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研究?湖南省生态地質調查監測所 李明青,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研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湖南省生态地質調查監測所 李明青
調查目的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說過:“一個哲學家和一個街頭搬運夫的差别,似乎不是天賦,而是由習慣、風俗和教育産生的。”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複興,社會的進步在乎青少年,而青少年的未來在乎教育。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改革深化、求穩力進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而教育的改革發展始終是關乎經濟社會進步的根本。當前在國際政治格局風雲變幻、世界經濟形勢動蕩不定的嚴峻而激烈的競争中,歸根結底仍然是人才的競争。比爾蓋茨曾一針見血的指出:“美國在過去幾十年,唯一的優勢就是通過開放的教育吸引了全球優秀人才,從而轉化為創新優勢的”。為更深入直觀的了解我國的基礎教育現狀,尤其是廣大邊遠農村地區的教育狀況,掌握最真實的農村教育信息,引導全社會動員并參與到關注留守兒童、重視農村基礎教育中來,更好的促進我國青少年兒童共同成材和健康成長。
調查摘要
本次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調查點是全國十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區裡的一個鄉村教學點——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水田坪村教學點。通過對該村教學點、全體師生、村支兩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部分學生家長及村民群衆的走訪、座談、詢問及查閱農戶和村級檔案資料、收集村各類曆史信息數據了解到:該村地處偏遠的深山腹地,且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嚴重滞後、各類農業生産資源匮乏,形成了頗具代表性的邊遠貧困村落。作為該村自主留存的僅剩26名學生的臨時教學點,或許隻是一種完全異于常規學校和正常教學活動的另類存在。因此,該村教學點可作為當前農村貧困山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剖析的一個典型案例。
調查内容
一、村基本情況
水田坪村,位于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區,張家界市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西南部深山腹地。是由原水田坪村、二層界村、廖家院村于2016年合并而成的土家古村落,村居平均海拔600米,村民生産生活條件落後,是國家深度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422人。全村總面積12.92平方公裡,南北溝谷狹長,東西群山聳立,有耕地992畝(其中可有效利用耕地500餘畝)、林地14380畝、水面面積15畝;下轄13個村民小組,共390戶1429人,普通勞動力848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500餘人; 2017年前,村與外界不通公路,缺乏村級産業;自然資源匮乏、部分村組還存在季節性缺水;村民知識結構低下、生産經營收入少;公共設施缺失、生活條件惡劣、整村經濟狀況差。
二、村教學點現狀
現水田坪村教學點是由原廖家院村小學,經駐村扶貧後盾單位扶持新建的教學點。現有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共26人,一名代課老師。共有教室兩間,教師辦公室一間、圖書室一間、學生午休室一間及愛心食堂及學生操場等(新校舍及相關教學器材、配套設施均為駐村扶貧單位援建)。
因村莊距離鄉中心小學有5公裡路程,低年級小孩上學不便。而本村教學點實質上就是鄉中心小學在村裡的一個臨時代課點,不能稱之為獨立的學校。代課的陳老師其實隻是學前班的幼師,一、二年級的代課老師,隻有中專學曆。26名學生中,學前班17人,一年級6人,二年級9人。陳老師和學生在愛心食堂的午餐費用,除教育部門補貼的4元/人外,不足部分全部由駐村幫扶單位資助,自2019年2月起,愛心食堂聘請了村民經營,為孩子們解決了營養午餐問題。在此之前,學生隻能靠校旁商店的零食當中餐。
課堂上,陳老師為孩子們領讀生字和拼音,發音雖不是特别标準,但聲音特别宏亮,室外的操場盡頭都聽得非常清晰。隻是大部分學前班的小朋友(最小的還不到3歲)注意力總不能集中。課後陳老師跟我們說,“三個年級在一起上課,确實無法保證教學效果,隻能盡量去減慢教學進度,以一年級的課程内容為主,盡可能滿足三個年級的學習需要;根據學前班孩子較多的特點,我會盡量多重複相應的基礎知識課程,可這樣又延誤了二年級的正常教學;導緻他們去中心小學上三年級時總是跟不上班,我盡管傾盡全力,可依舊有心無力。陳老師哭訴道,這裡沒有笨孩子,隻是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把學習全交給了學校,憑我一己之力終歸是杯水車薪。”的确如此,這還是我平生第一次親眼見到這樣的課堂教學,後來與部分孩子的家長交談得知,這便是很多家長,即使再苦再難擠破腦袋也要送孩子去縣城或外地上學的原因,因為教學質量和學習條件實在太差了。我想,如此的教學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也不是孩子應該享有的教育,可現實的窘迫與殘酷,偏偏就存在着。
三、村民知識結構特點
在支村兩委幹部的幫助和配合下,我查閱了村級相關曆史檔案資料,當前水田坪村1980年-2000年出生的人口,約有200餘人。而現小學階段的學生父母,90%以上都在這部分人群中,同時這個年齡段也是幹事創業的主力軍。從村裡提供的戶籍人口信息相關資料中,經提取這部分人群數據統計發現,其中普通高中畢業生不足50人,約占25%;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僅有24人,約占12%。全村共有500多人在外務工(其中大都是20-50歲之間青壯年勞動力),因此可知,在80、90後的孩子父母中,絕大部分是初中或者小學畢業就外出務工了,不僅自己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教育,且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全交給了隔代的爺爺奶奶們,如今的農村留下的已不再是“386199部隊”,而是僅剩的“6199部隊”了。也就難怪陳老師那無盡的擔憂——孩子們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讓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這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無法彌補的,甚至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永久的傷疤和缺憾。其實這隻是我國廣大農村教育的一個通病,隻是在這個小山村顯得尤為突出而已。
四、村莊發展與教育困境
在駐村幫扶單位的援助下,公路、飲水、電力等各項基礎民生設施已趨于完善,村裡還建起了500畝生态茶園和白茶加工廠等優勢産業,村莊形象和村民精神面貌正日益改善。唯一不足的是,村民自主創業的積極主動性仍不高,尤其是回村或回鄉發展的年輕主力軍幾乎沒有。正如我們與原村支書溝通,他談到的“我們這個偏遠的山村,人的教育和學習觀念一直沒根本轉變,才形成了貧窮的代際傳遞,循環反複,始終沒有繞出貧困圈”。我認為老書記至少闡明了一點——貧窮的代際傳遞。要改變農村的這一教育現狀必須先有青年主力軍的思想醒悟,可村裡年輕的80、90後父母親們,也并不是那種“讀書無用論者”,隻是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問題。通過與兩戶在家照顧孩子的媽媽間談話,我們了解到,她們認為“現在農村掙不到錢,不出去務工就沒辦法養活一個家,想等有條件了再讓孩子去好點的學校上學。”想法固然現實,卻沒真正意識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一刻等不起的,隻是眼前的現狀又讓無數家長們别無選擇。
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各級政府、相關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今在黨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号召下,國家對貧困地區的各項教育扶持政策已是鼎力傾斜,因貧辍學、因貧失學的現象理論上是不會發生了。因此絕大部分貧困地區學生無法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最大障礙就是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質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進而導緻了全國統一的高考公平競争不那麼公平,即使是部分邊遠貧困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額外加分,也遠不能彌補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形成的巨大深坑。
五、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家庭教育嚴重缺失。該村教學點26名學生中,其中有父母親(或任一方)陪伴的,隻有3人,其餘23人全部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全權照管。正如陳老師的茫然——家庭教育的極度缺失,影響的不隻是家庭和自家孩子,而是整個學校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公共教育資源的欠缺。從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成員處得知,去年村裡有一位湖南商學院應屆畢業生(師範類),來村裡實習了3個月時間,可這三個月已成孩子們最開心最難忘的記憶了。當時村兩委太想留住一位年輕的優秀教師,可因為這裡隻是一個臨時教學點,按照上級教育部門的說法,遲早會要取締的,争取不到相應的政策,村裡更無法保證老師的工資待遇。目前桑植全縣類似這樣的山村教學點有50多個,情況都大同小異。
(三)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因為山村教學點的特殊性質,在教學硬件設施的财政投入上,并沒有齊整的配套,甚至在基本的教學用品和物資供應上也無法滿足,絕大部分隻能依靠社會各界的捐贈與救助。
(四)人口整體素質偏低。從以上本村小學階段學生父母的學曆層次數據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村民隻有初中或小學學曆,即使對那些願意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哪怕是輔導家庭作業也有些勉為其難,心有餘而力不足,貧困代際傳遞現象愈發明顯。
(五)經濟發展瓶頸較大。随着精準扶貧的不斷深入,如今村莊各項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然而貧困山區長遠穩定發展的根本症結仍未解開,比如,該村建起了茶園和茶葉加工廠,但是産業的長遠發展是需要相應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來支持的,如果村裡不能培養出适應的人才,僅靠外界企業的單方經營,村民是很難真正穩定受益的。因此外出的年輕人看不到村裡的前景,就不會願意回村創業;外出務工村民難以實現返鄉就業,村級産業就得不到長遠的健康持續發展。
結果分析——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全面可行的教育制度。要從源頭改變農村教育現狀,必須從國家層面提供有力的普遍教育體制作保障,更大程度的将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向農村基層傾斜,加大農村教育公共基礎設施的财政投入,用切實可行的制度來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激勵更多年輕教師、師範類畢業生積極參與到廣大的農村教育工作中。按照當前取締偏遠鄉村教學點的做法,似乎并非良策,僅僅是解決表面問題而已,絕不能根治農村教育頑疾,反而會更大阻礙農村的産業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完善教育相關政策,形成農村地區師資人才的培養激勵機制。支教貧困地區的政策已在我國實施多年,可成效并不太顯著,原因就在于力度小、範圍窄、激勵不夠。對于城鎮地區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應該制定定點支援邊遠農村地區學校的長效機制,可采取像駐村扶貧一樣的分批次接力式的支教,并從待遇和晉升通道等方面給予支教教師更大的政策傾斜和充分保障,實現從被動安排支教任務到主動要求支教的良性轉變,并将支教及其成效作為教師職稱評定、進修深造、收入提升等的重要依據。
(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大教育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财政投入。當前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基本上集中在中東部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等地,盡管國家在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仍停留在單一的灌輸式政策幫扶上,公共教育資源和設施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貧困地區脫貧緻富和建設美麗鄉村,應該把農村的教育振興,放在突出位置。沒有教育的振興,鄉村振興隻會是虛無缥缈的空洞假象,共同富裕不可能得以實現。
隻有從教育體制改革、教育政策完善、師資隊伍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财政資金投入等多方面共同施策、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難題。也隻有通過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讓“留守兒童”在廣大農村地區徹底消失,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應有的大愛環境中健康成長、快樂成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