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記不記得,在一些美劇或歐美電影裡,偶爾能看到一種下面挂着個大袋子,後面還拖着條長長的電源線的吸塵器,就如下圖所展示的那樣,又笨又重。
今天再看到這種古早的塵袋式吸塵器,會給人一種「幹家務活真累」的感覺。
圖片來源:Pinterest
不過我好奇的是,吸塵器是如何從袋鼠一般的形态,進化到如今單手便可操作的無繩形态的呢?
我在 10 月 20 日的戴森技術沉浸體驗日活動中,找到了答案。
打破傳統,人類迎來了無線吸塵時代上面提到的塵袋式吸塵器,誕生于上世紀初,所謂的「大袋子」其實是裝有過濾網的集塵袋,它又大又累贅,使用一段時間後還會出現堵塞的狀況,清理麻煩,吸力也會随之降低。
正當用戶都對這種缺陷感覺苦惱時,就到了「天降猛男」的時刻,這位「猛男」便是戴森品牌創始人詹姆斯戴森。
平日喜愛發明的他,看着家裡「又雙叒叕」壞掉的吸塵器,打算自己改造一下,從工業鋸木廠中用來分離木屑的氣旋分離器中獲得了靈感,并将氣流技術應用到吸塵器當中。
經過 N 次試驗後,戴森于 1982 年首先使用氣旋分離技術并運用到全球第一台無塵袋氣旋式吸塵器的原型樣機上,這款原型有個響亮的名字,「G-Force」。
戴森在原型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氣旋技術,于 1993 年推出了搭載雙氣旋技術的 DC01 吸塵器,當時定價是競品的兩倍,看來戴森的貴是「曆史遺留問題」了,但潔淨力和吸力都比其他産品更強,所以 DC01 上市之後,便成為當時英國最暢銷的吸塵器。
從那時開始,戴森算是跟氣流技術杠上了。
埋頭深造,氣流也能玩出多種花樣後來的戴森,接連在氣旋技術、數碼馬達、氣流倍增技術(Air Amplifier)等創新領域取得突破,這些技術在今天體驗日中均有展出。
▲右邊是戴森的數碼馬達
以氣流倍增技術為例,這項創新如今被應用到戴森旗下多款産品上,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它的無葉風扇。
從這台無葉風扇的剖面可以看出,氣流在環狀氣流腔體中循環,透過狹縫被加速吹出,由弧形翼面引導氣流的噴射方向。
▲遠距離送風
于是得以呈現出安全無葉的形态,在體驗上則沒有了傳統風扇直送風所帶來的不适感。這項氣流倍增技術也被應用到戴森 Supersonic 吹風機中,這款「吹風機界的愛馬仕」打破了傳統吹風機的設計樣式,以新奇的使用體驗吸引了許多少女的心。
在現場體驗區可以清晰看到,戴森 Supersonic 吹風機吹出的氣流能夠讓小球穩定的懸浮在空中,這證明了它吹出的氣流非常均勻,從而可以做到快速幹發而不傷發。
現場展示的另一款戴森 Pure Cool Me 淨化風扇也很有意思,戴森在鹞式戰鬥機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啟發下,發明了 Core Flow 氣流聚合技術并且運用到這款風扇上。
▲調節球面,指哪打哪
戴森 Pure Cool Me 淨化風扇同樣無葉,但形态上與前面所展示的無葉風扇有明顯差異。前者的頂部有一個球,氣流從底部吹出,沿着球面噴射出來,四周的氣流正在圓頂相遇時,下方形成高壓,于是在這個高壓點的影響下,氣流被迫噴射出聚集的氣流。
圖片來源:戴森
鹞式戰鬥機利用這個原理實現了垂直升降,而戴森則用它造了個有趣的風扇。
圖片來源:wikiwand
接着往前走,我們看到了這個白色房間,裡面立着許多細柱,細柱上是綁着空氣檢測儀,房間角落放着戴森 HP06 空氣淨化風扇。
27 平米,是中國大多數家庭客廳的大小。
這是戴森工程師經過調研後得出的結論。
他們獨創了 POLAR(Point Loading Auto Response)實驗方法,并專門造出了這個 27 平米大的房間,用來檢測自家淨化風扇能否做到均勻淨化。若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檢測儀,讀數近乎一緻,說明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我在這一場體驗日活動裡,看到了戴森衆多産品線,及其背後技術原理的直觀展示。
在這些技術背後是 6000 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持續專研。
了解過後才會明白,戴森産品之所以相較同類競品更貴,并不是奢侈品般的品牌溢價,而是保持長久研發活力所需的必要成本。
創新不止,現在的戴森不隻會玩「風」了目前戴森市售的産品,譬如吸塵器、和吹風機、空氣淨化風扇和美發造型器,基本上都是圍繞着「氣流」在做文章。
而未來的戴森還會在固态電池、數碼馬達、視覺系統、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繼續發力。
在展館最末端的家居場景中,擺放着一款台燈,這是戴森最新的 Lightcycle 台燈。因為體驗日主題是「勁・流」,講的都是與氣流相關的概念,所以現場并沒有關于這款台燈技術的演示内容,它隻是作為場景展示品被放在那裡。
它靜靜地伫立在角落,獨自發亮,這款由戴森創始人兒子,傑克戴森設計的台燈,或許會成為戴森未來新的裡程碑産品,引領着這個品牌在更多的領域推出創新産品。
題圖來源:戴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