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9 16:48:21

北京高校外遷的速度加快了。

日前,雄安新區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正有序推進雄安校區建設。8月24日,北京體育大學召開2022年秋季開學工作部署會時宣布,啟動雄安校區規劃籌建工作,成為第五所确定在雄安建設新校區的北京高校。

值得注意的是,與布局雄安相比,有更多高校将目光轉移至京郊。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投資69億,在主城區的五個校區之外,又在大興建立校區;10月5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首批建設項目竣工;7月2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正式啟動學校主體搬遷至昌平新校區;6月,首都體育學院延慶校區招标方案獲批,正在加速推進。

而為了吸納高校離開中心城區,“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宣布将努力實現“區區有高校”的目标,中心城區的高校則紛紛騰退。這意味着北京市高校布局,在曆經兩次外遷之後,再一次迎來徹底變革。

北京高校,持續“下沉”

在京高校“下沉”,主要有兩個流向:一個是雄安,一個是京郊。此外,輻射京津冀、布局周邊城市也是個别高校的選擇。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周子雨的升學圈子)1

可以發現,與布局雄安相比,有更多高校正向京郊轉移,如北京大學昌平校區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首都體育學院延慶校區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此外,還有不少在京高校選擇遠赴津冀及其它周邊城市,如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校區、位于山東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島國際校區、位于河北的北京理工大學懷來校區

遷出:中心城市“大幅降溫”

北京高校持續“下沉”,首先源于為中心城市“減負”的必要需求。在北京土地資源有限,但高校持續擴招的大背景下,師生數量不斷增加,教學資源異常緊張,有限的空間成為制約高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北京統計年鑒》2019年相關數據統計,在北京市區域内,以西城區、東城區、海澱區、朝陽區、石景山區、豐台區為中心城區的“城六區”面積僅占北京市總面積的8%,常住人口卻占全市的59%,全市超過8成的高校師生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六區”,達到70.7萬人,其中海澱占了60%以上。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周子雨的升學圈子)2

截圖自《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高校外遷問題研究》

而在京高校的遷出,一方面緩解了北京“城六區”的人口高熱,另一方面便于高校自身空間升級。“辦學空間不足,是多年來困擾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即将落戶雄安的北京交通大學在官網文章中指出。

據相關介紹,在海澱區建有東西兩個校區的北京交通大學,教職工和學生多達3.7萬餘人,校區總面積不足1000畝,許多重要平台和項目需在校外租賃實驗空間,而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區規劃占地面積為2600畝,能夠有效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樣位于海澱區的北京林業大學,總占地面積多達13176畝,但其中實驗林場占了12480畝,校本部隻有696畝(含家屬區),而該校在校生人數超過2.6萬人。相比之下,北林大雄安校區規劃占地面積為2200畝,辦學空間能夠得到大幅提升。

在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十四五”時期深化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等學校,壓縮高等院校中心城區在校學生規模,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高校新校區建成投用,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高校新校區加快建設,實現中心城區校址整體騰退。而騰退出的城市空間,将用于進一步響應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

遷入:京郊、津冀“嗷嗷待哺”

另一邊,對于高校遷入地而言,北京中心城市高校的到來,不僅能夠促進當地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時還能夠推動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

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估算,如果北京地區有10所高校将主要教學資源遷至雄安,就能直接或通過拉動經濟、創造就業等間接方式,帶動約100萬人口的流動。“這100萬人口中的大部分屬于高學曆人群,對于雄安當地産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作為北大新工科的重要布局,北京大學昌平校區曾經誕生了我國第一台原子鐘,第一隻返波管,第一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一台百萬次計算機……2021年9月,北京大學昌平校區迎來來自北大計算機學院的首批進駐師生,10月,北京大學便與昌平區聯合籌建北京大學昌平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打造“學術鍊 創新鍊 産業鍊”充分融合,重點布局北大應用學科創新平台集群,以及相應的成果孵化和轉化配套服務平台。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周子雨的升學圈子)3

2021年10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中,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教育功能的舉措仍在持續,并将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建設結構合理、要素齊全、職住平衡、充滿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并提出,研究推進相關高校到郊區落地,努力推進實現“區區有高校”的目标。

這也意味着,在京高校的遷入地将迎來更加富有戰略意義的規劃和布局,而“均衡”将是北京高教資源重組的重要落腳點之一。

“區區有高校”,全面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北京作為直轄市推進“區區有高校”的目标,不少省份也正努力實現每個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并積極探索高水平大學紮根非省會城市的建設方式。

早在2017年,《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到,促進高等教育資源下沉到中等城市和産業聚集區,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的聚集效應,力争實現每個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2019年11月,廣東省《加快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新建遷建高校建設行動計劃》發布,明确建設陽江市本科高校(籌)、揭陽市本科高校(籌)、汕尾市本科高校(籌)3所本科院校,加大财政支持,加快人才引進,并分别由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進行對口幫扶。

自2017年起,廣東藥科大學落戶雲浮、廣東技術師範大學落戶河源、廣東金融學院落戶清遠、廣東工業大學落戶揭陽、華南師範大學落戶汕尾、廣東海洋大學落戶陽江……廣東省正逐漸實現本科院校在地市全覆蓋,粵東西北地區的高教弱勢的局面有所改善,進一步破解廣東全局高教發展不平衡的瓶頸,向教育強省、人才強省邁出了紮實的一步。

2022年3月,教育部官網刊發“浙江省對标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努力辦好人民”一文,其中浙江省提出積極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新模式,推進地方高校高水平建設,加快打破優質高教資源布局不平衡格局。此舉意味着浙江省也在優化高校布局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2022年7月,《江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印發,深入落實高校服務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十條措施”,開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專項行動,加快推進産教融合。打造“城校共生”發展模式,在每個非省會設區市重點建設1-2所區域高水平大學。

去年5月,《“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發布,為城市高教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文件提到,優化高教資源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轉移到雄安新區,支持一批南疆高校建設;支持一批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設;支持一批優質醫學院校建設;支持一批本科師範院校建設。

高等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其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更是一座城市崛起、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與重要基石。相信高校“移居”、填補“空白”能夠為區域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按下“加速鍵”,縮小地方差距,為地方提供高校智慧與人才支撐,實現高校建設與地方發展的“雙赢”局面。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周子雨的升學圈子)4

周雨上了哪個大學(周子雨的升學圈子)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