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 文字綜合整理 杭州網記者 鄭維維 首席記者 徐文傑
吳文俊(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官方微信)
在人工智能大熱的當下,有個人的名字時常被人提及。他就是著名數學家、“數學機械化之父”、我國人工智能的先驅——吳文俊。
在世界數學史上,吳文俊不僅是中國數學的旗幟,還代表了世界數學的“高度”。他在數學機械化和機械化數學方面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得到國内外的一緻高度評價,1997年他榮獲國際自動推理的最高獎Herbrand獎。在2000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吳文俊和袁隆平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以國家名義為科學家授予的最高榮譽。
學數學 是命運裡一個美妙的錯誤
1919年,吳文俊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世家。4歲時,他就進入了小學。直至上初中,數學都不是他青睐的學科。到高中逐漸對數學、物理,特别是幾何與力學産生學習的興趣。
1936年吳文俊中學畢業,因為家境困難,而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名額要求他必須報考上海交大數學系。就此,他進入名校。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初念數學系并非吳文俊的本意。
沒想到,這是命運造成的一個美妙的錯誤。
大三的時候,一本印度出版的英文著作《代數幾何》向吳文俊開啟了現代數學的大門,他真正喜歡上了數學。
而立之年負笈海外 引發了拓撲學的“地震”
錢學森、華羅庚、吳文俊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假如将吳文俊的數學人生進行劃分,那麼他的前半生屬于拓撲學研究,後半生則開創了機械化數學的新領域。
帶他進入拓撲學領域的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他們的師生之情至今為人稱道,陳省身評價吳文俊“對纖維叢示性類的研究做出了劃時代的研究。”在陳省身的建議下,吳文俊前往法國留學。
上世紀50年代,吳文俊譽滿天下,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系式被稱為“吳公式”。吳文俊的工作被公認為50年代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果被5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引用。
在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吳文俊在拿到博士學位後毅然選擇了回國。回顧這個抉擇,他說:“你去留學,學成歸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1956年,37歲的吳文俊、45歲的錢學森、46歲的華羅庚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次年,他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
花甲之年躬耕中土,開拓了數學機械化的新領域
上世紀70年代,在計算機工廠勞動的吳文俊切身感受到了計算機的巨大威力,他同時意識到了将數學與計算機結合起來的必要性。
已年近六十的吳文俊決定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轉而開創了同拓撲學完全不搭界的、嶄新的數學機械化研究領域。
年過半百的他一頭紮進機房,從HP-1000機型開始,學習算法語言,編制算法程序。
很快他就找到了中外古今數學的結合點:用中國傳統數學思想方法,在計算機上實現幾何定理的證明,進而推動數學機械化,建立機械化數學。
這一理論後來被應用于多個高技術領域,解決了曲面拼接、機構設計、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核心問題,成為當代數學發展中,一個引人矚目的的新裡程碑。
我這一生像一個頑童 順着河水撿拾石子
2009年, 已經90歲高齡的吳文俊開始研究世界級難題“大整數分解”。這是當今使用最為廣泛的密碼的安全性的數學基礎。
2010年,因他在數學領域的付出,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2017年,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宣布設立“吳文俊應用數學獎”,以此推動數學與其他學科交叉領域的發展。
“我此刻可以算個老人了,走過了人生的90多年,好長好長的一條河道呀。講述這些舊事,有點像一個頑童,順着河水撿拾石子,左一個,右一個,色彩斑斓的,外形怪異的,或者普通得沒有一點耀眼之處的,形形色色,各色各樣……”吳文俊在回憶一生時如是說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