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顔/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這是黃梅戲《天仙配》中的歌詞,描繪的是中國農耕文化中男耕女織的一個美好場景。
中國的文明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的典型特點就是男耕女織的耕作方式,這樣自給自足的耕作方式,使得中國形成了以家庭為基礎單元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導緻了中國人在社會上生存,最大的庇護傘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家庭和宗族。
國人重家庭和宗族,必然重親情,而重親情的結果就是親戚多,來往密切。我和老婆兩個家族都是當地的旺族,親戚衆多。我這個漢族家庭有6個叔伯、1個姑姑、6個舅舅、兩個姨姨,還有4個堂叔伯、6個堂姑。她的回族家庭有6個叔伯、4個姑姑、3個舅舅、3個姨姨,還有5個堂叔伯、6個堂姑。我們兩個回漢家庭加起來有近300多家,上1000人。這麼多親戚要全部認識并弄得清清楚楚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為此也都鬧出過不少笑話。
就我結婚後與她們家的親戚相處來看,我感覺回族人重親情的濃厚程度并不亞于漢族人。我和老婆結婚後初次到她們家時,她的家人逐一給我介紹了到場的親戚,在我的記憶中至少有八九十位。後面丈母娘又帶着我去了所有的叔伯、姑姑、舅舅、姨姨,還有堂叔伯和堂姑家,比我長輩的基本都見了面,大部分平輩也都見過面。可見面就隻是見面而已,沒有更深的交流和交往,二次再見面知道是親戚,但未必知道怎麼稱呼。老婆有好幾個表哥,且年齡相差不大,長像相似,戴上白帽子後更是如同一個人,很難區别誰是誰?好幾次見面都弄混淆,讓他們十分惱火,認為我這個漢族表妹夫不夠意思,不講“武德”,要找機會給我“上上課”。那年開齋節親戚都齊聚老丈人家,他們幾個表哥同桌一席非讓我一一分清誰是誰家表哥,叫出大哥二哥來,我明知分不清楚,叫不出來,但又無法推辭和逃避,隻好憑曾經有過的點滴記憶,硬着頭皮瞎蒙,結果瞎貓沒有碰上死耗子,一個也沒蒙對,讓他們把我和我老婆一頓諷刺、挖苦和數落。
我鬧笑話,她也好不到哪裡去。我有6個舅舅,其中三舅、四舅和五舅長的尤其像,長像相差不大,身高相差不多,說話辦事風格相像,她從回去後就沒有把他們三個分清楚過,經常是颠三倒四,把三舅叫成四舅,把五舅叫成三舅。為此,我,我大姐沒少教她認清三位舅舅的方法,可她就是混沌不清,總有叫不正确。很惱火的是三舅前幾年去逝後隻剩下四舅和五舅了,她還分不清楚,把四舅叫五舅,把五舅叫四舅,弄得兩個舅舅哭笑不得,弄得我尴尬無語,在兩個舅舅面前灰頭垢面。
親認不清,親情不減。雖然我們因為兩家親戚太多和其它一些方面的緣故認不全親戚,叫不準稱謂。但親戚仍親,情意仍濃。與親戚間來來往往,頻頻繁繁,情濃于水,親密無間。(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