進生産工藝,采用控排技術顯著減少氧化亞氮和氫氟碳化物的排放。
對于氫氟碳化物,政策提出加大替代技術和替代品的研發投入,鼓勵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氣和回收六氟化硫。我國政府自2014年起補貼處置氫氟碳化物等,據測算2014年至2018年累積減少了約4.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氫氟碳化物排放。
同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也提出了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應對措施,比如,積極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實施控制氫氟碳化物排放行動方案,有效控制三氟甲烷,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控制農田甲烷排放,控制畜禽溫室氣體排放。開展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甲烷收集利用及與常規污染物協同處理工作。
我國還制定了煤層氣、沼氣等甲烷相關和六氟化硫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方法學,鼓勵項目級自願減排。這些控制措施對于減緩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取得一定的成效。
盡最大努力兌現承諾
新京報:要實現2030年碳排放峰值達标目标,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你認為未來十年我國将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李高:未來十年,我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既有來自國際的複雜形勢影響,也有國内經濟轉型的壓力。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措施的落實需要開放、包容的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有的國家目前的單邊主義做法将對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産生嚴重損害,将會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領域間發展水平和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面臨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污染等多重挑戰。同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需要一定轉型發展時間。
新京報:那該如何應對?
李高:盡管如此,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不會改變,會盡最大努力認真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完成已經做出的承諾。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别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李克強總理擔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多次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我國堅持減緩和适應并重,并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
2015年,中國經過認真論證,鄭重向聯合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一系列到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标。這些目标是基于現階段發展水平和現實國情、經過科學論證做出的,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國會盡最大努力認真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完成已經做出的承諾,繼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新京報:除了二氧化碳,對于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我們将采取什麼措施進一步控制排放?
李高:随着經濟發展,預計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未來一段時間内還将繼續增長,下一步将進一步加強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工作。
一是完善監測和統計,摸清非二氧化碳排放家底。以實現滿足《巴黎協定》高水平履約為契機,推動建立覆蓋各領域的包括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内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和統計制度,組織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監測,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和監測技術相關研究,提高包括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内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頻率,摸清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和趨勢。
二是進一步強化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産過程中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挖掘煤礦和油氣領域甲烷減排潛力,繼續削減氫氟碳化物。
三是開展試點示範合作。在煤炭資源和行業較為集中的省份,推動建立煤礦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示範項目,實現減少甲烷排放、能源資源化利用、污染物協同控制等多重效應。
采寫|肖隆平 編輯 |胡傑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