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6 16:28:13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6月10日訊 “國際濕地城市”申報标準十分嚴苛,僅其中兩項剛性指标:行政區域内濕地率在10%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0%,就讓許多城市望而卻步。而現代化程度較高、人口超千萬的武漢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首次申報就順利通過?

家底硬核,濕地資源禀賦優越

如果資源禀賦是一種實力,那麼濕地家底豐厚的武漢,絕對稱得上是天賦型選手。武漢素有“江城”之稱,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彙,165條河流川流不息,166個湖泊星羅棋布。

“我國的‘國際濕地城市’特色鮮明。”市園林和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例如東營是沼澤濕地,海口以海洋濕地為主,銀川主要是黃河河流濕地。武漢的濕地類型則以湖泊為主,且分布較均勻。通過《武漢市濕地資源分布圖》可以看到,數不清的不規則藍色斑塊,密密麻麻交織在武漢國土上,和城市深度相融。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1

2016年公布的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武漢濕地面積16.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8.9%;濕地高等維管束植物有408種;濕地上栖息野生動物有413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東方白鹳、黑鹳等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灰鶴、白琵鹭等28種。

不僅濕地資源位居内陸副省級城市第一、居全球内陸城市前三,武漢還是全國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多的副省級城市,現有1處國際重要濕地、6處國家級濕地公園。

多年沉澱,立法和修複加深藍綠底色

5月4日,武漢觀鳥協會會員在當地志願者的帶領下,來到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豹澥湖的一處養殖塘,小心翼翼地撥開茂密的茭白叢,一個青頭潛鴨繁殖巢出現在眼前,裡面還有近10個蛋!當月21日,他們布設的紅外相機清晰拍到,青頭潛鴨已經順利孵化,毛茸茸的小家夥們跟在大鴨身後,正在碧綠的荷葉之間戲水。

“青頭潛鴨在武漢又多了一處繁殖地,這是有确鑿證據的第三處。”觀鳥協會會長顔軍興奮地說,3月,他們分别在4個點位開展了4次青頭潛鴨專項監測,共觀測到青頭潛鴨11次,共計401隻個體。“2012年,青頭潛鴨還是全球極度瀕危的鳥類,種群數量被評估少于1000隻,而如今,在最南端的繁殖地武漢,青頭潛鴨的數量正在逐年上升。”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2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豹澥湖的青頭潛鴨。 顔軍 攝

這和武漢注重立法保護,持續進行濕地生态修複密切相關。禀賦天成,更需珍惜。2010年,武漢在各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台《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随後,《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基本生态控制線管理條例》等濕地保護地方性法規也陸續出台;2013年10月,武漢還在全國第一個推出濕地生态補償機制——《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态補償暫行辦法》。

特别是實施長江大保護、兩江四岸整治、六湖聯通、四水共治、海綿城市、沉湖濕地保護修複等一批重大濕地生态修複工程後,水質穩步提升,濕地生态的藍綠底色越來越濃。

6月,經過退漁還濕和生态修複的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即将開園,通過營造林—塘—田—湖—島的複合生态系統後,這裡呈現一幅水清岸綠,野趣盎然的美麗景象,正靜待遊人光臨。

合理利用,一城秀水蕩漾美好生活

如果驅車從12座長江大橋上穿城而過,可以看到江水兩岸,是一個個無縫連接的江灘公園,橋上車水馬龍,橋下綠意盎然;再來到江漢區,在林立的高樓之間轉彎進入黃孝西路,隻覺喧嚣頓弱,靜谧的西北湖濕地公園映入眼簾,在這裡攝影,經常可以拍到水鳥和高樓同框的照片。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3

城市中心的沙湖公園中白鹭翩飛。 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4

西北湖廣場的小濕地。 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5

水,和武漢人密不可分。作為古雲夢澤的所在地,這片土地上的人親水、樂水,也深谙和濕地的和諧相處之道。

武漢市濕地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李鵬介紹,武漢對濕地進行了功能劃分,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核心區,嚴格“留白”,離市民距離比較近的濕地,則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讓市民充分享受濕地帶來的美好生活。

于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東湖綠道火爆出圈,享譽國際,成為市民家門口的詩意;全市100餘座綜合公園裡,大多數都抱水臨湖,氣質靈秀。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6

這不,就在前幾天,武漢漢陽墨水湖上出現了一道美麗風景:從動物園跑出來“遛彎”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在湖中自由遊弋。人在岸上,鵝在湖中,互不幹擾,共享自然。

武漢濕地城市規劃(千萬人口的武漢)7

動物園的疣鼻天鵝在墨水湖“遛彎”。 鄧麗玲 攝

彙聚合力,全民上陣助力濕地保護

有的多方聯系,送來物美價廉的家具;有的變身“裝修工”,粉刷牆壁、安裝水電;有的捐花捐書,打造小花園……今年3月起,在武漢觀鳥協會的呼籲下,近百名志願者踴躍參與,在短短30天内,齊心協力将天興洲的簡易活動基地,改建為“天興洲鳥類保護宣教基地”。空間雖小,卻五髒俱全,設置有園藝區、科普展廳、自然教室、圖書室等,可供武漢市民開展豐富的自然教育活動。

經過逐年積累,武漢已經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濕地保護合力,30餘個NGO機構、20萬志願者助力濕地生态保護。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與武漢市觀鳥協會共同發起的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由200餘位資深觀鳥愛好者組成志願者隊伍,在武漢市開展有規律的鳥類觀測、科學研究和鳥類及栖息地保護。

此外,依托濕地資源,全市建立至少12處宣教場館、69處科普基地;還有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月、世界濕地日、生物多樣性日和公園大課堂等豐富多樣的科普活動。

(長江日報記者楊曉雨 通訊員吳曉 趙銀斐)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