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秋收已接近尾聲。日前,在黑龍江省拜泉縣興華鄉順利村,“新華視點”記者看到,地裡的大豆已完成收獲,剛剛深翻、深松後的新鮮黑土在陽光下油黑發亮。
今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黑土區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确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守護好每一寸黑土地。
東北地區如何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記者在秋收一線展開調查。
秋收與護土同步,給黑土地吃上“營養餐”
記者在順利村看到,正忙于秋收的種植戶們采取深松、翻地、旋耕、耙地、起壟、稭稈還田等多項保護性作業措施,提升耕地質量,改善土壤結構,為來年耕種打基礎。
黑龍江省拜泉縣興華鄉順利村秋整地作業現場。新華社記者 黃騰攝
“這片黑土地養育了我們,不能光種地不養地。”站在地頭的順利村黨支部書記徐廣德說,“現在強調種養結合,我們都注意把稭稈粉碎還田,對黑土地深松、深翻,讓土地好好透透氣。”
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為覆蓋着一層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質,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适宜耕作。
在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田裡,大型玉米收獲機正在作業,玉米棒子被收入艙内,地上留下一層被粉碎的玉米稭稈,遠遠望去如同給黑土地蓋上一層被子。
“過去收獲後都是将稭稈燒掉,現在用保護性耕作方式,稭稈全量還田。”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說,今年玉米畝産比去年高出一二百斤。這說明土壤肥力不減,養地有了效果。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人們采用“梨樹模式”耕作,即以稭稈覆蓋還田免耕栽培技術為核心保護黑土地,既減少了土壤的風蝕和水蝕,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今年,吉林省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050萬畝。
在北大荒集團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土壤化驗實驗室,從田地裡采集的一份份黑土擺了滿滿一地。這是前幾天秋收結束後,農技人員從地裡采集的土樣,待晾幹、磨成小顆粒後,土壤成分化驗工作即将展開。
北大荒集團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土壤化驗實驗室裡擺在地上的測土配方施肥化驗土樣。新華社記者 黃騰攝
“通過給黑土地‘體檢’可以掌握土壤真實情況,根據結果規劃明年春耕施肥,‘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給黑土地吃上‘營養餐’。”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李海成說。
“原來一直用農藥,現在我們種地施用有機肥。稭稈粉碎後翻到地裡,地變松軟了,透水透氣性好多了,土地肥沃了。多年沒見到的蝈蝈,現在地裡又有了,野雞、野鴨也變多了。”黑龍江省依安縣田野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付對黑土地質量的變化深有感觸。
全面開展保護:完善立法、改變耕作方式、工程綜合治理
今年春耕之際,黑龍江省綏棱縣九井村黨支部書記蔣慶财多了一個新頭銜——田長。他的任務是對遏制耕地“非農化”、打擊盜采黑土、稭稈還田等政策措施進行廣泛宣傳,讓村民了解到守住黑土就是守住“金飯碗”。
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至400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北黑土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開墾者。“插雙筷子能發芽”的黑土地被開墾成良田,東北大平原從無人知曉的“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然而,由于開墾以來東北黑土地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态,重用輕養,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黑土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這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挑戰。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近60年,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每千克土壤中,平均有機碳含量每10年下降0.6至1.4克。
近年來,黑龍江、吉林等省份出台了保護黑土地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将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設定為黑土地保護周。今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這是從國家層面首次就保護黑土地立法。
種養結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保護措施,建立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近十年來,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逐漸成為共識。
此外,推進侵蝕溝綜合治理,也是東北地區保護黑土地的重要舉措。
“今年大豆平均畝産大約400斤,多虧這幾年的侵蝕溝治理,保護了黑土層。”站在地頭,拜泉縣三道鎮戰鬥村黨支部副書記趙金嶺十分欣喜。他說,這裡曾經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侵蝕溝不斷擴大。近幾年,随着治理力度加強,侵蝕溝擴大态勢基本得到遏制。
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已被治理的侵蝕溝。新華社記者 黃騰攝
據悉,黑龍江計劃到2025年底前完成2.53萬條侵蝕溝治理任務,通過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在擡高溝道侵蝕基準面的同時,穩定溝道,增強土地抗沖刷能力。
如今,黑土地保護正取得實效。以黑土面積最大的黑龍江省為例,根據多年監測數據,黑土區旱地平均耕層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
黑土地保護新格局正在形成
黑土地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按照黑土地保護法要求,有關部門和地區将組織開展黑土耕地調查,建立黑土耕地檔案,把黑土耕地納入耕地保護紅線任務。
當前,黑土地保護依然任重道遠。專家建議,進一步健全黑土地保護工作體系,推廣保護性耕作方式,用科技力量提高黑土地肥力,不斷完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長效機制。
今年3月,中央第一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組向黑龍江省進行督察反饋,占用黑土耕地違法案件仍有發生。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建議,進一步健全與黑土地保護法相适應的工作體系,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把責任落實到田間地頭、基層組織。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等專家認為,要因地制宜推廣稭稈翻埋還田、稭稈覆蓋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方式,盡快補上農機、稭稈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闆。
要依靠科技力量,提升黑土地經濟效益。從2021年3月開始,中科院聯合黑龍江、吉林、遼甯和内蒙古開展科技攻關與關鍵技術示範推廣,已打造7個萬畝級示範區,形成主推技術41項,示範推廣面積累計約1.7億畝。(記者陳聰、王建、魏弘毅、黃騰、馬曉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