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者之夢》是康德的一篇很長的論文,在這個論文中,康德以人的經驗為依據,對神秘主義、通靈術以及形而上學中的獨斷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示,同時也指出了形而上學中的積極成分和消極意義。具體康德是如何論述的呢?今天就跟随哲學詩畫一起進入。
1,萊布尼茨和沃爾夫體系的影響
康德年輕時和早起的大學執教時期,其思想一直受到德國沃爾夫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理性主義的徹底獨斷,即我們的一切認識基礎都要依賴于理性。但康德從一開始就并未完全認同理性主義的獨斷論,他認為在理性以外,還有一些東西在影響和改變着人的認識世界。在1770年,康德的思想起了很大的變化,他發表了《論感性和知性世界的形式與原理》,最終擺脫了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的影響,開始創建屬于自己的批判哲學體系。
3,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的雛形
早在《純粹理性批判》寫成之前,康德已經對理性神學關于上帝存在的各種證明進行了懷疑和批判,在論著《證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證據》中,他考察了關于上帝存在的各種證據後得出結論:傳統形而上學的繁瑣并不能充分證明上帝的存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可能獲得像數學知識那樣确定無疑的證明。上帝究竟有沒有,這不是一個邏輯論證問題,而是一個純粹的信仰問題。因此,上帝的存在問題不屬于理性思辨的範圍。
但需要指出的是,康德對傳統理性神學的批判并不是很徹底,在一些地方,康德思想本身也充滿着一定的混亂和矛盾之處,他還隻是一個徘徊在傳統形而上學批判與休谟的懷疑論吸收之間的探求者。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三大批判還沒有完全成熟和定型。
4,一個事件的改變
1772年左右,歐洲被一個事件所點燃,瑞典的一位著名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史·威登堡聲稱,他在一次精神危機之後,擁有了一種特殊能力,能夠直接與靈界溝通,這種能力讓他能夠與死去的靈魂想溝通,并且為此寫了一部八卷本的巨著《天上的奧秘》,以此宣揚和鼓吹他的神秘主義經驗和靈界見聞。一時間,此事被歐洲的衆多專家、學者所關注。
康德的态度肯定是不相信,于是他花錢買了一本《天上的奧秘》,看完後直呼上當,因為這本書與康德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太大了。随後他寫了一個嘲諷論文——《通靈者之夢》,對虛妄荒唐的神秘主義通靈術和當時流行的空乏玄奧的形而上學獨斷論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挖苦。
5,康德的偉大和過人之處
大家都知道,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是“我思故我在”,把“我”從一個思維的邏輯主體偷換成了一個實在的精神實體,不僅把精神實體化,而且把人的單純性、人格性、觀念性等屬性都歸于了這個實體。而沃爾夫主義所提倡的理性心理學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他們探讨靈魂的實在性和精神的不朽性,認為人的精神是一種獨立的實體存在,但是這個實體從哪裡來的呢?沃爾夫主義認為人的精神實體是在各種人生的機緣中靠秘密而隐晦的推理産生出來的。
對此,康德認為這隻是一個缺乏經驗基礎的“剽竊”概念,他們對精神在大腦中的居所、身心交感等問題的見解都是一些難以信服的臆斷。康德說,即便我們承認了精神是個單純的實體,它是無形的還是有形的?是充實的還是空虛的?它如何與物質性的身體相交通?這些問題都存在着疑點或漏洞。他反問道:一個非物質的實體如何能夠阻礙物質,而使物質在運動時碰撞到一個精神呢?如果我們連精神與身體的關系都搞不清楚,我們又如何能夠了解到精神與身體分離後的不朽性呢?
雖然康德對理性心理學進行了質疑和批判,但是他并沒有轉向徹底的唯物主義,更沒有從根本上否定精神實體的存在。他強調:人對于精神的實在性、靈魂的不朽性以及身心交感的關系等問題一無所知,人們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和認識更多的是建立在信仰或期望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區分知識和信仰,對超出經驗範圍以外的東西保持一種審慎的懷疑态度,既不輕率的予以肯定,也不武斷地加以否定,這才是我們正确的應對方式。
6,對超驗、超自然事物的懷疑
康德在了解完休谟的懷疑論之後,就一直謹慎地對待着一切超驗領域的事物,比如上帝、靈魂、來世等,這種不予肯定也不予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他的觀點,即我們對那些超出我們經驗範圍之外的對象缺乏認識,而邏輯推理又行不通。因此他提出了實踐理性,即對于不屬于科學知識論的範圍,我們要通過實踐理性(信仰或信念)而不是思想理性(邏輯推理)去認識。
康德指出,我們行為中的道德因素跟我們的精神相關,人們可以相信他們的靈魂依據其塵世的道德狀況(做善事或惡事)在宇宙中占有相應的位置,當靈魂由于肉體的死亡而與有形世界分離後,他們可以也有權利相信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推進此生未竟的事業和道德修為。這種期望不以思辨理性為根據,但是卻又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即有助于強化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道德觀念,而道德是促使一個人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最高信仰。
7,康德的思想精華提煉
——明确的把因果關系歸于經驗的範圍,強調了經驗對于科學知識的必要性。
——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包括理性。信仰或信念屬于精神領域,跟科學和自然無關。
——無論來世有沒有,上帝有沒有,就算今生沒有任何報償,我們都要做一個有德之人。我們與其期待一個來世或上帝,不如把良好的品行建立在對今生的努力和進去上,這更合乎人性和道德的純粹性。因為這種世界觀把人直接引到了真正的目的,即人本身的完善。
——真正的信仰是無功利性的,反之,有任何功利或私心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信仰。無論對于基督還是佛陀。
——純粹理性對那些超驗對象和事物的隐秘性質(比如靈魂不朽、死後是否有來世等)并不起作用,因此所形成的知識也不是科學的知識。對理性的界限的批判在于防止謬誤,而不是去揭示真理。
——自然中的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其法則是我們能認識的一切,而生命的存在動因和精神性我們無法從理性上加以認識。
——對于天空很了解的形而上學者,對于地球上的事物往往是一無所知。
——因果關系屬于感性世界,屬于經驗領域,一旦與思辨理性和形而上學挂鈎,就會出現認知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