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過年期間,一首名為《生僻字》的歌曲
登上了江蘇衛視的春晚舞台
雖然旋律魔性、節奏洗腦,讓人忍不住跟着搖擺
但歌詞卻令人不知如何開嘴……
随便挑出一句
都是各種酷似二維碼的生僻字
沒文化連歌都不知道怎麼唱了
不過,在這個口水歌稱霸樂壇的時代
這樣一首滿是生僻字、「佶屈聱牙」的歌曲
倒也的确像是一股清流
那麼,《生僻字》爆紅的背後到底折射了什麼呢?
▼
也是沒想到啊!
這年頭連歌詞也需要注音才能看懂了
感覺自己就是個文盲
但好在有這種感覺的不止文字君一個人
其實這首歌甫一推出
就憑借包含70多個生僻字的高難度歌詞
被網友們戲稱為「中文十級測試」
由于知識點過于密集,加上極速rap式的演唱方式
不少人甚至産生了一種自以為在聽外語的錯覺……
網友們一邊為自己的「不學無術」自慚形穢
一邊又為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于是紛紛為這首「史上最難中文歌」打call
歌曲在抖音上發布短短一周,點贊數已經突破250萬
相關視頻在微博上的點擊量更是超過400萬
可以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遍全網
并掀起了一股「全民鬥歌」熱潮
連一些學習中文的歪果仁
都忍不住加入了挑戰的行列之中……
相比之下,當年SHE在《中國話》裡
那段繞昏過很多人的繞口令說唱
應該說對外國友人相當友好了
據說,《生僻字》這首歌的創作靈感
其實是來自曾經的網絡熱詞「又雙叒叕」
因為很多人遇到生僻字不知道怎麼讀,就亂讀一氣
所以創作者陳柯宇希望通過這首歌
能幫助人們「聽音識字」,讓生僻字不再生僻
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漢字文化
/舉個實際應用中的例子~/
但也有網友對此表示質疑
生僻字之所以「生僻」
就是因為在如今這個年代已經非常少用了
那麼花功夫去弘揚這些生活裡并不常見
甚至已經廢置的生僻字,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
伴随着近幾年來興起的國學熱
還有諸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類的
文化綜藝節目的誕生
許多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但不少人卻認為,像《生僻字》這類歌曲
其實賣的都隻是一個噱頭
歌詞說到底隻是一大堆漢字和詞語的堆砌
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毫無美感可言
而且其中的很多生僻字詞
如今早已經脫離了我們的生活
就像歌詞中的「龍行龘龘」
這個成語形容的是龍騰飛的樣子
見于中國古代的漢字書《玉篇》之中
别說今天鮮有人使用
就算在古籍中也并不多見
但因為「龘」這個字看起來霸氣十足
似乎有飛黃騰達的寓意
所以有的家長在起名的時候卻對它頗為青睐
名字寄托着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和期盼
父母翻爛字典求新求異可以理解
但也要知道,名字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交功能
如果用常人不認識、不會讀的字來給孩子起名
無疑是給孩子在融入社會過程中平添了一道障礙
被身邊的人尴尬叫錯、調侃取笑還是小事
要是生僻到連詞庫都查無此字,影響工作生活
那可就真是愛娃變坑娃了
生僻字起名出問題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國學大師章太炎也在這上面翻過車
他自恃學問淵博,給女兒取名全用生僻字:
章㸚、章叕、章㠭、章㗊
沒想到等女兒到了适婚年齡
想提親的人卻因為叫不出名字不敢提親
結果章太炎得知之後
趕緊找了個機會告訴大家她們名字的念法
幾個女兒才不至于全成剩女
由此可見,在起名的時候濫用生僻字
實在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最後受影響的還是孩子本人
▽
但話說回來
如今大家開始關注生僻字也并非壞事
從文化保護和研究的角度來說
學習生僻字不僅是有利的,更是必要的
拿歌詞中的「其靁虺虺」來說
雖然很多人四個字裡就有三個字不會讀
但它其實是出自《詩·邶風·終風》中的:
「曀曀其陰,虺虺其靁。」
其中「靁」則是「雷」的異體字
而「虺虺」是形容雷聲
/大概就是這種快渡劫的感覺/
▽
但從日常使用的角度看
語言文字的意義在于傳情達意、反映生活
過度使用生僻字,不僅有掉書袋之嫌
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交流障礙
既不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而且有可能打亂漢字的發展規律
在一些人眼中,生僻字是漢字文化裡的活化石
但文字君覺得,在如今這個時代
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擡高生僻字的價值
生僻字不會因為它鮮為人知就顯得意義非凡
一個人不會因為多認識幾個生僻字就顯得學富五車
如果跟孔乙己一樣,糾結于「茴」的四種寫法
那就反而忽略語言文字的實際内涵了
/「茴」的四種寫法/
▼
不過,仔細看歌詞可以發現
《生僻字》這首歌裡出現的一些字詞
其實也算不上真的「生僻」
像「囹圄」「觊觎」「娉婷」這些詞語
還有「沆瀣一氣」「針砭時弊」
「醍醐灌頂」之類的成語
原本應該是每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必會的内容
但如今卻也難倒了一票網友
可見傳統的語言文化
僅僅在書本和課堂中出現其實是不夠的
它們還應該以更加鮮活的面貌出現在生活中
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内心
▽
說到當代文化,有時候逃不開「快餐」一詞
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文化産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各種熱詞熱梗層出不窮,隻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難以深究其内涵,更遑論留下什麼痕迹
在這股快餐文化的浪潮中
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想弘揚發展
就必須依托一定的流行渠道
/央視出品《國家寶藏》在彈幕網站播得火熱/
《生僻字》之類網紅歌曲的出現
正是反映了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也許就作品而言,它還不太成熟,或有賣弄情懷之嫌
但它也确實成功地以一種當代青年可接受的方式
讓更多人認識到了漢字之美
而人們對這首歌的追捧與質疑也恰恰表明了
其實流行文化的受衆也希望能擁有
值得反複回味、推敲的優秀文化作品
/連小朋友都在學唱《生僻字》/
無論是歌曲、綜藝,還是短視頻
用新潮的傳播方式來弘揚傳統文化
讓更多人開始逐漸樂于關注和接受
這樣的初衷是值得認可的
但也必須警惕,傳統文化在這種傳播方式下
變成一個隻是有着漂亮包裝的空殼子
在受衆口味日漸挑剔的今天
創作者在用傳統文化玩出新花樣的同時
對待作品也要更加用心,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把握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