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如何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9 23:39:43

如何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如何精讀案例分析1)1

原文:

《泷岡阡表》

<宋>歐陽修

【1】嗚呼!惟我皇考崇公,蔔吉于泷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2】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後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禦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适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劍汝而立于旁,因指而歎,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後當以我語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嗚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後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3】先公少孤力學,鹹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岡。

【4】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苟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後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5】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蓋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号魏國。

【6】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後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7】熙甯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使,充京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修表。

一 文章字詞說明

1 嗚呼

歎詞,或僅表感歎,或在感歎之外兼表傷痛或贊美的意思。

原文裡用了三個“嗚呼”:

第【1】段裡的“嗚呼”僅表感歎,感歎作表的延遲。

第【2】段裡的“嗚呼”就兼表贊美了,贊美父親“其心厚于仁”。

第【6】段裡的“嗚呼”也兼表贊美,贊美祖考的“實有三朝之錫命”。

由此可知“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的“泣”字是感慰的“泣”,不是傷痛的“泣”。

2 惟

隻是古代的發語詞。在說話開頭的時候,帶出一個沒有實義的字來,以助語氣。

原文用了2個“惟”,一個在第【1】段,一個在第【6】段,都沒有實意,隻是表示更莊敬的語氣。

3 皇

是對于先代的敬稱。

第【1】段首次提到父親,所以要用敬稱,用“皇考”。

第【5】段叙述父親受朝廷的贈賜,所以要用敬稱,用“皇考”;此外第【5】還提到了曾祖、祖父,也需要用敬稱,用“皇曾祖”、“皇祖”。

第【6】段說到父親的遺訓,必須要莊敬,所用“皇考”。

第【3】段裡的“先公少孤力學”,第【4】段裡的“自先公之亡二十年”,都隻是尋常叙述語;所以用“先公”而不用“皇考”。

4 崇公

是賜爵崇國公的簡稱。

在“皇考”之下,又稱父親的賜爵,所以也表示莊敬。

除了對于自己的祖先以外,對于其他的人不稱他的名字而稱他的官位、封爵、谥号,也都表示莊敬的意思。

5 蔔吉

就是下葬

說“蔔吉”見得當時是鄭重其事,占蔔了“吉兆”而下葬的,正與全句鄭重、莊敬的情味相一緻。第【3】段裡叙及葬地,僅是尋常叙述語,所以用“葬”字就夠了。

6 克

能夠的意思,“克”字與“能”字的用法是一樣的。但“克”字有鄭重、莊敬的意思,因此表示鄭重、莊嚴、虔敬的語氣時用“克”而不用“能”。

原文裡用了2個“克”:

第【1】段“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與第【6】段“雖不克有于其躬”都是莊重的語氣,所以用“克”。

7 也

“也”字可以分為三類:

①表示語氣到此稍稍頓一頓,話還沒有說完。翻譯的時候,有些不用翻譯,不需要再用什麼語氣助詞,有時可翻譯成時間副語“……的時候”。

“非敢緩也”、“故其亡也”、“吾之始歸也”、“此死獄也”、“汝家故貧賤也”等語裡的“也”字屬于這一類。

不需要添加語氣助詞的有:

“非敢緩也”可翻譯成“并不是敢于遲緩”;

“此死獄也”可翻譯成“這是一件該判死罪的案子”;

“汝家故貧賤也”可翻譯成“你家本來貧賤”。

翻譯成“……的時候”的有:

“故其亡也”可翻譯成“所以他去世的時候”;

“吾之始歸也”可翻譯成“我嫁過來的時候”。

②表示語氣到此完足,一句話已經說完。

“蓋有待也”“以有待于汝也”“然知汝父之能養也”“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後也”“不如養之薄也”“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吾不及見兒子之立也”“故能詳也”“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後也”“此汝父之志也”“儉薄所以居患難也”“此理之常也”等語裡的“也”字屬于這一類。

隻在聲調上表示語氣完足,末了不需再用什麼語助詞的有:

“蓋有待也”可翻譯成“是有所等待”;

“以有待于汝也”可翻譯成“因此對于你有所等待”。

可翻譯成“是……的”和“了”兩種斷定語氣的有:

“然知汝父之能養也”可翻譯成“然而知道你父親是能夠奉養的”;

“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後也”可翻譯成作“然而知道你父親是一定會有好子孫的”;

“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可翻譯成“就知道不經仔細考求而被處死刑的有怨恨了”;

“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可翻譯成“我見不到兒子的成立了”。

③反問與感歎的語氣。可翻譯成語氣詞“呢”。

第【3】段裡“其何及也”一語的“也”字屬于這一類,與“邪”字相當。

“其何及也!”可翻譯成“還哪裡來得及呢!”。

8 蓋

與“乃”字意義相近,可翻譯成“是”。

“非敢緩也,蓋有待也。”可翻譯成“并不是敢于遲緩,是有所等待。”

9 于

對于,在的意思,但在翻譯的時候不需要翻譯出來,如:

“自力于衣食”可翻譯成“自己盡力謀衣食”;

新免于喪”可翻譯成“新近除服”。

10 長

可解釋為“長養”。

“以長以教”,以什麼來長養兒子教訓兒子呢?原來是以“自力于衣食”。因為“自力于衣食”已經說在前面,“以”字之下就可以直接“長”字“教”字了。

【自我理解:

所以這一句是倒裝句,本來應該是:居窮,以自力于衣食長教俾至于成人。

為了突出“自力于衣食”所以将其提前,然後直接用“以”字承接“長教”。

這句話應該可以翻譯成:家裡窮,隻能自食其力來養育教育兒子使其長大成人。】

與此用法一樣的還有“以庇而為生”。

原來是“以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庇而為生”,但為要說明沒有“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必須把這兩語提在前面,才加得上一個“無”字;兩語既已提在前面,“以”字之下就可以直接“庇而為生”了。

11 “俾”

就是“使”.

使什麼人知道,語中都不點明,必然已經提在前面了。

“俾至于成人”的“俾”字是“修不幸”的“修”字,也就是使“修”長大成人;

“俾知夫小子修……”的“俾”字是“是足以表見于後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一語裡的“後世”與“子孫”。即“使後世子孫......”.

12 邪

就是“耶”.

原文用了4個”邪“: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矧求而有得邪!”都是反問口氣,“邪”字與白話裡的“呢”字相當;

是真發于中者邪!”“其心厚于仁者邪!”都是贊歎口氣,“邪”字與白話裡的“啊”字相當。所以這兩句可以翻譯為“這真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啊!”“他的心裡仁道很厚的啊!”。

13 而

可翻譯成白話裡的“得”字。

“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可翻譯成“祭得豐厚,不如供養得菲薄”;

“讀而勤”“學而有成”“為吏而廉”可翻譯成“讀得勤快”“學習得有成就”“做官做得廉潔”。

拓展:

養之薄”本來也可以作“養而薄”,現在不用“而”字而用“之”字,叫作“互文”(錯綜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以避免重複。)“互文”常常用在語式相同的兩語裡。如陶潛《歸去來辭》裡的“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兩語語式相同,“以”字與“而”字是“互文”。

14 禦

可翻譯成“用”。“禦”是恭敬的說法。

15 其

有3種用法:

①翻譯成白話文是“他的”,這是很尋常的用法。

②在反問或感歎的語句裡,“其”字用在開頭,與“還”字相同,如:

“其何及也”可翻譯成“還哪裡來得及呢!”。

③表示命令與期望的意思。如:

“汝其勉之”,不說“汝勉之”而說“汝其勉之”,更見懇切叮咛的心懷。

16 耳

有2種用法:

①翻譯成“而已”或“罷了”,這是尋常用法。

②同“爾”,與“也”字相當,放在語句的末了,表示語氣到此停頓,不需要翻譯成語氣助詞。區别在于:

用“也”字表示語氣重一點,

用“耳”或“爾”字表示語氣輕一點。

如:

“以為新免于喪适然耳”也可以寫作“以為新免于喪适然也”,可翻譯成“以為他新近除服偶而這樣”;

(插入知識點:

“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适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曾不然”一句裡,連用“适然”“常然”“未嘗不然”,逐層遞進,把父親沒有一刻不存着孝思說到極點。凡是要使讀者聽者的感興逐漸達到頂點,用這種逐層遞進的說法是很有效的。)

“我求其生不得爾”也可以寫作“我求其生不得也”。

同理,用“也”字的也可以換作“耳”字,如:

“蓋有待也”也可以作“蓋有待耳”;

“以有待于汝也”也可以作“以有待于汝耳”。

17 矧[shěn]

與“況”字意義相同。

“況”字比較常用,語氣緩;

“矧”字不常用,語氣急。

18 夫

有2種用法:

①放在語首,表示提示的意思。不需要翻譯。如:

“夫常求其生”可翻譯成“常常給他尋生路”;

“夫養不必豐”可翻譯成“奉養不一定要豐盛”。

②放在動詞底下,沒有意義,隻把上面那動詞拖得舒緩一點。如:

“俾知夫小子修……”,把“夫”字删除也不影響,“俾知小子修……”

19 失之

凡是說話說得不對,做事做得錯誤,文言都可用“失之”兩字來表示。如:

“猶失之死”可翻譯成“尚且會弄錯了教人冤枉死”。

20 劍

把小兒挾在肋下的意思。

來源于《禮記·曲禮上》:“長者……負劍辟咡诏之,則掩口而對。”

這篇文章有多個版本,在其他版本中,“劍”字換成了“抱”字。

21 焉

與“之”字通用,指稱上一語裡的“此語”。

“吾耳熟焉”可翻譯成“我聽熟了這個話”。

22 實

“實有三朝之錫命”中,“實”是“果然”的意思。

23 關于墳墓的刻石

通常有兩種:

①墓表,也稱墓碑。是立在墳上,供瞻仰的人觀看。

②墓志銘。是埋在墳中,将來或許陵谷變遷,發現的人就可以知道這墳中埋的是誰。

24 時間線梳理

按年譜,景祐元年,“授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禦史,充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

景祐三年,“是歲,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範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職,知饒州。公切責司谏高若讷,若讷以其書聞,五月戊戌,降為峽州夷陵縣令”。即作者“貶夷陵”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的事情。

作者初入仕“得祿而養”是宋仁宗天聖八年的事情。

按年譜,天聖七年,“是春,公……試國子監為第一,補廣文館生。秋,赴國學解試,又第一”。

天聖八年,“正月,試禮部,……公複為第一。三月,禦試崇政殿,公申科第十四名。五月,授将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西京留守推官”。

列官于朝”,指宋仁宗慶曆二年作者“知太常禮院”而言。

作者“拜樞密副使”是宋仁宗嘉祐五年的事情。

“參知政事”是嘉祐六年的事情。

“又七年”,指宋英宗治平四年。按年譜,治平四年,“二月,……禦史彭思永蔣之奇以飛語污公,上察其誣,斥之。公力求去。三月壬申,除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五月甲辰,至毫”。這就離開了中央而充外任了。

二 文章思考方向

1 碑志傳記的文字,目的在叙述人物,從這篇文字看來,叙述人物的主要手法是什麼呢?

①抉出那個人品性與行為上的特點,憑那些特點來表現他的全貌。

本篇作者以為孝行與仁心是父親的兩大“善”,是父親的特點,所以着眼于此,其他不再叙述。

②用具體寫法。

本篇作者不用一些抽象詞語來形容父親的孝與仁,而用父親在祭祀與進酒食的時候怎樣追慕,在辦公事的時候怎樣用心,來表現父親的孝與仁。

2 具體寫法與抽象寫法,方法上與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呢?

A方法上的不同

①抽象寫法

隻憑作者主觀的意見:如作者觀得某人能夠孝順他的父母,就說他“能孝其親”;覺得某人的孝行真是做到極點了,就說他“孝行純笃”;這裡“能孝”與“純笃”都是作者主觀的意見。

②具體寫法

具體寫法則不然。如“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本是本篇作者父親常說的兩句話;關于“求其生”的意見,本是本篇作者父親某一夕說起的一番話;作者覺得就是這幾句話,已可充分地看出父親的孝行與仁心了,于是把它們記下來。

還有說話當時的背景,“祭而豐……”一句是“歲時祭祀”的時候說的;“昔常不足……”一句是“間禦酒食”的時候說的;“求其生而不得……”一段是“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的時候說的;在那樣背景中,說那樣的話,父親的孝行與仁心真是宛然如見了。

這裡隻有選取材料(就是言語、行動、背景等)的時候多少摻有作者主觀的意見,待材料選定之後,作者的任務隻是叙事與記言罷了。這種手法叫作表現,意思是使所寫的人物自己顯示在讀者面前。

B效果上的不同:

①抽象寫法

抽象寫法是隻告訴别人什麼,而具體怎麼是這樣的卻不說。即隻告訴别人他“能孝”與“純笃”,但他具體是怎麼“能孝”與“純笃”是不說的。

②具體寫法

具體寫法在教人家知道些什麼以外,還能教人家感到些什麼。如本篇叙述父親的話與說話當時的背景,那背景與說話構成一種真切的境界,顯示一個生動的人物,可供讀者自己用心靈去探索與認識。探索與認識的結果,不但知道作者的父親曾經說過那些話而已,并且感到作者父親真是個盡孝盡仁的人。

除了上面兩個方向的思考,讀者還可以從以下方向出發去思考這篇文章:

1 凡是碑志傳記文字,是不是或多或少都用具體寫法的呢?

2 所謂抉出人物的特點,這特點是不是專指那人的長處而言呢?

3 這類文字,有的帶教訓意味,有的卻不帶,這帶與不帶由什麼而分别呢?

4 這篇文字纡徐而莊敬,風格與它相近的文字,作者還有哪些篇呢?

5 人家說作者“文備衆體”,作者的文字工作,涉及的方面到底有多少呢?

6 本篇所用的一些文言虛字,在本篇裡作這樣意義這樣語氣,能不能從其他文篇中得到印證呢?

7 本篇所用的一些修辭方法,如逐層遞進的說法與對偶句裡用互文,能不能從其他文篇中找到例子呢?

三 文章指導大綱

1 文章線索

本文隻有一個線索,就是一個“待”字。

為什麼直到父親葬了六十年,才給他作墓表呢?

因為有所等待。

為什麼要等待?

因為作者的母親說過“有待于汝”的話。

母親所等待的什麼時候有了确切的着落了?

作者以為“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是自己“幸全大節”的憑證,而自己所以能夠“幸全大節”是由于不負母親的等待,也就是不背父親的遺訓,總之是所謂“不辱其先”,真成了個好兒子。這并不是誇張自己,隻是見得父親具有孝行與仁心而果真“有後”,果真有好兒子,乃是“為善無不報”的“理之常”。要表揚父親,還有比這個更值得叙述的嗎?

2 确定取材的範圍

意念發展的線索确立了,取材範圍也就确定了。

碑志類際上也就是傳記。傳記叙述一個人的生平有牽涉得很廣的,作者認為孝行與仁心是父親的兩大“善”,隻此兩端,就足以表見父親的全貌。所以這一篇僅叙父親的孝行與仁心兩端。

此外作者受父親的影響,是從母親特别把父親的兩大“善”教訓他而來的。因此唯有把母親當時的教訓摹聲傳神地叙述下來,才見得他的受影響為什麼會這麼深切。

所以取材的範圍是要受到意念發展的線索的限制的。

四 文章各段大意與作用

第【1】段

從作表延遲說起,标出“待”字。

第【2】段

說明“待”字的來由在母親“有待于汝”的話;而母親這個話是有根有據的,那根據在父親的孝行與仁心。于是叙述母親所講關于父親的孝行與仁心的一番話,也就安排了本篇的主要材料。

第【3】段

記父親的官職、年歲與葬地,是傳記一類文字的格式。到這裡,叙述父親的生平的部分完畢了。

第【4】段

叙母親,而着眼于母親能夠體驗父親的志概,能夠随時本着父親的志概訓練兒子,可以說是從旁面叙父親。這段裡因為叙“得祿而養”母親,用了“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作為時間副語;以下就順次下去,連用“又十有二年”“又十年”,來表明自己進官與母親去世的時間。

第【5】段

開頭用“又八年”,緊接上段,而叙的是自己“登二府”,三代受贈封的事情,這表明母親所謂“有待于汝”的有了着落了。

第【6】段

承接第【5】段有了着落,見得這才是可以作墓表的時候了。作墓表不但記叙一個人的生平而已,更得使子孫與世人得到一種教訓,才有意義;所以先前不作,直到這個時候才作。

第【7】段

記作表的年月與作表當時自己的賜号、官職、封爵、祿秩及名字,也是傳記一類文字的格式。

如何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如何精讀案例分析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