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描寫往往是多方面進行的,寫作應按照合理的順序來進行。一般情況下,要先捕捉人物總貌,勾勒輪廓,再重點觀察,局部細描,即從整體到局部。所謂整體包括身材、體型、衣着等,給人整體感受。這也符合看人的一般規律,首先是打量這個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穿什麼衣服,然後再去看他具體相貌特征。整體寫完,就要寫局部。局部包括人物的面容、五官、四肢、飾物等。局部描寫應當遵循從上往下的順序,臉型、頭發、耳朵、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胡子、下巴、手、腿、腳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人也是從上到下“打量一番”。
現代著名作家趙樹裡的小說《老楊同志》中的外貌描寫就體現這種順序。
“他(老楊同志)頭上箍着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藍褲,腳上穿着半舊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這段肖像描寫,突出了老楊同志的生活儉樸。作者進行肖像描寫的順序和層次非常清楚:它是從“頭上”、“身上”到“腳上”,由上到下,有條不紊寫的。
有位同學也是按順序寫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
“乍一看,她個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是塊跳舞的料。細看,她留着齊耳短發,頭上總是一左一右地夾着兩隻發夾,把頭發緊緊地攏在耳朵後面,顯出一張光滑白淨的臉龐。她的眼睛不大,細細長長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變成了兩條縫。鼻子微微上翹,給人一種俏皮的感覺,顯得十分可愛。”
先整體寫了個子、身材、胖瘦等,接着按從上往下的順序寫頭發和飾物(發夾)、臉龐、眼睛、鼻子等。
我們再來看看曹文軒《紅瓦黑瓦》中艾老師的一段外貌描寫:
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後,我們正在廊下慵懶地接受秋陽的照曬,艾雯出現在白楊夾道的那頭。飄飄地,她就走過來了。瘦而高,輕飄如紙,單薄如篾,讓人心裡說:一陣風來,莫不要把她刮跑了!她的臉太長,中間又凹進去,突出個額頭與下巴來。背略駝,兩肩一高―低,身體就顯得有點傾斜。我想起了我家中一隻被鷹打傷了左翅的鴿子在大風中斜斜飛行的樣子,想起了河邊一架被大風折斷―葉大篷的風車。飄飄地,她走近了。她的頭發剪得過分短了一些,臉色有點蒼白,眼窩四周是淡淡的黑暈。她的脖子上系了一條輕柔的純白紗巾。她飄飄地走過去了。我們轉動着脖子,看到那條紗巾在她的腦後長長地飄動着,像行雲的尾巴。夏蓮香伏在陶卉的肩頭上,小聲說了一句:“這個老師長得真醜!”
先從遠處看(整體):瘦而高,弱不禁風的身材;長臉;駝背,身體斜。
再從近處看(局部,從上到下):短發、蒼白的臉、眼窩、脖子上的白紗巾。
這一大段寫艾雯的外貌按照整體到局部,局部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非常清晰地刻畫了形象一般,甚至有點醜的老師形象。同時,這段外貌描寫也為後面表達人物的心靈美做了鋪墊。
上面介紹的這種順序,也并非一成不變。有的根據需要,首先突出人物最具特點的方面來寫,然後再寫整體全貌。比如:《紅岩》中小蘿蔔頭的外貌描寫“長期監獄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黃肌瘦。他長得腦袋大,身子小。難友們都疼愛他,叫他“小蘿蔔頭。”這樣就更能生動突出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人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蹦亂跳的,所以,我們描寫人物的外貌不能像素描一樣把他畫出來,而應當像小視頻一樣,讓人物動起來。上面曹文軒那段艾雯老師的外貌就給人感覺如臨其中,好像是朝着自己走來了。讓人物動起來是外貌描寫的一大要求,“畫眼睛”其實是畫龍點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