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湖南益陽市結婚風俗

湖南益陽市結婚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8:35:11

湖南益陽市結婚風俗? ①定親舊時,男女結婚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一般男大于女,有“甯肯男子大一甲,不願女子大一春”之說民間男女婚姻大都由父母托媒說合而成,稱“明媒正娶”兩家媒人根據男女年齡、相貌和門當戶對等條件,分頭說合如雙方父母親同意,女方即将閨女出生的年月日時,用紅紙寫明,包好後又在紅紙封面上寫上“天作之合”,稱“紅庚”擇日由媒人送往男方,稱“送八字”男方收到紅庚後,要藏在廳堂神龛罄壇内,或壓在香爐下燃香秉燭,敲罄三下,作揖打躬凡在三日内家中不損一物,無打架相罵,則預兆吉利解放後,提倡男女自由戀愛,訂婚已非必經的法定程序,但民間仍有訂婚的習慣訂婚時,相親雙方須交換禮物,如一方拒絕受禮,說明婚事難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湖南益陽市結婚風俗?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湖南益陽市結婚風俗(益陽婚喪喜慶民俗)1

湖南益陽市結婚風俗

 ①定親。舊時,男女結婚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一般男大于女,有“甯肯男子大一甲,不願女子大一春”之說。民間男女婚姻大都由父母托媒說合而成,稱“明媒正娶”。兩家媒人根據男女年齡、相貌和門當戶對等條件,分頭說合。如雙方父母親同意,女方即将閨女出生的年月日時,用紅紙寫明,包好後又在紅紙封面上寫上“天作之合”,稱“紅庚”。擇日由媒人送往男方,稱“送八字”。男方收到紅庚後,要藏在廳堂神龛罄壇内,或壓在香爐下燃香秉燭,敲罄三下,作揖打躬。凡在三日内家中不損一物,無打架相罵,則預兆吉利。解放後,提倡男女自由戀愛,訂婚已非必經的法定程序,但民間仍有訂婚的習慣。訂婚時,相親雙方須交換禮物,如一方拒絕受禮,說明婚事難成。

  ②出嫁。女子出嫁應打發嫁妝,多寡視經濟條件而異。貧困人家僅打發腳盆、提桶、馬桶等,因新婦不宜用婆家的器具洗腳洗澡。尤以馬桶不能少,馬桶俗稱“子孫桶”,民間認為帶馬桶來夫家是多富貴與多子孫的象征。一般人家除此之外,還要打發被帳、床單、篾墊等什物。小康人家在此基礎上要有幾蓋幾墊,以及衣箱、桌子、櫃子、凳子等,俗稱“單家什”。再加床鋪和兩櫃或四櫃等,俗稱“雙家什”。豪門富戶,除打發雙家什外,還有打發田産的,俗稱“陪嫁田”。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叫“哭嫁”,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之說。哭嫁的主要内容有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媒人亂斷終身之恨等。對婚姻頗合心意的,就哭唱惜别之意、懷念之情。新娘的母親及家族中的女眷、生活中的女伴要陪哭。自提倡婚姻自由後,哭嫁者少見。閨女出嫁時,由男方備有酒席一桌,與花轎同來女家,俗稱“告祖席”。先将告祖席置于女方中堂神龛前的桌上,等閨女上轎前,以儒家唱禮祭祖。新娘上轎時,不能踏地,曆有“不帶娘家土”的習俗,怕帶上土會帶走娘家土地或生長莊稼的良機。古時,女子出嫁要有人“送親”,娘家需擇請兩位熟悉婚嫁禮儀、善于辭令的婦女護送陪伴。伴娘既要給新娘指點各項禮儀,也要在親友鬧房時從中斡旋,使新娘少受諧谑之苦。婚後,新婦皆有“回門”之俗,于婚後第三天進行。屆時,新婚夫婦一同前往女方娘家。抵達後,新婚伉俪要先谒祖,次拜尊長。拜尊長時,多對新郎有所饋贈。女方家的幼輩如見新郎,新郎也贈小禮一份。見面畢,即由新娘引着新郎至女方父母寝室入座,親眷同入,歡語喧雜,頗為熱鬧。返回男方家時,夫妻出門,女前男後。第四天,男家恭接嶽丈赴宴,俗稱“親家過門”。昔時,還有夫婦新婚後,一月不能離家歇宿之俗,以忌“空房”。

  ③婚禮。據1944年《益陽縣志》載,結婚之日,男方須派彩輿鼓吹迎親,謂之接親。運送女方嫁妝或男方或女家送禮之人,謂之禮夫。其中擡親轎、擔鵝籠之禮夫,必選有原配之青壯年,鳏夫或續娶之人隻能擔荷什物。接親時,應備鵝籠一擔,喜轎、伴轎各一乘。新娘須頭戴紅紗,轎停于女家門外先迎女高賓,後迎新娘。新娘出轎時,不少地方習以一人張傘遮神龛。新娘進入堂屋,立即舉行拜堂禮。其時,新郎要肩披紅綢,由傧相引入房内。然後新郎新娘并立,先拜花燭,再互相對拜。拜畢後入洞房坐于床,喝交杯茶,謂之合卺。繼之是出拜,也稱“告宜”。禮成後,則分别拜見尊長親屬,謂之“分大小”。先拜雙方父母,後拜親戚。受拜者,均應饋送“接拜錢”,即“見面禮”。新婚舉宴時,新郎新娘應盛服于席前,稱“安席”。入晚,要鬧洞房。民間認為新婚“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以此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又為新郎新娘除邪避兇,達到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的意願。鬧的方式有“文鬧”和“武鬧”兩種。所謂“文鬧”,即用向新娘出謎語、說粗話的方式讓新娘難堪而取樂。所謂“武鬧”,即口出穢語的同時,還動手動腳,或拘新郎之父兄,用鍋底灰塗面、戴草帽、背火叉于洞房,命他教新郎新娘以房中術,拉拉扯扯,逗人開懷發笑。對鬧房諸人,主家皆熱情接待,多以茶點待客,俗稱吃“新人茶”。鬧房中,習唱贊詞,或稱“贊茶”,多由新郎新娘擡着茶盤逐人敬奉。鬧房時,向有“三日不分大小”之說,即賓客、親友、鄉鄰不論輩份高低、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參與逗趣。婚期酒宴,在益陽、桃江、沅江一帶均有一連三天辦酒之習俗。頭一天為接堂宴,第二天為正宴,第三天為出堂宴,俗稱“三天酒”。第一天晚餐主要是宴請新郎父母的舅姑、血緣親屬和媒人,也稱“待媒酒”。正宴為大開“東閣”,主要是宴請新娘家送親前來的親屬,以及新郎家的親屬和前來送“陌客禮”的客人。出堂宴主要是款待留宿的上親,及關系密切的舅姑等,多為早餐,席終即散。

  過去貧困戶無錢娶媳婦,有的隻得帶“童養媳”,待男女成年後再“圓房”。近親如表姊妹結婚者甚多,但不允許同姓婚配。官紳有納妾陋習,常娶三妻四妾。妻死可以填房,夫死不能再嫁。男方主要成員有病,将未婚媳接來完婚,謂之“沖喜”。女家無後,男到女家,“招郎”入贅,繼承香火,但往往遭人白眼。

  益陽境内回民的婚俗略與漢族不同,有段時間,回民拒絕同外族通婚。舉行婚禮時,定有阿訇見證,并憑“主命聖行”,要講述男女終身大事與和睦相處的人倫大道。念過“尼卡哈”(俗稱交攀)之後,來賓再向新婚夫婦祝福。氣氛歡樂隆重。

來源:益陽在線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