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鄭福平尋找古城

鄭福平尋找古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7 07:07:51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

▲竟陵風光(鴻漸風文友拍攝)

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

文 / 鄭福平

“東湖的鲫魚西湖的藕

南門的包子北門的酒”

受到大家頌揚的天門四珍特産,以民謠形式在民間流傳,可謂婦孺皆知。這句民謠是如何産生的,所提東湖、西湖、南門、北門又位于何處呢?

其實天門東湖、西湖、北湖和已消失南湖均非自然湖,皆是因取土建城防堤而形成的人工湖。所建堤防分别是:東湖堤(丁字堤)、縣河堤(南堤)、西湖堤、古城堤(北堤)。四堤即四湖形成時間可追溯至隋唐以前。明初時期,撤府設沔陽州竟陵縣,在原古城内新建了一座土城,後改建為磚城。東湖、護城河、西湖、龍池(前壕)環抱城牆,設東、西、南、北四門。唐代詩人皮日休《龍池春漲》有詩雲:

龍池發綠浩無邊,

一氣渾融大極先。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3

▲清乾隆時期縣志中的東湖(右)與西湖(左)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4

▲現存的竟陵古城牆遺址(鄉友拍攝)

讓我們走進竟陵民謠,看看那些藏在民謠裡的故鄉舊時光。

東湖的鲫魚

明嘉靖《沔陽志》載:“東湖,湖廣袤三裡,中有洲,上有東禅寺,前為橋曰‘圓通’,覆以亭。又前為堤造焉,殿閣隐起,水竹萦纡,望之最邑勝處也。”今東湖公園鲫魚橋與九曲橋連接着明竟陵文學派鐘惺、譚元春紀念亭。《北門酒》、《糖人擔子》、《貼鍋盔》等十六組人物故事青銅雕塑立于湖畔。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5

▲竟陵東湖(鄉友拍攝)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6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7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8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9

▲竟陵東湖的民俗雕塑(鴻漸風文友拍攝)

天門昔時河水湖泊中魚類品種繁多,主要有鲭、鳊、草、鯉、鲫、刁、鳝、龜等。其中生長慢,數量稀少,價位高的鲢、鳜、黃骨魚沒有絲刺,味道鮮美,稱之為上色魚,尤其名菜“蒸鲢煮鳜”甚是珍貴。在民間宴席中,魚類菜則有“燴鳝魚”、“粉蒸魚”、“溜滑魚”、“發魚塊”等,分别是用鳝魚、草魚、鲭魚、鯉魚作原材料。

東湖鲫魚與如今市場上常見的鲫魚相比,體形稍薄并且略短,肚皮寬大。形态有點似鞋底,故人們戲稱“鞋闆鲫魚”,也有人稱“喜頭魚”。魚鱗呈金黃色,出水時光鮮亮麗,金色閃閃發光。肉質細膩,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鈣、鋅、磷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健康養生食品。釣魚愛好者一年四季都能釣到,物美價廉,深受老百姓喜愛。

鲫魚每年清明前後産卵,一年魚齡就可自然産卵了。本地河流和湖泊中數量較多,并具有其它魚類無法與之媲美的催奶功能。将半斤八兩以上的活鲫魚去掉鱗和内髒洗幹淨,放入适量的水中沸煮,約十分鐘後湯汁就成了奶白色,如濃濃牛奶,是給産婦提高奶水常用補品,福澤子孫。用豆豉煎鲫魚則是衆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魚肉外辣内甜,味道好極了。除此之外還有鲫魚炖蛋、清炖鲫魚、香炸小鲫魚等多種吃法。

許多老人都曾回憶過,少年時去東湖玩耍,能見到湖邊約一米深湖底處有小綠豆魚、小土黑魚遊動,泛起一縷薄薄煙霧,一會兒就消失殆盡。東湖水域面積大,接西北來水,穿越湖區,從東南角流出。鲫魚屬雜食性,在活水源源不斷、水草充足、活性餌料豐富的優良生态環境中繁衍生息。因此,“東湖的鲫魚”與其它地方的鲫魚相比,肥大,色鮮味美,口齒留香。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0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1

▲東湖的鲫魚

西湖的藕

唐朝,龍蓋寺禅師聽到大雁凄厲哀鳴之聲,他尋聲見到大雁用翅膀守護着一個襁褓中嬰兒。禅師便為他取名叫陸羽,源自《易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陸羽被撫養長大以後潛心研究茶文化,終成一代茶聖,留下了世上第一部茶著作《茶經》,也在現今西湖邊留下了一段美麗傳說。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2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3

▲陸羽《茶經》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4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5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6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7

▲竟陵西湖風光(鴻漸風文友拍攝)

西湖因陸羽聲名鵲起,明《永樂大典》記錄了曆來取名為西湖的湖泊,“竟陵西湖”亦載入冊。粗犷西湖,春夏青紗帳縱橫交錯,秋冬蘆花飛鵝毛。長年累月各類動物糞便與植物葉片沉入湖底,成了後來種植蓮藕的肥沃泥土。

“西湖的藕”一般于立秋時節成熟。挖藕人從淤泥中将藕挖出洗淨,藕色白、頭大、節粗、末段較細長。生食微甜而脆,入菜花樣繁多,比如可以與豬雜骨、龍骨、排骨一起熬湯,還可以清炒和辣炒。當地一道特色鹹菜就是将藕切碎,加入米粉、碎辣椒和佐料炒制,名為鲊辣巴子,非常下飯。菜名“竹篙打老虎”的則帶有傳奇色彩,據傳說來源于太平軍入城後痛打了當地一個惡霸。某廚師一時興起,把有節的藕喻為竹,四足豬喻為虎,先将藕拍扁直切成條,橫切成約1.5厘米長,再将五花肉也切至同等大小,加上米粉拌勻上籠蒸熟,出籠後打上佐料糊湯,味道爽口,名字有趣。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8

▲西湖的藕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19

▲西湖藕制作的蒸菜

天門乃魚米之鄉,湖泊衆多,蓮藕是生活裡的重要食材。在物質貧乏年代,年關時節,家家戶戶都用藕做春節年菜,藕湯、發(炸)藕夾、鹵藕等等。東鄉人将藕磨成糊狀做藕圓子,風味獨特。西湖藕與東湖鲫魚都沒上民宴正席,隻作普通客宴用,但它們是惠民實物,印證着“民以食為天”的硬道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優質農産品“西湖的藕”遠銷海外。而如今西湖古雁橋下,東岡草堂前,浮香閣旁蓮花盛開,荷香飄逸,登上湖中央的茶經樓,觀看到陸羽故園風景如畫。一盞茶,一卷書,陸羽英俊石雕像守望着古老西湖。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0

▲ 西湖陸羽故園(鄉友拍攝)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1

▲原西湖中的西塔寺(朱金林先生手繪)

南門的包子

南門即明、清竟陵城南城門,地址在城内長街南端,今電信與保寶商城之間的鴻漸路上。“南門的包子”是城南門前,護城河上石拱橋兩邊勤行鋪包子的合稱。今鴻漸路與人民路交叉十字路口就是石拱橋舊址,年長的人常常稱該十字路口為“南門橋頭”。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2

▲現十字路口,即石拱橋舊址,往北約五十米為城南門舊址(鄉友拍攝)

昔時白案師傅都是從三年學徒走來,技藝受到名師言傳身教。對于做包子而言,把面盤好,是首要條件。師傅們熟練地使用老面發面後放些時間才好用,有些包子面則要多次間隔時段發面。須根據季節氣溫變化,随時調整發面用水溫度與面的發酵時間,真正是“勤行,勤行,三百六十個早床”。

在衆多勤行鋪中,“魯谷記”醬肉包人氣最旺。醬肉包的秘方在于醬料,店裡的醬料是用大豆和小麥蒸熟發酵後再加涼開水曬制而成。薄皮大餡包子裡,上好五花肉去皮刀成黃豆大小顆粒置入醬中,再上籠一蒸,滾燙鮮美,特有醬香彌漫長久。“魯谷記”和其他包子鋪還有糖包、香蔥包及三角形、圓形、枕頭形等各式樣素包,餡料多樣,甜鹹相宜。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3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4

▲南門的包子

南門橋頭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勤行鋪呢?這與南門橋是城内至鴻漸關重要通道有關。古郡城南堤(縣河堤)南望縣河,北臨東湖、南湖和西湖。縣河下水達漢口,上遊至京山永隆,人們漸漸把堤變成了堤街(今竟陵路)。清乾隆年間城内商業,手工業重心南移,形成了以鴻漸關為中心的堤街商業區。

當時金、廣、雜、糧、染、藥等大商家紛紛立足堤街,繁榮而熱鬧。據當地李三光老人講述:小時候送幺爺(姑姑)在南門橋下坐船出嫁,看到橋頭人很多,好多賣菜的,熙熙攘攘。《天門縣志》也記載南門橋頭是過去城内外五個菜市場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商鋪林立,理發、補鍋錾碗、戗刀磨剪、竹編物品、修腳盆水桶圓匠等小商小販雲集,石拱橋下船來船往。明月當空,雅興人相伴乘舟賞月,陶醉在詩畫間,宛如《清明上河圖》所再現的真景。

“劉天裕”勤行鋪後人曾撰文寫道:“我家曾祖父做了一輩子鍋盔,從勤行鋪小夥計開始學做鍋盔,到自己在竟陵城老南門的城門口擺攤賣鍋盔,再到擁有自己店鋪‘劉天裕’。曾祖父姓劉,他将自己店鋪字号取名‘劉天裕’,便是希望自己的日子過得天天富裕。店鋪原址就在胡家花園大門左側這裡,現在為了胡家花園二期工程擴建,已拆遷。”

繁華的南門橋頭,彌漫着包子的陣陣香味。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5

▲ 修複前的胡家花園

北門的酒

從南城門沿今鴻漸路往北至明竟陵城殘餘古城牆處,就是北城門遺址。“北門的酒”是城北門前照牆街,衆多家庭釀酒作坊釀的酒。照牆街位于今鴻漸路上前壕至後壕這段街道。家家戶戶曾是民房和東西相向的木門闆商鋪房,青瓦屋檐使該路段成了一線天,石闆路古色古香。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6

▲竟陵城北城門旁殘留的古城牆(鄉友拍攝)

《沔陽志》載:“景陵即漢雲杜縣,隋唐宋皆為郡,治其城最久”,天門始稱風國、鄖國,曾用竟陵、雲杜、霄城、複州、景陵之名,清雍正四年(1726)改名天門沿用至今。天門明朝以前是多朝代郡、州、府城,照牆街處在文化與商業中心。明之初縣衙南移至新城,又形成了以城内長街為中心的新格局。明清兩朝建立的四十八牌樓,大多數都在城内。

範齊家老師在《陸羽故裡話古今》書裡介紹道:“北門的酒曾為宋代張耒所監造,推算起來,至少有近千年的曆史。”張耒是宋代詩人,哲宗時期受貶,傳被貶到複州做專門監酒小吏,就居住在衆多釀酒作坊的照牆街。

照牆街釀酒能獨占鳌頭的依然是工匠精神和真材實料。在傳媒不發達年代,創立品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難事,需要較長時間甚至幾代人傳承顧客至上的精髓,才能創出受民衆喜愛老字号招牌。照牆街釀酒以荞麥、高梁、糯谷等糧食為原料,每家作坊都有自家祖傳秘招。釀酒程序繁多而複雜,經過蒸糧食、晾曬、拌曲、發酵、蒸餾等工藝。而且釀酒人決不釀出即售,要封壇窖藏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北門的酒”精心挑選原料,制作一絲不苟,銷售老少無欺;酒質清澈、味道甘美、綿香無窮。盡管幾百年前天門文化與商業中心數次南移,但赢得了民衆好口碑的北門酒,真正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7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8

▲北門的酒

如果說“東湖的鲫魚西湖的藕”是大自然賜予天門人的美味,那麼“南門的包子北門的酒”則是天門人的勤勞結晶,也成為了漫長歲月中永不會消失的痕迹。

鄭福平尋找古城(竟陵民謠裡的舊時光)2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