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針灸會引起白細胞偏高嗎

針灸會引起白細胞偏高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16 17:59:05

白細胞減少症為常見的血液病,可發于任何年齡。指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于4×10 9/L時。該病起病多緩慢,症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畏寒腰酸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若白細胞減少症由感染所緻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酸痛等症狀。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于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出現,嚴重者有吞咽困難、谵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内死亡。粒細胞缺乏症為白細胞減少症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病機基本相同,可一并論述。白細胞減少症臨床可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多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藥物及某些疾病;或見于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國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預後良好,粒細胞缺乏症如果治療不及時,年齡較大或有其他髒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較高。白細胞減少症中醫學中無相同病名,據其症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表現當歸屬于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範疇。

針灸會引起白細胞偏高嗎(适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白細胞減少症)1

中醫學認為白細胞減少症的發生與心、肝、脾、腎四髒有關,其中與脾、腎兩髒的關系尤為密切。本虛(即脾腎兩虛)是白細胞減少症的根本原因,“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髒六腑賴以滋養,若脾虛氣血無以生化則成血虛之證;“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腎氣不足則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此時氣血生成也會受影響。脾虛,運化水谷精微的滋養功能失常,可導緻腎氣虛弱;反之,腎陽不足,則不能溫煦脾陽,兩者相互影響,以緻脾腎兩虛,營衛氣血不足而成本病。此外,熱毒侵襲和瘀血凝結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熱毒(放、化療)之邪侵犯人體,營陰被劫之故。大部分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之證,少數則兼有血熱之證; 根據中醫學“久病必瘀”的傳統認識,白細胞減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見有血瘀的臨床症狀表現。綜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内傷和外感,病機不外乎先天後天兩個因素。先天的關鍵在于腎,後天的關鍵在于脾。

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症有着不錯的療效。針灸療法在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原則指導下治療該證,選取膈俞、膏肓俞、足三裡、血海、三陰交、大椎、脾俞、腎俞、懸鐘。令患者取俯卧位于治療床上并将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腎俞穴上各放一約5毫米厚、直徑約4厘米中間用針刺有10餘個針眼的鮮姜片,接着将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絨柱放于鮮姜片上,用線香于艾柱上端點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後鮮姜片不動隻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溫熱感向局部肌肉内滲透、但不緻灼痛、燙傷為度。達到預期效果後将鮮姜片拿掉令患者換取仰卧位,将一側下肢膝關節以下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足三裡1.5寸;血海、三陰交、懸鐘直刺1寸,施以撚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分鐘,留針30分鐘并隔10分鐘加強撚針一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術,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方中足三裡為傳統的強壯要穴,能補氣生血;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有健脾強中,益肝滋腎的作用;血海、膈俞養血、活血、生血、補血,四穴合用共奏益氣養血之功。配以脾和腎的背俞穴能健脾溫中、滋補腎陰。懸鐘穴又名絕骨,是八會穴之髓會,據現代研究發現該穴與紅細胞的生成有關,是治療貧血必取要穴,是嗜酸性粒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性粒細胞有特異性;大椎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會穴,别名百勞;上杼穴,有益氣壯陽的作用,據報道針刺大椎除白細胞數量變化外并有明顯的左移現象,一葉核細胞比例增多,4~5葉核細胞比例減少,這一現象也可見于針刺足三裡,如針刺其他穴位則無此現象出現;膏肓俞是補虛益損,調理肺氣的常用穴,三穴共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該法治療各種原因而緻的白細胞減少症具有安全性好、無任何副作用、操作簡單、便用推廣、成本低廉、可重複驗證的優點,在提升白細胞的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态,提高其生活質量。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于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注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