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給孩子一片光明

給孩子一片光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22:39:09

給孩子一片光明?美育不是唱唱跳跳、寫寫畫畫,是對社會美的認識判斷和實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給孩子一片光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給孩子一片光明(給孩子一雙發現美的眼睛)1

給孩子一片光明

美育不是唱唱跳跳、寫寫畫畫,是對社會美的認識判斷和實踐——

給孩子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作者:王遠坤(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德智體美勞相結合,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美育是這五位一體的重要構成。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大學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人才培養是核心任務。培養什麼樣的人,是焦點所在。《高等教育法》明确規定,高等教育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标準”。要求教育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達成這樣的目标、實現這樣的要求,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缺一不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缺一不可。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是培養什麼樣的人不可缺失的核心構成。

發現人格之美

從美學之真善美的關系來看“德智體美勞”,德是求善,智是偏重于求真,美是偏重于求美,體與勞偏重于求善,“德智體美勞”在真善美的關系上是互為一體相互融通滲透的,各有側重,但又相互依存。從人的成長來說,隻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成就一個“大美”之人。

孔夫子認為“裡仁為美”,即強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自身的“仁”的思想修養和實踐,也就是以仁愛為思想核心的人格精神力量鑄造與實踐,要求有人格精神力量之美和社會擔當之美,美善合一,以善為美。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說:“從感覺的被動狀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動狀态這一轉變過程,隻有通過審美自由這個中間狀态才能實現”。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辭書》的美育條目中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培養感情為目的者也。”朱光潛先生說:“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的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确立自身的美。

光明圖片

因此,美學修養、道德教養從來都不可分離,合成為人格精神力量的核心構成,這是美育的目标,也即是培養高尚的人、有教養的人、真善美合一的人的核心構成。

發現拼搏之美

在美學中有兩個重要的範疇,即優美與崇高。就納入美育體系而言,現今存在的狀況是優美有餘而崇高不足,究其原因是美育失衡,是對美的基本認識的偏頗和誤解,造成隻追求形式美、外在美和外在的光鮮,有整體向優美化發展的趨勢,道德的力量和崇高的精神缺失,誕生了諸多“僞男”“娘炮”“草莓族”。在社會層面上,現今“互聯網 ”的時代,一些媒體推波助瀾,力推各類外在的美化,諸如片面追求優美的服飾、優美的容顔而内心弱化,各類娛樂節目推出的公衆形象人物也常常是“優美化”的,陰柔甜膩,而鑄就堅韌精神、頑強意志、高尚品格、崇高道德力量的東西傳播的不夠,即使是有所傳播,也往往被“優美化”了,俊男靓女粉墨登場,音容柔魅,難于震撼心靈、強化意志力量,影響了一代年輕人。在教育層面上,首先家庭教育缺失,傳統教育的“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之精神力量的教育漸行漸遠,導緻學生不隻精神力量不足,身體力量也孱弱。在此,美育與體育、勞育不可分離。勞育是學生勞動觀念、意識、意志的培養,借此确立其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和勞動成果的思想意識,同時也通過勞動鍛煉了體能。“勞其筋骨”(含體育和勞育)也是對崇高的堅強意志品質的外在強化。這也是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強調加強體育、勞育的用意所在。體育中有崇高,勞育中有崇高,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是崇高,愚公移山的“搬山寓言”是崇高,九八“抗洪精神”是崇高。今年舉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道德精神、科技力量、身體素質、心理韌性和不畏犧牲的勞作所鑄就的集體和個體的崇高精神美而産生的意志力量,讓我們直面疫情,去戰勝疫情。在此,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而崇高的精神意志力量是一個重要所在。而大學是學生意志、品格的形成和定型期,因此崇高之美的教育亟待強化。我們需要“靜若處子”的合乎情感判斷和理性判斷的陰柔,更需要“動若脫兔”的合乎時代大潮和理想信念的大氣磅礴的行動力量。這将得之于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的綜合作用,得之于崇高之美對于人格精神力量的作用。

就人格精神力量而言,所謂崇高之美是百折不撓、意志堅韌、敢于直面困難、戰勝困難的意志力量和“鐵肩擔道義”的社會擔當,是服務實現“中國夢”、獻身“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犧牲精神。

發現思想之美

美育不完全等同于藝術教育,美育有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和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目的,但不能理解為隻是教授學生唱唱跳跳、寫寫畫畫、能唱能跳、能寫能畫和懂得唱唱跳跳、寫寫畫畫即可,即對藝術美的認識判斷和實踐,而且還偏頗于“優美”了,陰柔化了。美育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目的就是人格美的培養、精神力量和意志力量的鑄造,即對社會美的認識判斷和實踐。對“優美”的認識和實踐隻是美育的一部分,而對“崇高之美”的認識和實踐應是更為核心的所在。一個“高尚的人”“有教養的人”,是一個内心強大的人,而強大的内心是不畏困難、不懼挫折失敗的,必須經過崇高之浸染、洗禮、磨砺才可鑄就。

就崇高而言,美育與政治理想教育是相交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教育也是一種崇高之美的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理想和信仰的正義性、合理性、科學性、高尚性、崇高性基礎上,人們就能夠堅定地擁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并被驅使着激勵着自發地、自覺地不斷努力奮鬥,雖千難萬險,但百折不撓。中國共産黨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的偉大政治理想精神的顯現和實踐,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崇高的人格精神力量的顯現和實踐,是最偉大的崇高之美。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6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