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品,但是近年來關于味精是否有害身體健康卻是争議不斷。
鮮味人人愛。但能夠提鮮的味精、雞精,卻讓不少人心犯嘀咕:
聽說味精加熱後有毒性?吃多了會緻癌?
有人說味精吃多了會緻癌!有人說味精是化學合成産物,是化工産品。有人說我家非常注意健康,做飯從來不加味精。甚至還有人到面館吃碗面也不忘交代不要加味精……
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的呢?雞精和味精到底是不是對人的身體有害呢?我們該不該使用味精?快來看!
味精是否對人體有害?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它是由日本科學家在1907年通過蒸發大量海帶湯得到的。而谷氨酸就是一種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很多天然食物中都有,并不是什麼有毒物質。
在現代食品工業中,通常以玉米等糧食為原料,通過發酵或生物工程技術制取,制成谷氨酸鈉後,再進行提純等處理得到味精。這個過程跟酒、醋、醬油的生産是類似的。生産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原料”。
科學家們早就研究過味精的安全性,并沒有發現它能産生危害,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食藥監局以及中國膳食指南,都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别。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通過收集文獻及實驗數據得出了“在現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無害”的結論。我國也通過相應毒理學實驗得出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加熱到 120℃ 以上時,可能産生焦谷氨酸鈉——就是傳說中味精緻癌的「罪魁禍首」。
但這也太冤枉焦谷氨酸鈉了,它并不緻癌。
但因為沒有了谷氨酸鈉,味精的鮮味就少了很多。所以味精最好在70℃~90℃下使用,這也是為什麼會建議菜品出鍋前再放味精。
雞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會用雞精代替味精增鮮,他們認為雞精是從雞肉、雞湯中提取出來的産物,與味精相比更天然更健康。
雞精的主要成分跟味精一樣——谷氨酸鈉。除此之外,還會加入鹽、糖和其他香料,味道層次更豐富一些,可以理解成是稍微「高端」一點的雞肉味味精。
絕大多數雞精中并不含有任何雞肉成分,更不是從雞湯中提取的。或許有些廠家生産的雞精含有雞的成分,但含量一定不高,所以雞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與味精相比,雞精的優勢就是鮮味更複雜,口感更豐富,非常适合炖菜等。而味精的鮮味單一,适合用于烹調魚類或涼拌菜肴等。雞精與味精之間并沒有明顯差别。
用對味精,可以幫助控血壓
我們都知道,鹽吃多了,會造成血壓升高。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天鈉的攝入量不要超過 2.3 克(即吃鹽不要超過 6 克)。而根據中國人的日常飲食習慣,超過這個量,簡直輕輕松松。
因為很多人覺得:好吃也很重要啊,沒有鹹味吃不下去。
那可以試試看用少量味精替代部分鹽。
味精、雞精中的核苷酸和谷氨酸,有「增強鹹味」的作用。
也就是說,相同鹹度的食物,「味精 鹽」的組合,其實還比單純放鹽所含的鈉要少一些。
這樣一來,不僅菜肴更有味、更鮮美、更好吃,還能幫助我們少攝入一些鈉,有助于控制血壓。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适量」。如果直接一大勺放進菜裡,那就沒有健康益處啦。
使用味精時應注意什麼?
1、味精和雞精都含一定量的“鈉”,高鈉飲食對健康有不利的影響,所有需要限制鈉的人群都應該控制味精或雞精的攝入量。
一般認為,菜肴中味精添加量為0.2%左右就可以産生足夠的鮮味了,放太多會讓人覺得口幹。
成年人每天攝入味精不超過1~2克為宜。另外雞精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謝産物是尿酸,對于痛風患者應控制雞精的攝入。孕婦、嬰幼兒、兒童不宜過多吃味精或雞精。
2、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70~90℃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對炖、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鍋時放入。
3、在含有堿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堿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産生氨水臭味。
總結一下
習慣了做菜不放味精,那就不放。
但如果要放味精,也不用擔心,味精、雞精,都是安全的調味品。
用味精、雞精替代部分鹽,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鈉的攝入,幫助控制血壓。當然,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适量。
不過說真的,與其過分糾結在放不放味精上,做菜時注意少放點油鹽,倒顯得更實在些。
來源丨綜合科普中國、丁香醫生
微信編輯丨JohnnyQ
為你推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