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任務?新華社濟南9月8日電 題:喚醒“沉睡”的資源——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進入快車道,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任務?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新華社濟南9月8日電 題:喚醒“沉睡”的資源——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進入快車道
新華社記者楊文、陳國峰、王越
剛下車,就聞到一股稻香。來到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耐鹽堿水稻種植基地,青綠的水稻随風擺動,稻穗已經探出了“頭”。土壤含鹽量、效益分析、生長決策建議……在實時數據監測中心的顯示屏上,數萬畝耐鹽堿水稻長勢一目了然。
“目前正處抽穗揚花期,預計10月底即可收獲。耐鹽堿水稻種植面積達5.8萬畝,預計産量3.7萬噸,産值約2.3億元。”山東濱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國慶說,目前耐鹽堿水稻研發加工衍生産品突破70種。
9月7日至8日,由農業農村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在濰坊市舉行,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的駐華使節,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土壤學界知名專家等180多人參會。
與會代表圍繞“鹽堿地綜合利用與糧食安全”這一主題,就鹽堿地資源現狀與潛力評價、改良實踐、生态建設等議題展開探讨交流。
記者從會上獲悉,鹽堿地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症”。我國鹽堿地面積約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堿地約5億畝。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根據中國實踐,在改良後的鹽堿地種植水稻,平均每公頃産量可達6噸。如果全球鹽堿地能多利用1%,相當于世界糧食增産5000萬噸,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計算,能夠滿足1.2億人一年用糧需求。”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各有關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協同推進鹽堿地改良科學研究、技術示範、開發利用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國根據不同鹽堿區的特點,建立了數十套鹽堿土高效利用技術模式,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進入快車道。例如,山東省先後改造鹽堿耕地達580萬畝,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11個,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餘種。
過去,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隻能種植棉花等耐鹽堿作物。當地對重度鹽堿的中低産田實施土壤改良,科學進行黃河水壓堿灌溉,提升對農作物的營養供給能力,同時優選葡萄等适宜鹽堿地種植的品種,目前葡萄種植面積已超3000畝,年銷售收入近4000萬元。
當前,我國治理鹽堿地理念發生了變化,從治理鹽堿地适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适應鹽堿地。甯夏大學教授許興說,甯夏科研人員在河套平原鹽堿地上選育了枸杞、玉米、水稻、葡萄等耐鹽堿新品種,給白茫茫的鹽堿地“披”上了多彩外衣。
世界土壤鹽堿化和次生鹽漬化問題制約着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鹽堿地改良利用對于保障世界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參會的國際代表認為,此次大會展現了中國對土壤健康的高度重視和在國際糧農領域的擔當作為。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表示,很多國家都在努力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其中中國出台政策措施、加強科學研究、注重務實合作,助力全球土壤健康和糧食安全。
鹽堿地綜合利用是個世界難題,需要不斷深化國際合作。大會上發布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濰坊倡議》呼籲,各國應共同開展鹽堿地資源潛力評估、動态監測評價、技術研發推廣等工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土壤健康國際交流。
“我們要不斷深化國際合作,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維護全球糧食安全。”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說。(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