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都市生活知識點?米價:熙甯(1068~1077)以前一般為每石六、七百文,徽宗時期(1101~1125)每石米就高達二貫、三貫,甚至四貫了;南宋紹興(1131~1160)初年,米漲至五、六貫一石,随後開始下降,保持在一貫左右;孝宗時期(1163~1189)又上升到每石二貫至二貫半左右 絹價:在徽宗元符前(公元1100年以前),每匹約為一貫左右;大觀(1107—1110)到紹興(1131~1160)初年每匹二貫;紹興至乾道時期(1165~1173),每匹為一至四貫 布價:真宗時期(998—1022)每匹約為150—300文;仁宗時期(1023~1063)每匹約3 00文;神宗時期(1068~1085)每匹約400—450文南宋時期(1127~1279)為500文,甚至高達1—2貫 絲、綿價:絹每匹850文,紬每匹700文,絲每兩65文,綿每兩3 5文 鹽價:一般保持在每斤50—70文之間也有些地區低于50文,或高達100—300文 茶價:北宋時期(960~1126)平均茶價約為六、七十文一斤 草價:宋初8文一束,後漲到20—30文左右;南宋時約50~100文以上一束 鐵價;北宋時一般為25—30文一斤 金價:太宗(976-997)時每兩5貫;真宗(998—1022)、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時每兩10貫;最後到甯宗(1195~1224)時竟高達每兩40貫 銀價:真宗(998—1022)時每兩200文;仁宗(1023~1063)時2貫;神宗(1069~1085)時1貫;徽宗(1101~1125)時1貫6~7百文;南宋時期(1127~1279)每兩值2~3貫多 銅價:每斤約250文 本書中所采用的物價按南宋當時的最高價,因為有相關的資料表明,南宋理宗時期的會子每貫面值僅能兌換160~170文銅錢,本書以每貫紙鈔兌165文銅計算也即是說: 糙米:每石紙鈔3.5貫,折成銅錢為578文(書所提到的紙鈔與銅錢是有很大區别的) 布:每匹紙鈔2貫 銀:每兩紙鈔3.5貫 金:每兩紙鈔40貫 南宋時期每匹絹的價格約等于二石米的價格 宋朝貨币主要以 金 銀 銅錢計算,其餘雜貨币暫不考慮!大概的比率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有了這個大概的比率,就可以算出收入. 如果單憑史書記載,是無從查找的,但是史書上宋朝多以今山東,河北地區的記載為主要依據,也可以說是代表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 民以食為天,不管自然災害,也不管南宋物價激增,平均在宋朝期間:1石大米(差不多60公斤),售價大約是700文,現代60公斤大米差不多140元左右. 綜合年代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人口數量等因素,得出結論:1貫=240元. 現代中國城鎮月人均1200元左右.宋朝就是20貫銅錢! 舉個例子:<水浒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字的刀也差不多8,9元人民币. 綜上所述:宋朝城鎮居民每月收入有20貫左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宋朝都市生活知識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米價:熙甯(1068~1077)以前一般為每石六、七百文,徽宗時期(1101~1125)每石米就高達二貫、三貫,甚至四貫了;南宋紹興(1131~1160)初年,米漲至五、六貫一石,随後開始下降,保持在一貫左右;孝宗時期(1163~1189)又上升到每石二貫至二貫半左右。 絹價:在徽宗元符前(公元1100年以前),每匹約為一貫左右;大觀(1107—1110)到紹興(1131~1160)初年每匹二貫;紹興至乾道時期(1165~1173),每匹為一至四貫。 布價:真宗時期(998—1022)每匹約為150—300文;仁宗時期(1023~1063)每匹約3 00文;神宗時期(1068~1085)每匹約400—450文。南宋時期(1127~1279)為500文,甚至高達1—2貫。 絲、綿價:絹每匹850文,紬每匹700文,絲每兩65文,綿每兩3 5文。 鹽價:一般保持在每斤50—70文之間。也有些地區低于50文,或高達100—300文。 茶價:北宋時期(960~1126)平均茶價約為六、七十文一斤。 草價:宋初8文一束,後漲到20—30文左右;南宋時約50~100文以上一束。 鐵價;北宋時一般為25—30文一斤。 金價:太宗(976-997)時每兩5貫;真宗(998—1022)、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時每兩10貫;最後到甯宗(1195~1224)時竟高達每兩40貫。 銀價:真宗(998—1022)時每兩200文;仁宗(1023~1063)時2貫;神宗(1069~1085)時1貫;徽宗(1101~1125)時1貫6~7百文;南宋時期(1127~1279)每兩值2~3貫多。 銅價:每斤約250文。 本書中所采用的物價按南宋當時的最高價,因為有相關的資料表明,南宋理宗時期的會子每貫面值僅能兌換160~170文銅錢,本書以每貫紙鈔兌165文銅計算。也即是說: 糙米:每石紙鈔3.5貫,折成銅錢為578文(書所提到的紙鈔與銅錢是有很大區别的) 布:每匹紙鈔2貫 銀:每兩紙鈔3.5貫 金:每兩紙鈔40貫 南宋時期每匹絹的價格約等于二石米的價格。 宋朝貨币主要以 金 銀 銅錢計算,其餘雜貨币暫不考慮!大概的比率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有了這個大概的比率,就可以算出收入. 如果單憑史書記載,是無從查找的,但是史書上宋朝多以今山東,河北地區的記載為主要依據,也可以說是代表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 民以食為天,不管自然災害,也不管南宋物價激增,平均在宋朝期間:1石大米(差不多60公斤),售價大約是700文,現代60公斤大米差不多140元左右. 綜合年代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人口數量等因素,得出結論:1貫=240元. 現代中國城鎮月人均1200元左右.宋朝就是20貫銅錢! 舉個例子:<水浒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字的刀也差不多8,9元人民币. 綜上所述:宋朝城鎮居民每月收入有20貫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