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寫字久了眼睛模糊與腦部疼的關系

寫字久了眼睛模糊與腦部疼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8:22:42

寫字久了眼睛模糊與腦部疼的關系?關于“學生時代”,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記憶——每次被老師罰抄,抄着抄着就發現自己竟然開始“不認得字”最近“語義飽和”這個概念在網絡上頻頻被熱議,對于這種“大腦罷工”的現象,很多人都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寫字久了眼睛模糊與腦部疼的關系?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寫字久了眼睛模糊與腦部疼的關系(久盯熟悉的字突然不認識)1

寫字久了眼睛模糊與腦部疼的關系

關于“學生時代”,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記憶——每次被老師罰抄,抄着抄着就發現自己竟然開始“不認得字”。最近“語義飽和”這個概念在網絡上頻頻被熱議,對于這種“大腦罷工”的現象,很多人都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大腦關注部分而産生整體疏離

一個字看久了覺得不認識?明明都是自己熟悉的字,卻像火星文一樣陌生?在大量閱讀重複的字時,忽然在某個瞬間,覺得這個字很别扭,以至于嚴重懷疑自己的眼睛出了問題——這種“陌生感”對于我們而言,可謂相當熟悉了。

看英文時也是一樣。當我們長時間盯着同一個字或者單詞看,人就會突然變得“懵懂”——首先是失去對這個字的讀音感,然後失去對這個字意義的聯想能力,最後甚至不認識這個字了。“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将變得奇怪而陌生”。這種感覺早在1907年,就被現代心理學博士瑪格麗特所發現。“語義飽和”這個概念,最早出現于西方人的研究中,他們号稱“當一個單詞被重複多遍,它就變得面目模糊,發音可疑,意義不明”。這種“字變得難認”的有趣現象,在我們方方正正的中國字中,也同樣出現了。

當大腦同時接收到太多重複的刺激時,會不自主地隻對字的某一部分産生注意,以緻對字的整體産生疏離。為此,有研究者認為字詞的辨認涉及三個環節,首先是字詞産生“字形”的視覺信号,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看到了這個字寫在紙上的樣子;其次将“字形”的視覺信号轉化為對應的“語義”;最後是在“語義”層面上進行思維活動。

或許為了更方便于大家理解,法國人将“語義飽和”現象稱為“Jamais vu”,翻譯過來就是“從未見過”的意思。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後,會出現一時間什麼都記不起來,仿佛都從未見過的樣子。可以說,“從未見過”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名稱,不禁令人想起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的話:每個人誕生時就像是一顆種子,隻是我們忘了自己是什麼種子,而我們這一生,就是為了長成一棵“成為我們自己的大樹”。

專家解惑

重複信息讀取緻同一神經元疲勞

“語義飽和”并非一個狹義的概念,有研究發現,神經系統有一個固有特點,如果短時間發生多次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象一點來說,就是神經活動也是會“疲倦”的。

“如果長時間盯着這個字或者單詞看,那麼相同神經信号,就會重複刺激同一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導緻反複讀取記憶數據庫中的儲存信息。”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蔣斌教授告訴記者,這種重複刺激和重複信息讀取,會誘導同一神經元産生疲勞。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一個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也會突然有陌生的感覺跑出來。蔣斌教授舉例,如果長時間待在充滿香味或臭味的空間,我們對這個味道的感覺也會因為漸漸習慣而消失。因為嗅覺感受器以及傳導嗅覺的傳入神經,持續接收到了相同的刺激,所以也會漸漸被抑制,這就是所謂的“适應”——入芝蘭室,久而不聞其香。

除了嗅覺之外,當我們看到美麗的風景,剛拿出手機想拍下來,卻發現照片無法完美呈現眼中所看到的旖旎。相機不能如我們所願地呈現畫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蔣斌教授回答,其中的原因也在于“适應”二字——視覺适應使眼睛比相機看得更好。

“‘适應’,是我們身上所有感受器的一個功能特點,除了包括暗适應和明适應的‘視覺适應’之外,我們的耳朵也具備随遇而安的本領,能坦然面對寂靜或噪音環境。”他表示,除了病理性慢性痛覺難以适應外,“五感”都有适應現象。

“感覺‘适應’的産生機制比較複雜,至少包括‘感受器适應’和‘中樞神經的适應’。以‘語義飽和’為例,當刺激作用于感覺器時,我們經常看到的情況是——雖然刺激仍在繼續作用,但傳入神經纖維的沖動頻率已開始下降,信号飽和刺激轉變成信号識别停頓,從而變得突然不認識這個字或者單詞。”蔣斌教授說道。

神經“疲倦”之因:“抑制”是為了更好地“活動”

熟悉的字、熟悉的人、熟悉的風景突然變得陌生,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産生了疲倦之意,讓神經活動産生“被抑制”的情況。蔣斌教授告訴記者,在大腦皮質水平上,抑制和興奮一樣,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比如說,當抑制過程在大腦皮質内引起廣泛地擴散,并擴散到皮質下中樞時,就可引起睡眠,睡眠就具有保護性意義。”

然而對于這種“大腦罷工”現象,不明故裡的人或許會表現出憂心忡忡。近年來曾有研究指出,工作遞減、反應抑制、大腦皮層的抑制、記憶力遲鈍等現象,都與“語義飽和”的原理相似。那麼,我們最想知道的是,這種短暫的“大腦罷工”現象,對于我們自身而言,究竟是一種“傷害”,還是一種“幫助”?

“抑制過程也是積極的神經活動過程,通過抑制,大腦皮質的信号化活動不斷得到糾正,并逐漸達到完善,使反應更加精确有效,所以是一種‘幫助’。大腦通過适應舊的感覺刺激,從而有利于探究新的刺激。”蔣斌教授建議大家不妨利用這一原理,當大腦疲勞時,就轉移一下注意力,看一些新鮮的東西,讓大腦得到休息,便會得到緩解。

“研究發現,語義飽和在演講焦慮時候具有抑制作用。對于飽受口吃折磨的人來說,不斷地重複一些單詞,使大腦神經疲倦,可以弱化由此而導緻的焦慮狀态。”他解釋說,“雖然說,持續的刺激會減弱大腦的神經活動,但對于那些本不該過分活躍的活動,就可以利用‘語義飽和’原理得到抑制。”

原來,除了讓我們“忘字”之外,“語義飽和”是可以幫忙解決問題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