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9 11:17:53

我是李廣國,品前塵往事,錄自在人生。請點擊“關注”,讓我們成為長期的學習夥伴。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1

May.

30

文/李廣國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2

摘要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的後代,黃帝、炎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由此道德便随着人類的誕生而産生,那麼最早的道德也就出現在人類的原始時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于先秦時期,在孔孟時代發展到高峰,一直傳承發展至今。到21 世紀初,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外在表現形式又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突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根據現階段研究可以歸結為五大類,即個人修身美德、家庭生活美德、社會交往美德、國家治理美德、全球治理美德。

個人修身美德

“修身”,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中,是指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在做人态度的三個方面。首先,對自身的态度是要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并且通過“慎獨自省”的方法來提高思想覺悟。其次,對待學習、敬業的态度要做到“忠于職守,業廣惟勤”。第三個方面是對于國家的态度,也就是我們說的愛國的精神。需要先認識自己的國家,即“公忠體國”,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如何愛國,即“盡忠報國”。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3

自強不息是一種剛毅的品質,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美好品德。正是因為自強不息的力量,才造就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地長達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史。中國在最早提出敬業這個概念的時候,不是指職業而是學業。是當時夫子也就是現在的老師的身份對待學生的要求。要求學生要勤懇地學習,态度要認真,要對學業有恭敬之心。後來,由于社會分工不斷豐富起來,“業”的内涵也逐漸擴大,擴大到生活中的一些職位。但是由于生産力低下,社會分工依舊是很簡單,随着曆史的前進,才逐漸發展出“士農工商”這四大類職業。從曆史的進程看,中華民族在國家未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了後來的愛國主義的萌芽,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父系社會,也就是部落聯盟的形式。到了西周,那個時期的國家隻是人們根據血緣關系把不同姓氏的大家族聚集到一起,我們後來的祭拜祖先與那時候對祖先的祭祀有關,這也是維護共同體團結的重要手段。當時的家族和共同體成為一體,因此“保族”是其愛國的表達。國家意識确立于春秋戰國時期,但是由于諸侯國之間的争霸,人們的愛國隻是對自己諸侯國的忠誠,這時候已經出現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

家庭生活美德

中國自古以來的家國觀念,讓我們非常重視家庭生活。家庭生活美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的。用來調節家庭成員關系;建設家庭;評價人們在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交往中的行為是非、善惡的标準。傳統美德中“勤儉持家”的家風,親子之間“孝親敬老、教子以道”的親子關系以及“妻賢夫安、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所承載的傳統美德則最為突出。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4

勤儉持家作為中國傳統治家方式,是一種久負盛名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美德。勤儉二字,分為勤勞與節儉。分别是指對待勞動的态度和對待消費的看法。勤儉二字不可分,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隻勤不儉,就相當于漏了底的杯子,怎麼裝也裝不滿;隻儉不勤,再大的金山銀山也會被吃空,這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父慈子孝是中國傳統孝道美德。一方面,“父慈”指的是做父母的要慈愛子女、教子以道;另一方面,“子孝”指的是做兒女的要贍養父母、孝敬父母。夫妻之間的關系和有血緣關系的親子關系不同,男女之間沒有因血緣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天然的,本能的親子之愛。男女之間能夠結合為夫妻,需要的是兩情相悅,相互的愛慕、欣賞之情。所以,情與愛是夫妻之間得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社會交往美德

在傳統的社會交往中,要求我們以禮待人、謙虛禮讓;以誠待人、秉承信義為本。此外,在不上升到大是大非無法原諒的原則性的事情面前,提倡以直報怨、嚴己寬人。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5

中華民族曆來被稱為禮儀之邦,我國古代“禮”的内涵很豐富,大到類似于法的作用,對人有規範作用;小到禮貌、禮讓,是一種與人交往的謙虛、仁愛美德的外在表現。“以誠待人、信義為本”結合起來就是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為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一個人能夠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是做人的底線,也是德性的基礎。“以直報怨、嚴己寬人”是儒家思想中關于處理人際關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嚴己寬人是一種“恕道”,掌握了這個規律,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國家治理美德

中國古代治國美德中最主要的是民本思想。從這一思想出發就分為三小類,首先,古代人民觀的“民惟邦本、執政為民”;其次,治國角度的“以德治國、依法治國”;最後,吏德角度的“清正廉潔、大公無私”。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6

在商朝過渡到西周之際,便誕生了民本思想。正是由于朝代的更疊,商朝滅亡的事實。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影響商王朝政權拱手于他人的原因。究其多方事件、現象,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民在王朝興衰中的作用,人民的向背恰恰是一個王朝政權能否長久存在的關鍵因素。因此,人們的認知從過去“聽天命”的傳統轉變為民衆才是王朝的主宰。中國傳統的治國思想中,“以德治國”占據主要地位。從一開始的人治、德治再到法制乃至法治,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的民族,古代思想家研究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清正廉潔”指的是清白、正直、公正、廉潔。從字面意思來看,一個廉潔的人必然也是一位清白正直的人。二者不可分割。

全球治理美德

全球治理美德包括了生态治理、國際關系處理以及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态度三個角度,為樹立我國人類生态觀、合作觀、文化觀,此中更是汲取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智慧。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7

儒家、道家都對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各自的看法。對“天人合一”中的“天”的理解,儒家和道家是不一樣的。儒家認為的“天”是道德意義上的“天”,将“天”人格化,講求的是追求仁愛的思想,要像愛人一樣愛“天”,人與人之間有着一國之同胞的關系。同時,人與“天”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強調人與人與“天”都存在在一個共同體中。道家則從本能的角度認為“天”是自然而然,也就是一種狀态,不受任何控制的最本真的狀态。從宏觀層面來看,表達了人類與萬物是同生共死的關系。隻有和諧統一,才能保證整體的生機與活力。“合一”的“合”通“和”,是和諧之意,“一”即統一之意。和諧統一是“天人”的最佳狀态。承認“民胞物與”,奉行“親仁善鄰”,才能最終達到“協和萬邦”。這是中國從古至今都推崇的關于外交的邏輯思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這是關于認識和處理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一種思想智慧。管子曾說過“五音不同聲而能調,五味不同物而能和”。揭示了一個道理:“和”不是絕對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相處。

— THE END —

任何問題 點擊頭像 私信解答

轉發 評論 收藏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什麼(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