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略論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王營
關于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論語》通過孔子和弟子們的對話,作了較為形象具體的闡述。這些原則和方法是孔子留給後人的一筆富貴精神财富,即使在當今各種教育流派、教學法滿天飛的時代,也不失其先進性和實用價值。
1、教學相長
孔子經常和弟子們一起讨論、切磋學問,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個人修養、人物評價,無所不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顔淵第十二)。在這段對話裡,子貢層層設問,孔子一一作答,最終得出了“民無信而不立”結論,反映了孔子“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有時孔子從學生們的談話裡受到啟發,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學而第一)。孔子一旦發現學生思維上有閃光點,就會及給予表揚,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
有時在與學生談話的中,孔子發現學生的思維偏離了正确方向,要麼提出嚴肅批評,要麼及時進行糾正。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第十三)。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述而第七)。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孔子會毫不客氣進行批評或指責,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先進第十一)。
孔子經常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衛靈公第十五),學生不可過分迷信老師,對老師的觀點也可以提出懷疑,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雍也第六)。有時候老師的觀點不正确,也可以進行糾正,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陽貨第十七)。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針對不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别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雍也第六)。教育過程中,有時候雖然是同一個問題,但不同的教育對象,孔子卻給予完全不同的答案。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進第十一)。《論語》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問孝,不同的人問政等,孔子都能根據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答案。可見,孔子的教學策略靈活多變,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确處理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3、啟發式教學
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這一教學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價值。對于什麼是啟發式教學,孔子闡述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述而第七),“憤”是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認為,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正如《學記》所雲:“故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喻”就是啟發、誘導的意思,怎樣啟發誘導?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此善教者不應簡單地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探索真理。
孔子認為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是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衛靈公第十五),遇事不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的學生連孔子都沒有辦法教好他。因此,教學要善于啟發學生善思多問,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他稱贊顔回能做到了這一點,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公冶長第五)。
孔子同時還認為,實施啟發式教學,必須有明确教學目标,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第三),他以射箭為喻,射箭目标是射中耙心,如果射不中目标,即使下大力氣穿透耙子,也是做無用功。同樣,教學也要圍繞教學目标進行,如果偏離了教學目标,也是出力不讨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施啟發式教學,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第六)。
4、言傳身教
孔子非常重視教師語言的引導作用,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從不拖泥帶水,總是言簡意赅,讓學生得到一個明确的答案。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顔淵第十二),四個“非禮勿”,把“仁”的含義闡述的一清二楚。
孔子回答學生的提問時,從不隐瞞自己的觀點。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第五)。
孔子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子罕第九)。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衛靈公第十五)。《鄉黨》篇記載了孔子大量的日常言行,從上朝下朝的禮節,到日常飲食起居,他都嚴格遵守禮的規範,這恐怕不僅僅做是樣子,實則是以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們樹立榜樣。身教勝過言教,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陽貨第十七)。
5、培養習慣
儒家非常重視從日常言行的點滴小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張第十九),子夏認為,“灑掃應對進退”雖是小事,然而不從這些小事做起,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将來就不可能成就大事,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