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20 20:39:33

任何商業産品領域都講求一個江湖地位,就相機而言,全畫幅>APS-C就不僅僅是傳感器面積,在規格配置上也會因定位的關系而“被拉開”差距,畢竟這兩者很大程度上還存在交錯競争的關系,手心手背都是肉。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一個沒有全畫幅,而是以APS-C 中畫幅為代表的品牌,在不存在競争、各自都能全力發揮的情況下,APS-C又能做到怎樣的水準?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

我這個人最喜歡先抑後揚,那就先說說在工藝相同的情況下,APS-C哪些方面會受天花闆限制而很難超越全畫幅。主要就是暗光(信噪比)和風光(動态範圍),因為從定義來看,信噪比是滿阱信号/總噪聲,前者由傳感器畫幅直接決定,而在弱光下開啟高增益後環境自帶散粒噪聲成為主要噪聲源,而散粒噪聲信噪比為信号值的平方根,也就是信号值越大,信噪比越高。散粒噪聲主要産生在像素内,由光生載流子和熱載流子所産生,我們以程控電壓調節(ISO)為中間級,散粒噪聲就屬于前端噪聲,有: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

不難看出當ISO增益較大時,輸入信号總值的高低就決定了系統信噪比的高低,因此也不難理解畫幅越大,信噪比越高的原理。信噪比特别是弱光信噪比是可以跨越商品定位的,低端APS-C在高感光度下信噪比也不一定會輸給高端APS-C,同理,即便是非常強悍的機身,比如D850,在弱光信噪比也高不到哪裡去,畢竟光生載流子屬于繞不開的半導體特性(當然,高像素縮圖輸出的情況下可以很大程度挽回顔面)。

而動态範圍的基本定義是滿阱信号/零輸入響應,也就是傳感器本身自帶的噪聲,如果還是相同工藝的APS-C和全畫幅,本底噪聲的差别也相當細微,但總信号值的差距就比較明顯,因此在基準ISO下,大底占一點起手優勢,但不絕對,比如尼康D7500甚至可以跟自家老大D850一較高下(因為作為除法分母,一點點的變化也會大幅影響最終結果,比如100/2就大于120/3)。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3

之所以很強調制造工藝,是因為不同工藝在特定應用下的差距會非常大,也是劃分産品定位的一個重要手段,新工藝APS-C甚至M43在基準感光度下動态範圍有很大幾率趕上,甚至超越老全畫幅。比如索尼A6500和A7S2的原始輸出動态範圍峰值都在12.9EV,縮圖到800萬(也即4K顯示器鋪滿)前者還能實現反超(13.7EV>13.3EV)。而結合Log和高位模數轉換,10bit的XT3 DCI-4K視頻動态範圍達到了11.2EV,縮圖FHD可以到12EV,超過了A7S2在相同幅面輸出的10.6EV/11.6EV。

不過這種事情到了今年新技術的A7S3推出後就會成為曆史,當然這個是後話,A7S3我應該也會第一時間入手替換GH5S,到時候可以做一做測試。那麼回到XT3上延續信噪比的話題,我用近萬元的XT3對比2000元不到的佳能M100,看看兩者在ISO 6400下的弱光表現有何差異: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4

上圖為XT3,下圖為M100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5

三個點需要注意:

首先是這兩者的噪聲表現幾乎沒有區别,即便價格差距達到了近5倍,這也正是同為APS-C的一個必然,回顧一下上面那道算式不難察覺到,在當大家為相同畫幅,近似的14bit RAW輸出(雖然CR2是有損壓縮),但高增益下讀取噪聲被完全淹沒,前端噪聲特别是散粒噪聲成為主噪聲源,所以X-T3的高感原始成像并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有什麼明顯的優勢,JPEG的機内塗抹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其次是即便在這種感光度下,依然可以明顯看出X-T3的成像細節更出色,這是摘除低通濾鏡 背照設計帶來的高截止頻率優勢,除此之外X-Trans色彩濾鏡也确實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僞色現象,可以參考DPreview的對比圖: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6

仔細看D7500和A6500圖中黑底白字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到字體邊緣出現了色環(這不是色差)。最後一點:我為什麼要放完整的PS截圖?仔細觀察會看到雖然兩張照片都是F5.6 1/25秒 ISO 6400,看起來亮度也是一樣的,但XT3的照片我拉了 0.65,也就是近2/3檔的曝光補償,而這也正是富士經常被口誅筆伐的一個關鍵點——ISO虛标。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7

ISO 12800,1/20秒,F4,上圖為EOS R,下圖為XT3,亮度差别很明顯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8

光學傳感器的工作流程是捕捉光子、轉化為電信号、放大電信号(提高ISO)、數模轉換、機内處理。富士主要“虛标”的地方就是降低了電信号增益放大倍率,所以當手動設置時就會出現輸出亮度比其他機型更低的現象,而自動模式就會降低快門速度(光圈優先時)或增大光圈(快門優先時),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相同ISO”下,成像信噪比會明顯強過同規格傳感器,甚至戰全幅。

不過“虛标ISO”是一頂比較大的帽子,關鍵點在于如何定義“虛”,首先要明确的是靈敏度數值與ISO是相關不相等的關系,後者基于前者,但不同點在于前者有具體的定義方式,但ISO沒有,各大品牌可以自行标注。靈敏度的定義是度量傳感器對光輻射的響應效率,靈敏度越高,成像系統所需的光輻射就越少。但目前對于靈敏度的測量方案卻有很多種,其中ISO-12232标準和CIPA DC-004标準較為常用,前者采用的是傳感器飽和測量法,後者則是基于标準輸出進行伽瑪計算法,這裡做一個簡單的背景介紹吧。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9

上式中H是針對被攝物的傳感器曝光值,即是傳感器照度I與曝光時間的乘積,其中I又可以細化為: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0

T為鏡頭透光率,通常情況下假設為0.9,N為F制光圈值。而鏡頭成像圈存在邊緣斜射的問題,這裡就要引入漸暈因子(設為0.98)和餘弦四次方(設為6度,也就是cos4(6度)=0.9783)進行細化: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1

将上式導入到第一個算式就有: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2

為了不顯得很複雜,就隻解讀一下ISO-12232标準吧,在得到上式之後,物方照度對應的飽和照度為: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3

0.18為灰卡反射率,1.414為飽和反射率,物方飽和照度和飽和反射率的換算為: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4

這樣就能計算ISO-12232标準的靈敏度了: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5

可以看到,靈敏度的定義有比較複雜的計算方法,會根據物方照度、飽和反射率等變量進行計算得出。但像CIPA給出的靈敏度算式是無量綱的,允許廠商自由标定最終ISO,飽和滿阱的測定方法相對而言比較準确,但很多廠商都沒有使用這一标準,不過一般同一套系統會用同一套标準,比較少有A品牌B機型與C機型靈敏度标準不一的問題,因此富士的做法其實沒有什麼好指責的,關鍵是大家别對它“戰全幅”的話題以訛傳訛,正常使用并沒有問題。而如果要客觀公正地對比同一靈敏度下的成像素質,就要保證每套系統的快門速度/光圈平方數值相同,ISO對等在跨品牌的情況下時常會成為變量而非共性值。

近年來對于富士的評價可以說是比較兩極分化,抛開這些感性的話題不說,單看硬指标不難發現至少XT3是一台非常全能的機身。

首先它是一台速度機,機械快門下的連拍速度也有11fps,不裁切的情況下電子快門連拍可以到20fps,1.25倍(1660萬像素)裁切時可以到30fps,均可拍攝未壓縮14bit文件。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6

而且傳感器的高速并不僅僅局限于連拍,XT3的片上相位差對焦可靠性也很不錯,相位檢測的像素總數達到了216萬個,比起單反的獨立對焦單元來說,相同連拍速度下片上相位差的有效對焦工作時間也更短,更何況無反電子快門連拍速度更高,因此對算法的要求也要高很多,在這個大環境下XT3的連續自動對焦響應速度和準确度都還不錯,拍攝跑動中的小孩是綽綽有餘,而且連續自動對焦也可以按需微調,還開發了一個預拍功能:半按快門時就開始拍攝,這個動作在抓拍時比較好用,熟練使用可以提高拍攝成功率。不過富士的菜單系統做得比較硬核,不少界面即便是老玩家也要研究一下才能理解其意,結合人臉 眼部識别可以很好的追拍人像,自動跟蹤也能比較好的完成追焦工作,但人臉識别不能手選,有較多人物同時出現時容易抓瞎。XT3的取景器刷新率比較高,官方資料是100fps,因此它也基本可以實現無黑視的快速連拍,雙SD卡槽可以照片、視頻獨立存放,這個應該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設計。

電子快門模數轉換讀出速度在1/40秒左右,比不上索尼A9堆棧式傳感器的1/160秒,但XT3的快門組合自由度很高,有完全的機械前後簾(同步速度1/250秒)、完整的電子快門,以及電子前簾 機械後簾,還可以交由系統按不同快門速度區間來劃分快門類型,比如1/2000秒以内是電子前簾 機械後簾,1/2000-1/8000是機械,1/8000-1/32000是電子,這樣從B門到1/32000秒快門都能直接使用,省去了菜單調節的麻煩。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7

其次它算是一台能拍好看照片的畫質機,無低通濾鏡的2600萬像素X-Trans傳感器解析力相當不錯,前面提到了高感光度下XT3與入門級APS-C信噪比也基本無差,但這并不是在給它們劃等号,畢竟在那種情況下唱主調的是環境自帶的散粒噪聲,回到散粒噪聲信噪比很高的低感光度下,讀取噪聲等其他本底噪聲成為主角,這時候高低端産品線之間的商業硬定位區别就開始顯現了。事實上低感光度下本底噪聲的控制能力也是影響信噪比的關鍵,以前佳能7D、索尼A900等機身低感光度容易翻車的症結也就出在這裡。在低感光度下,XT3的後期處理動态範圍明顯強于佳能M100等入門級無反,而且有着很有意思的自身特色。

所謂的後期動态範圍,也就是直方圖兩端,尤其是暗部的後期提亮幅度,14bit模數轉換的上限既然已經确立,那麼下限,也就是本底噪聲的控制水平就直接決定了XT3的後期動态範圍能達到怎樣的水準,這時候就隻需要合上鏡頭蓋以基準ISO進行拍攝測試即可,因為沒有信号輸入,ISO增益倍率也最小,光生載流子導緻的散粒噪聲可以忽略了,與光輻射相關的非均勻性響應也可以忽略。還是以程控放大增益為中間級,前端就剩下了複位管噪聲、像素固定模式噪聲(相關雙采樣可消除)、暗電流、熱噪聲、閃爍噪聲、列固定模式噪聲(相關雙采樣可消除)、行随機噪聲等,後端則依然有、熱噪聲、閃爍噪聲、列固定模式噪聲(相關雙采樣可消除),還有量化噪聲、模數轉換的數字讀出噪聲等等,簡單來說,完全消除這些噪聲是不可能的,比如降低熱噪聲就需要增大複位管面積或位線電容都會帶來新的問題,而且大多數都需要工藝的繼續更新才能逐步降低,比如暗電流,因此這不是一件說做就能做的事情,模拟電路設計上的折衷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XT3的基準ISO是160,首先對比1/30秒的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8

上圖為機械快門,下圖為電子快門,均在ACR裡曝光補償 5(相當于把所有噪聲和信号整體增益),并且為了方便目測噪聲表現,又把對比度拉到-100。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19

很明顯,同為1/30秒,電子快門的噪聲更多,這倒是很正常的事情,有趣的是選擇30秒長曝輸出時: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0

上圖為機械快門,下圖為電子快門: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1

無論機械還是電子快門,噪聲反倒變少了,但此時我已經關掉了長時曝光降噪功能,卻依然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此項功能其實是默認開啟,或者說隻能手動控制一部分功能。不過這時候依然可以看到電子快門的噪聲要稍稍大于機械快門,因此長曝或日常風光攝影需要實現性能最大化時候,盡量選擇讀取噪聲更低的機械快門。

在日常拍攝情況下,XT3的後期動态範圍調整能力算是中規中矩,暗部 4檔曝光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噪聲, 3就很不錯了,總體是明顯不如D7500等強力APS-C,但依然不會出現偏色的問題,這點倒是做得很好: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2

另:此前看到一篇文章講到電子快門會影響焦外成像,實測XT3上沒有這個問題,就不單獨放圖了。

色彩是富士經典玄學之一,畢竟是膠片大佬出身,在這方面總會有一些優勢。實際上在數碼時代,色彩都是猜色算出來的,所以當大家都是14bit RAW的時候,比拼的其實就是色彩文件的算法傾向性而已。XT3有多種模拟膠片效果,其中有不少确實能讓人引起舒适,标準模式Provia飽和度适中: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3

而模拟ETERNA電影膠片色調比較淡,有一些F-Log的感覺,适合拍一些有電影感的照片: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4

當然也還有鮮豔的Velvia模拟: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5

除此之外還有Astia、Classic Chrome、Pro Neg、Acros等膠片模拟模式,還可機内模拟膠片顆粒等效果,膠片模拟效果在視頻模式下也可使用。

不過我是不太鼓勵大家迷信所謂XX色彩,因為這是一個比較主觀的事情,真的想要色彩漂亮我的建議是買一台好顯示器,因為往往這才是瓶頸。PS:XT3有相當高的改紅外相機潛質,長波段下對焦像素不會形成橫紋,機身内也沒有内藏式紅外LED,表現比CNS三巨頭的當家全畫幅無反都要更出色,這也算是個意外收獲吧。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6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7

第三,XT3的機械相機式操控和耐用性都很“專業”。其實富士即便是在膠片時代的35mm相機除了寬幅的TX系列(也就是哈蘇貼牌的Xpan系列)之外也就隻有一些袖珍相機了,主攻方向還是在120中畫幅上,比如GA645、GW690、GX680等等系列,定位比較老法師,而作為複古範兒老司機,機械操控是是一張必打牌,XT3幾乎所有核心參數都可以通過機械轉盤或旋鈕來進行調節:快門速度、感光度、曝光補償、測光模式、連拍模式、對焦模式、光圈值……機身上也有很多功能按鈕來實現直觀操作。除此之外還有VG-XT3豎拍電池手柄,2塊電池高壓輸出時又可以小幅度減緩拍攝延遲并增快對焦速度,而且就算是沒有帶手柄,4K/24/25/30p的單機最長拍攝時間也可以到29分59秒,比起XT2的10分鐘限制要靠譜很多。

XT3的防護性做得也還不錯,小雨中實測拍攝沒有什麼問題,各艙門都有比較好的密封措施,旋轉機構件間隙小,同樣也有内密封設計,屬于相對來說比較耐用的機身。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8

第四,視頻功能強悍。看點非常多,比如支持H.265編碼10bit内錄(H.264為8bit,2.00固件支持400Mbps),30p為傳感器全寬超采,最高可以DCI-4K 420 10bit 400Mbps ALL-I,60p碼率會降到200Mbps且裁切1.18倍區域超采,可見XT3的處理器性能确實是相當厲害。HDMI外錄有4K/60p 422 10bit,全高清内錄也有H.265 420 10bit 200Mbps碼率可選并支持120p升格,升格後的成像素質也相當不錯,後期插入到4K短片中也不會顯得很突兀。

4K/25p的卷簾快門讀取時間為9毫秒左右,大幅領先于A7S2等老全幅視頻機,人眼檢測/面部檢測在視頻追焦模式下依然可用,而且AF-C跟焦性能很不錯,拍攝移動中的車輛也沒有太大問題,屏幕支持觸控操作,拍攝視頻時便于切換對焦點。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29

F-Log動态範圍很廣,實測可達11.2EV(這時候就不得不放棄僅9EV的ETERNA模拟了,但要求不高的情況下ETERNA模拟使用更簡單)。2.00版固件支持HLG 4K HDR,也就是廣播電視端适用的直出HDR,在認證顯示器上直接播放拍攝内容就會看到HDR效果,而且新固件可以一邊記錄F-Log,一邊連接外置顯示器以膠片模拟效果預覽。

視頻原生ISO為640,強光戶外拍攝不要忘記帶ND,當然也有辦法手動降ISO,但代價就是犧牲動态範圍。

視頻功能在無反時代越來越占據關鍵地位,尼康在CES 2019上發布的電影套件甚至内含一台可以記錄ProRes RAW文件的NINJA V外錄機,可以說專業化的視頻拍攝技術正在以相當快的速度下放到民用器材當中,降低了行業門檻,也為高預算玩家提供了更多玩法。

富士x t3s和x t3的區别(最肆無忌憚的APS-C)30

簡單總結一下吧,富士XT3毫無疑問是一台極有特點的産品,硬實力方面靜态照片和動态視頻各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外形設計上也是既有自身特點又足夠實用,含2塊電池的手柄套機在萬元以内就能拿下,這個價位其實卡得不錯,無反方面最大的競争對手是索尼A7R2,但這是老款式且專攻靜态照片,主打方向不一樣,想明白自己要什麼就不存在糾結。單反方面競争對手是尼康D7500,它可以說是最高水準的APS-C風光機,單論動态範圍富士XT3不是對手,但你應該也注意到了,XT3能做的很多事D7500甚至更高端的單反也很難做到,沒有全畫幅産品線掣肘的XT3可以說是相當全能,毛爺爺告訴我們:“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這句話用在XT3身上,倒也是再适合不過了。

最後集中補充幾個不足:沒有機身防抖,視頻拍攝就很需要穩定器;LCD翻轉設計不夠靈活;菜單比較複雜;4K/60p有裁切且一次隻能拍攝20分鐘;不能直接手動選擇場景中的人臉……别的暫時沒想到了,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提示我,多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