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發語音與文字的好處

發語音與文字的好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21:17:23

4月7日,微信關懷模式内上線了“聽文字消息”功能,點擊聊天記錄中的文字消息,即可收聽語音朗讀,這是微信适老化改造的又一舉措。但用微信收聽語音信息,卻讓另一部分人深感困擾,一些人更是直言患上了“微信語音恐懼症”:“還記得被60秒語音支配的恐懼嗎?”

“隻有在聽微信語音信息時,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分鐘到底有多長。”這雖然是網絡上的一句調侃,但卻真實地道出了當下一部分人的“心聲”。

發語音與文字的好處(你發語音還是發文字)1

知乎上曾經有個熱門問題,“很多人越來越不喜歡發語音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一些人隻要看到微信上一連串的超過20秒的小紅點,就完全不想點開,而經常發送語音消息則被認為是不懂社交禮儀,方便自己麻煩别人的表現。尤其是語音信息時間長、發送條目多的時候,更是令接受者的内心感到莫名的焦躁。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線,開啟了中國網絡社交的新時代,到2021年,微信已擁有近十億全球用戶。在誕生之初,微信正是憑借着“語音信息”的功能,從衆多的社交軟件中強勢崛起,而這也推進了中國互聯網流量快速向中老年人群下沉。騰訊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超九成老年微信用戶喜歡使用語音聊天。老年人是語音信息的忠實擁趸,在他們看來,發語音不僅省時省力,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具親切感和人情味。

發語音與文字的好處(你發語音還是發文字)2

但語音消息為何偏偏不受大多數年輕人的待見呢?在他們看來,發語音便利了發送者自己,卻給接受者帶來困擾。在職場上,不分場合、對象地發送語音,更被視為是不懂社交禮儀、情商低的表現。試想一下,當你正在進行一個重要會議,或者和客戶商談項目,看到了手機上一連串語音的“狂轟濫炸”,這個時候拿起手機聽語音顯得很不禮貌,如果一不小心調成外放模式,更是堪稱大型“社死”現場。又或者你正身處嘈雜的的通勤途中,此刻突然收到了語音消息,不得不豎起耳朵反複聽上好幾遍,或者再把語音轉換為文字,何其麻煩。

發語音與文字的好處(你發語音還是發文字)3

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得人類的社交方式變得更加多元。文字和語音,其實都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有人曾經做過一項實驗:閱讀100個字的信息平均需要9秒,而聽100個字的信息需要22秒。這說明,文字相對于語音而言,表達效率更高。快速浏覽之後,便可立即做出反應,領略其中要義。相比而言,發送語音省去了打字的麻煩,對于發送者而言是一種更為便捷的交流方式,能夠更為直觀地表達情感态度。但接收者則不得不強迫自己對語音内容“照單全收”,聽到最後才知道最後“答案”,花費時間更長,理解時間增加,盡管微信有着“語音轉文字”功能,但因為一些人普通話不夠标準,很可能會讓接受者得到了一段“不知所雲”的文字。而且語音信息無法進行關鍵字查找,不方便信息的搜集和處理。

不同代際、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們在微信上發生的“沖突”,實際上是試圖建立新的網絡社交規範。年輕人在人際關系中強調的是較為恰當的邊界感,他們更喜歡獨立、安靜、私密的交流方式,而語音消息則相對缺乏私密感,交流時必須被迫收聽對方聲音,突破了令其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心理防線”。

社交是一門藝術,發語音還是發文字,從來都不是硬币的兩面。微信社交時,隻需要遵循着人際交往中的禮儀和規則,注意區分不同對象和場合,分清關系親疏和事務輕重。對于信息發出者來說,自然有權利按照當下最為舒适的方式去表達,但也應當有義務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去換位思考,充分考慮到對方此刻是否适合“接收”語音。而對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既然無法選擇接收信息的形式,但或許可以選擇接收态度,以一種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對那些承載了真摯情感的語音信息。畢竟,懂得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尊重彼此的選擇和權利,也是社交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修養。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王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