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民權縣程莊鎮有哪幾個村

民權縣程莊鎮有哪幾個村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9:37:27

民權縣程莊鎮有哪幾個村(民權縣王橋鎮村名來曆介紹)1

王橋鎮地圖

王橋鎮原屬考城縣;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屬睢州;1912年屬睢縣;1928年劃歸民權縣,設王橋(二)區;1955年分設王橋、楚莊、李堂、黃堂、胡集、堤角、焦凡7個鄉;1956年合并改設王橋、楚莊、胡集3個鄉;1958年,王橋、楚莊、胡集三鄉并為王橋中心鄉,同年改稱王橋人民公社;1975年分出西部8個大隊設李堂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王橋鄉;1984年又分出3個村委會歸屬胡集回族鄉;2012年撤鄉,設立王橋鎮。


王橋

王橋古稱“賀丘”,又名“賀家林”。元至元年間曾遷考城縣治于此。明嘉靖年間,王姓自山東遷此,攔沙河築橋,名“王家橋”。後白、張二姓遷來建“白家崗”、“張家莊”。清鹹豐年間,三姓同築一寨,稱“王橋寨”,後稱“王橋”。


小王莊

明永樂末年,王姓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縣遷此,老大定居王橋,弟居此,因人少莊小,故名“小王莊”。


甯花園

明萬曆元年(1573年),甯姓遷此,建一花園五畝見方,異花奇卉四季常開,故名“甯花園”。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建曲劇團一個,有河南墜子藝人。


一所樓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趙氏兄弟四人自山西洪洞縣到河南,老大遷此,蓋樓一所,稱一所樓。


五裡河

村名來曆說法有二:

1、清乾隆末年,吳、林、郝三姓同住此村,稱“吳林郝”,後取諧音“五裡河”;

2、該村西距古黃河五裡,故名“五裡河”。


劉莊

明永樂十五年 (1417年),荊、劉二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稱“荊劉莊”,後劉盛荊衰,易現名。


鄒莊

清道光十四年 (1834年),鄒姓自山東曹縣魏灣遷此,故名“鄒莊”。


麻花莊

清乾隆末年,張姓自北關遷此,所制麻花配料考究,酥脆醇香,燃可照明,落地即碎。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品進奉,由此而得村名“麻花莊”。

有食品加工廠,麻花遠銷豫魯二省。

民權縣程莊鎮有哪幾個村(民權縣王橋鎮村名來曆介紹)2

麻花莊


小趙莊

清道光十四年 (1834年),趙姓自山東菏澤遷此,名“趙莊”。後為區别于本鄉另一趙莊,易名“小趙莊”。


大焦莊

焦姓于明成化年間由考城遷此,稱“焦莊”。後為區别于其他焦莊易名“大焦莊”。

村東有漢【長芽寺遺址】,遺址前為1947年柳河戰役犧牲烈士之陵園。


趙崗

原為坡崗地帶,明崇祯年間,趙姓自今綠洲街道趙沙窩遷此,為避水患,建村于高崗之上,故名“趙崗”。


崔莊

清乾隆末年,蔣姓自陝西遷此,建關帝廟一座,得名“蔣廟”。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崔姓自山東遷入,蔣姓外遷,易現名“崔莊”。


黃新莊

明末,辛姓由魯西南遷此,稱“辛莊”。清中期,黃姓自舊考城遷此,易現名“黃新莊”。


盧樓

明末,羅姓自山西太原遷此建樓一所,稱“羅樓”。後黃河泛濫禍及,羅姓外遷。清初,盧姓由北盧莊遷此,易名“盧樓”。


李小集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姓自河北遷此,依交通優勢,五天一小集,故名“李小集”。


張于樓

明初,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至考城北關芝麻莊,後輾轉到此。明末,于姓遷入蓋樓一座得名“張于樓”。


黑臉關帝廟

明永樂年間,有戶複姓“郝連”者自河北保定府遷此,稱“郝連”。清初,村内建一關帝廟,其關公塑象怪誕,臉黑如漆,名噪鄉裡,故易村名“黑臉關帝廟”,簡稱“黑臉”。


煙墩

據《辭海》載,古代,邊關為傳遞信息,每40華裡設烽火台一座,點燃一種摻有狼糞的燃料以聯絡。

相傳,該村為古烽火台處,稱“狼煙墩”,後簡稱“煙墩”。


北魏莊

據《魏氏族譜》及魏氏碑文載:明萬曆二十五年 (1597年),魏氏族人從山東魏樓遷此,稱“魏莊”。因重名,1982年以方位改名“北魏莊”。


西趙莊

據《趙氏族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趙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稱“趙莊”。後因東鄰有一大趙莊,故名“西趙莊”或“小趙莊”。

劉家玻璃畫、制鞋業、竹編業享譽民權、曹縣市場。


東焦莊

明朝中期,焦氏遷此,稱“焦莊”。因重名,1982年以方位改名“東焦莊”。


後王大莊

該村王氏原籍山西太原府,清末自孫六遷此建村,名“王大莊”。後在村前建前、中王大莊,故名“後王大莊”。

黃河故道内生産蒲葦,村民多從事編織業,部分村民從事捕撈業,特産黃河鯉魚。


蔡莊

原名胡莊,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蔡姓自山東耿莊遷此,易名“蔡莊”。

盛産蒲葦。部分村民從事捕撈業。特産黃河鯉魚。


焦園子

清末,焦姓由大焦莊遷此,稱“焦莊”。後圍村築寨,易名“焦園子”。


小楚莊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楚氏自大樊集村遷此,因村小,故名“小楚莊”。

部分村民從事捕撈業,産魚、蒲葦。


陳園子

清宣統三年(1911年),陳姓自曹州府遷此,築寨圍園得名“陳園子”。産蒲葦。


底莊

明末,底氏自北關東北底莊遷此,故名“底莊”。

傳統鞭炮、煙花制作聞名鄉裡。

民權縣程莊鎮有哪幾個村(民權縣王橋鎮村名來曆介紹)3

底莊西村


吳莊

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吳屯吳姓在此設立“佃戶莊”,稱“吳園”。清嘉慶年間改名“吳莊”。


祝莊

據傳明末,祝姓自山東遷此,故名“祝莊”。


郝莊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郝、劉、段三姓從山東遷此定居,名“郝劉段莊”。後郝姓族旺,居村之首,故名“郝莊”。

村南建有引黃提灌站,産蒲葦、鮮魚。


前王大莊

又名前窯,清末王姓從孫六遷此,因建村于後王大莊之前,故名“前王大莊”。


中王大莊

清末王氏由孫六遷此,地處前、後王大莊之間,故名“中王大莊”。村民以捕魚和編織蒲葦制品為副業收入。


李莊

清乾隆元年(1736年),李姓從山東遷此,故名“楊官莊”。


楊官莊

明朝中期,為山東曹州知府劉氏佃戶莊,稱“劉官莊”。清嘉慶五年(1800年),楊姓由大焦莊到此,因族人出過狀元,故易名“楊官莊”。

楊姓尚武,習“夕陽掌”。


前焦莊

清末,焦姓自後大焦莊遷此,故名“前焦莊”。


中焦莊

清末焦姓自後大焦莊遷此,因地處前後焦莊之間,故名“中焦莊”。


王郭莊

清末,王、郭二姓自山東東明遷此,故名“王郭莊”。


趙小樓

清初村裡曾建有廟,因距舊考城八裡,人稱“八裡廟”。清末,趙姓自柴油坊遷此蓋樓一座,因村小,故名“趙小樓”。

李姓尚武,"梅花拳"聞名鄉裡。


柴莊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山東東明柴姓大戶在此設立“佃戶村”,故名“柴莊”。有鐵器加工業。


秦道口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秦姓自山西陽平府遷此,該處原有一故堤,秦氏居堤南道口處,故名“秦道口”。


柴油坊

明成化十年(1474年),柴姓住此開一油坊,得名“柴油坊”。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趙姓從山東曹縣遷此,二姓合力圍村築寨。改村名“同心寨”。後柴姓旺,易村名“柴油坊寨”,簡稱柴油坊。

周姓尚武,“夕陽掌"聞名鄉裡。


幹莊

幹姓在此首居,故名“幹莊”,此一說;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趙、張二姓自山東菏洋遷此睦鄰,融洽甘甜,由此得名,此二說。


東陳莊

明萬曆八年(1580年),陳姓奉旨自山西洪洞遷此,名“陳莊”。因重名,1982年改稱“東陳莊”。

說唱山東琴書有近五十年曆史,藝人輩出,聞名鄉裡。


陳店

明末,朱、陳二姓分别從山西、山東遷此,朱姓開一駱駝店,得名“朱陳店”。後朱衰陳興,并起集市,易名“陳店集”,集廢稱“陳店”。

馬、何二姓唢呐吹奏聞名鄉裡。


東張莊

明洪武三年(1370年),張氏奉旨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名“張莊”。1982年因重名改稱“東張莊”。


南趙樓

清末,趙姓自山東曹縣遷此,蓋樓一所得名“趙樓”。1982年以方位改稱“南趙樓”。

有打手壓井專業戶。


宋莊

清初,宋姓自山東遷此,故名“宋莊”。


李擺頭樓

明末,山東“小王樓”王姓大戶在此設立“佃戶莊”,讓佃戶李擺頭照管田園,裡人送名“李擺頭樓”〔相傳該村并無樓房),後人簡稱“李擺”。


陳小莊

明萬曆年間,陳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因村小,故名“陳小莊”。


葛崗集

葛崗集曾名葛仙集,此處古為崗陵地帶。

村名來曆衆說紛纭:

其一,據《歸德府舊志》載:葛崗在考城縣(今北關)南二裡。世傳為葛洪煉丹處;

其二,據清康熙三十四年續修《考城志》載:葛洪素有仙骨,精于修煉,丹成光彩照耀水池,具有五色,裡人籍以染币,後入蓬萊大仙,世傳葛崗為葛洪煉丹之所;

其三,古代村人葛洪一日田間耕作,忽遇一路翁詢問上天之路,葛洪戲指百年老柳,翁果去,葛洪亦随之升仙。


東李莊

據《李氏族譜》載:明永樂年間,李氏自山西洪洞陸續遷此,稱“李莊”。

清道光年間,因燃放煙花,村被火焚,得名“火燒李莊”,1982年改稱“東李莊”。


東張樓

據《張氏族譜》載:明中葉,村内張氏在花園中蓋樓一座,名“張樓”,1982年改稱“東張樓”。


南魏莊

明永樂六年(1408年),魏姓自北魏莊遷此,故名“南魏莊”。


高台王莊

原名王莊,明末王姓從三裡王莊遷此,并在村東建一關帝廟,廟台高築,故名“高台王莊”。


甯墳

明萬曆年間,湖廣黃州府同知甯嘉猷(王橋鎮甯花園人)的墳地在此,守墳佃戶在此定居,故名“甯墳”。


李胡同

清雍正年間,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名“李洪洞”,因“洪洞”與“胡同”音相近,演變為今名。


馬園子

清宣統三年(1911年),伯黨财主馬振升在此買地設立“佃戶莊”,并沿村築牆圍園,故名“馬園子”。


謝園子

清末,山東樓莊謝氏景明在此買地建村,圍園築寨,故名“謝園子”。


趙樓

清乾隆元年(1736年),趙姓由山東到此定居,同西趙樓趙姓續譜聯族,亦名“趙樓”。


何莊

清乾隆年間,何姓自山東菏澤東何家鋪遷此,名“何莊”。


北李莊

清乾隆末年,于、李兩姓自山東遷此,名“于莊”。後于衰李旺,改稱“李莊”,1982改稱“北李莊”。


梁莊

明初,梁氏自洪洞遷此。


楊樓

清康熙三年 (1664年),楊氏在此蓋樓一座,故名“楊樓”。養山羊、綿羊,村民從事屠宰業。


西趙樓

明末李自成起義,外地一趙姓财主為避戰亂到此定居,蓋樓一座,故名“趙樓”,為區别東鄰趙樓,易名“西趙樓”。


蔣柿園

清順治元年 (1644年),蔣氏居此,植一柿園頗有名氣,故名“蔣柿園”。村民多養羊,部分從事屠宰業。


南張樓

據《金氏族譜》載:原名張樓,多張姓。明末,洪水淹汴。金氏松安公攜二子小宇、少宇逃難于考,在縣城西南六裡金樓村暫居,人口繁盛。後張姓把張樓村賣于金氏,仍名“張樓”,1982年改今名“南張樓”。村民多養羊,有屠宰業。


許莊

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楊姓住此稱“楊莊”。同年,許姓自安徽許菜園遷此,後楊絕許旺,易現名“許莊”。村民多養羊,有屠幸業。


薛莊

明初,鹿姓居此稱“鹿廟”。據《薛氏家譜》載:明末,老顔集薛橋之薛氏因抗擊李自成義軍被血襲,唯二子去河北探親而幸免。後其兄居此,人丁興旺,易名“薛莊”。


王園子

清鹹豐九年(1859年),曹縣大寨集東北王舉人莊王姓在此設立“佃戶莊”,稱“大寨園子”,1950年改稱“王園子”。

民權縣程莊鎮有哪幾個村(民權縣王橋鎮村名來曆介紹)4

王園子村委會


張莊

明末,張姓自陝西長安縣遷此,故名“張莊”。


王新莊

1950年,從王園子、趙新莊、馬樓、柴莊、趙小樓等村各遷出幾戶,移居于此,組成新莊,故名“王新莊”。


趙新莊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趙姓自安徽砀山遷此,故名趙新莊。


大趙莊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趙姓由北鄰娘娘廟遷此,稱“趙莊”,1982年改稱“大趙莊”。

村民劉寶印的西式糕點享醬豫魯七縣一市。

趙氏族人尚文,趙氏碑文載:一門之内,成名者六七。


張菜園

明崇祯元年(1628年),張姓自山東曹縣魏灣張菜園遷此,以種菜聞名,得名“張菜園”。


娘娘廟

村名由來有二:

古代村前有座廟,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率宮出遊,娘娘曾居道姑廟中,此一說;

同年,道姑廟中住一受氣的奇醜女子,此時恰逢皇上選宮屢屢不中,大臣們一氣選了她,行途驚雷突起,醜女的滿頭秃瘡、滿臉麻子忽然消失,成為美女,便中選,此二說。


火神廟

據清嘉慶末年該村廟碑載,明末,村東有一火神閣,後閣毀建廟而得村名“火神廟”。


如意村

原為大趙莊村委會林場。1984年,因大趙莊村及所屬自然村住戶擁擠,各村遷出部分農戶在此建村,村民如意,故名“如意”。


梁窯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梁姓自山西洪洞遷此,事農兼營窯業,故名“梁窯”。


南趙莊

清末,此村為柴油坊村趙姓的“佃戶莊”,稱“趙莊”,後為區别于北大趙莊,改名“南趙莊”。


前王莊

王姓原籍山西太原府,後遷至嵩縣,明萬曆年間遷至孫六口,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遷此,取名“王莊”,1982年改稱“前王莊”。


大樊集

明洪武三年 (1370年),樊姓奉旨自山西洪洞遷此,後人丁興旺起集會。因西三裡有一小樊家集,故名“大樊家集”,後稱“大樊集”。

1964年村民在村南栽植的五棵第一代“蘭桐"仍保留至今,先後有美國、日本、匈牙利、印度及國内著名專家學者來此考察。


魏莊

明萬曆年間,魏姓遷此,故名“魏莊”。


五間樓

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朱姓居此,名“朱胡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河決馬家口,沖走朱氏五間樓房,故易現名“五間樓”。


馮樓

明萬曆年間,馮姓遷此,稱“馮莊”。後建樓一座,易名“馮樓”。


馮關廟

清初,馮氏自山東遷此因該處有一關帝廟得名“馮關帝廟”,又稱“馮關廟”。


花牛羊

明末,楊氏自蘭陽楊疙瘩遷此後,喂養很多花牛花羊,名噪鄉裡,由此而得村名“花牛羊”。


靳莊

原為明代兵部司馬“楊博”族人住處,稱“楊樓”。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後易名“靳莊”。


三裡杜莊

明崇祯元年 (1628年),杜姓由山東菏澤遷此,因距考城三裡而得名。


三裡莊

原稱方樓,明崇祯末年,蘇、穆二姓自山東菏澤遷此,因距舊考城三裡,易名“三裡莊”。


程莊

據《程氏族譜》載,程姓原系宋朝國公程頸、程頤後裔,籍嵩縣,後由嵩縣遷儀封,明弘治二年(1489年)遷此。


三裡王莊

原方姓居多,名“方莊”。明中期,王姓自四所樓遷此,易名“王方莊”。後方姓遷出,因距考城三裡,改名“三裡王莊”。


亓莊

清乾隆二十年 ( 1755年),亓姓從山東遷此,故名“亓莊”。


高莊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高姓自山東遷此。


白老家

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在崗上建村,名“白家崗”。後白姓族人外遷,稱其為“老家”,演變為現名“白老家”。


陳家崗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陳姓自山東菏澤遷此,建村于高崗之上,得名“陳家崗”。


邵莊

清乾隆三年(1738年),邵姓從山東菏澤遷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