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着“無魚丸不成席”的說法。從百年傳承的手工魚丸到創新發展的現代魚丸,福州魚丸走上新時代融合發展之路,2021年,福州魚丸類制品産值達70億元。
福州魚丸如何處理好“守”與“變”的關系,持續壯大産業規模,打響海上福州國際品牌?近日,記者走進多家福州魚丸手工作坊、規模化生産企業探尋答案。
永和魚丸制作現場。(企業供圖)
堅守傳統 聞名全國
打魚泥、包丸、蒸煮……每天清晨4點,李金國和林雪莺夫婦便開始忙活起來。對原材料的把控,這對夫妻有鐵打不動的準則——必須是新鮮的豬肉和深海魚肉,決不采用現成的魚糜原料。手工鳗魚丸是店裡的招牌,林雪莺說,新鮮的青海鳗有股特有的香氣,魚肉筋道,大小3.5公斤至5公斤最佳。
小魚丸的制作有大講究。青海鳗魚肉兌入冰水打成85%的新鮮魚漿,摻入15%的紅薯粉、蛋清和食鹽制成魚泥。“但魚肉種類和硬度甚至手溫都會影響原料的配比,每顆手工魚丸都有不同的風味和口感。”在林雪莺的記憶裡,這套傳統制作工藝可追溯至祖上三代。
每天早上7點,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便坐得滿滿當當,不少外地顧客慕名而來,店内品嘗,然後寄到外地。“一個江蘇客人一口氣訂了650多公斤,送給各地的朋友。”林雪莺說。
據悉,福州目前有家庭作坊式魚丸店近百家。部分魚丸店堅持傳統配料和手工制作,但是在生産成本日益提高的當下,堅守并非易事。“這幾年魚丸店倒閉的不少,也有新開的,但堅持10年以上的手工魚丸店不多。”業内人士顧先生告訴記者。
創新求變 統一标準
手工魚丸追求精細化,現代魚丸則在規模化、多樣化、标準化上不斷探索。
“我們在魚肉分離、魚糜攪拌、自動化包漿等自動化生産中不斷摸索,确保魚丸産量足,可供應全國市場。”福州奇新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宜乾介紹。
還有公司在産品開發上創新突破,以海欣公司為例,其通過高溫殺菌研發出開袋即食的休閑類魚丸制品,突破傳統的消費場景限制。
2021年,福州魚丸類(魚糜)制品産量達15.7萬噸,産值達70億元,年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一半以上。
“變”出規模效益後,如何“守”住高品質?今年1月,福建省食品工業協會團體标準《福州魚丸》正式發布,規定了魚丸的制作原輔料、感官要求、衛生要求及标簽标志、運輸貯存、保質期等。這也意味着經曆多年參差不齊的“自我生長”後,福州魚丸有了公允的“量尺”。
“标準就是質量的保障。唯有以質取勝,赢得市場,福州魚丸産業才能越做越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宗勝表示,該局還派出食品安全專家到企業指導生産、把關質量。
福州市魚丸協會會長滕用莊告訴記者,今年福州計劃推進300家福州魚丸品牌店落地,按照标準,對品牌門店進行授權與認定。
樹立品牌意識 産業能級提升
滕用莊認為,福州魚丸産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品牌尤為重要。“就像沙縣小吃、蘭州拉面一樣,如果商家不帶着品牌意識走出去,福州魚丸的‘福州’二字也就缺失了。”他表示,無論是傳統手工魚丸的“守”,還是魚丸規模企業的“變”,找準自身定位的同時,更要樹立“福州魚丸”的品牌意識。
為此,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指導“福州魚丸”地理标志轉移授權、商标的申請與設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産權處負責人黃小紅表示,要鼓勵企業積極合法合規地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提升福州魚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去年,福州市魚丸協會的成立實現了福州魚丸企業從“單打獨鬥”邁向“組團發展”,目前協會已吸引會員企業超30家。
此外,近日福州出台《關于加快福州魚丸産業發展六條措施》《福州魚丸品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大力扶持福州魚丸的産能提升、品牌建設、文化傳播和項目落地,推動福州魚丸産業加快發展。“希望更多福州魚丸商家和企業抓住黃金契機,推動福州魚丸産業規模化、标準化發展,助力打響海上福州國際品牌。”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福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