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坪
今年是電影《孔繁森》公映26周年,前段時間給研究生上創作課,講了這部電影的創作經曆,同學們建議我記錄下來,能夠給青年電影人提供些有益的幫助。
來之不易的立項
記得那是1995年春節剛過,我代表山東進京參加廣電部的會議。會上傳達了部裡的一号文件,宣布省屬電影制片廠自即日起獲得故事影片獨立出品權,瞬間會場一片沸騰,這一刻各廠足足等待了30多年。此前全國僅16個電影廠具有這個資質,省屬廠想拍故事片隻能買指标。當晚餐廳熱鬧成一片,有幾個廠長高興得喝斷了片。在興頭上的我被叫去接了個電話,讓我第二天上午到薊門飯店,說有要事告知。
第二天,我如約來到薊門飯店,山東省廣電廳滕敬德副廳長已在房間裡等候。他給我放了一段錄像,是阿裡電視台的新聞片,記錄的是阿裡地委書記孔繁森的葬禮。滕副廳長給我講了孔繁森的事迹,孔繁森是山東的援藏幹部,為發展阿裡的邊貿和旅遊産業帶隊去新疆考察,不幸車禍遇難。孔繁森先後兩次援藏,是山東援藏幹部的楷模,省廣電廳決定拍攝有關孔繁森的電視專題報道、電視劇和電影。滕副廳長已經到廣電部電影局給影片立了項,并且獲得了支持。這天叫我來的主要原因,是把拍攝這部電影的任務交給我來完成。
艱難的行程
我接到任務,雖有要拍電影的興奮,但更多的是感到壓力。好電影必須要有個好編劇,這樣才能确保影片的質量。我冥思苦想不得要領,在回濟南的火車上,随着搖晃的列車忽然蹦出了一個人名:胡建新。他是寫作新人,我因為看過他寫的電視劇劇本《孫子》,對他印象深刻。我認為能寫好電影《孔繁森》的編劇,一定要有大局觀和思想高度,這些在胡建新之前的作品裡都有體現。我深知這次創作是個艱苦的過程,胡建新當過兵,還是在空降部隊,具有軍人的堅強意志力,這也是我們選擇他的原因之一。
我和胡建新先到了聊城,拜訪了孔繁森的母親和妻子。孔繁森的家是幾間有些破舊的平房,屋内陳設簡陋。他的母親體弱多病,已經有些糊塗,尚不知道兒子已經離世。妻子王慶芝是個傳統的賢妻良母,善良勤勞不善言辭。孔繁森在西藏的這些年是她撐着這個家,孔繁森離去,她仍然咬牙支撐着。采訪的時間不算長,我們不忍心過多觸碰她内心的痛苦。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看到王慶芝的為人,就能知道孔繁森的人品。我們有個意外收獲,聊城市委宣傳部正準備将整理了的孔繁森日記送交上級部門,我們就乘機看了兩本。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真實記錄着個人的經曆和思想波動,甚至是隐私。我們有了了解他真實内心的機會,更對他肅然起敬。
經過簡單準備,我們踏上了去西藏的路程。到了拉薩,與有關部門接洽後就開始了采訪。在拉薩的八九天裡,我們陸續采訪了二三十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都與孔繁森關系比較密切,有些還是好友。他們從不同角度和側面講述了心目中的孔繁森,孔繁森的人物形象漸漸有了清晰的輪廓,也讓我猛然想起當年還曾與他擦肩而過。
那是拍電影《世界屋脊的太陽》時,山東台援藏記者黃寶福約了孔繁森一起吃飯,沒料到他臨時有任務出差,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被采訪人眼裡,孔繁森是個靠譜的老大哥,大家遇到難事都會去找他。孔繁森是典型的山東大漢,敦厚善良,心胸寬廣,樂于助人。有的山東老鄉來拉薩做生意賠了本找到他借路費,他一般都不會拒絕,就是有人借錢不還他也從不後悔,朋友勸他長點記性,他卻自我辯解:“這些人應該活得比我更艱難。”
孔繁森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多才多藝,歌唱得很好,舞也跳得好,最拿手的是國标。攝影是他的最愛,走南闖北相機不離手,後來家鄉還舉辦了他個人的攝影展,那一幅幅美麗的西藏風光令人心醉。他懂得尊重人,如果外人要與他合影,他從不推诿,但會要點時間穿戴整齊,他說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他有個潔癖的小毛病,見不得桌面有丁點灰塵,一天總要擦個十來遍,可是在阿裡救災,他卻能睡在牧民堆滿羊糞的羊圈裡。
他長期援藏不能照顧母親和妻子兒女,卻收養了兩個藏族孤兒。孔繁森常說:“我算不上一個好父親,也算不上好兒子”,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我們在西藏報紙上看到幾篇關于孔繁森的報道,找到那些記者後才知道,因冬季氣候惡劣,路途險阻,他們的采訪都是在拉薩完成的。這更堅定了我們深入到阿裡的決心。
我帶着僅有的一萬多元現金找到自治區車隊,當年就與他們有很好的合作關系。隊長也很給面子,車費打了八折,還安排了常跑阿裡的司機孟師傅開車。
孟師傅和我在上部電影合作過,甘肅人,技術特好。阿裡平均海拔4500米,極度缺氧,面積相當于兩個山東。我們走的是阿裡中線,過了日喀則全是沙土路,車過之處塵土飛揚。
最困難的一段是1700多公裡的荒灘戈壁,就是常說的無人區。在阿裡這條路上跑車,司機有個不成文的約定:看見有車抛錨都要停車相助。
我們在路上還真碰到了抛錨的汽車,陷入困境的藏族司機像遇見救星直呼:紮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的意思)。我們留給他足夠的水和食物,孟師傅貢獻出僅有的半包煙并答應幫他求援,司機激動得熱淚盈眶。
夕陽漸漸西沉,我們的車慢慢駛離,司機向我們揮動雙臂拼命高喊:紮西德勒。他的身影逐漸變小,最後消失于茫茫戈壁的暮色之中。
阿裡的收獲
到了獅泉河,我們“馬不停蹄”地開展了工作。拉薩的朋友給我們介紹了山東小老鄉侯學海,他在建設銀行工作,建行就在招待所對面,很容易找到。小侯先帶我們來到陵園,我們代表家鄉的父老鄉親拜谒了孔繁森的陵墓,敬獻上鮮花。
回到建行拜會了行長王德火,他是孔繁森的好友,是一名來自上海的援藏幹部,他順便幫我們解決了令人頭疼的吃飯問題。王行長慷慨地表示:“建行的食堂随時歡迎你們。”自此這裡真的成了我們一日三餐的飯堂。
王行長說孔繁森不愧來自禮儀之邦,事事替别人着想。孔繁森為了不駁下屬同志的面子,有時會收下一些小禮物,說這些同志一定是遇到了無解的難事,送禮也是鼓足了勇氣。如果确定不違反原則,能幫就幫一把。為給他們留面子,禮物也會暫時收下,事後再找機會返還。這體現了孔繁森的人格魅力,令人佩服。
在小侯的協助下,采訪工作比較順利,短短幾天就與三十多人交流,大家從各自角度講述着孔繁森來阿裡前後的變化。孔繁森為了改變阿裡面貌操碎了心,拼盡了全力。兩年不到,他驅車跑了8萬多公裡,全區106個鄉他走了96個,深入調研制定規劃,馬不停蹄跑拉薩飛北京,要政策找資金,尋求有關部門的支持。他以身作則增強班子的凝聚力,身先士卒真幹實幹。短時間内,阿裡經濟總産值就增長了37.5%,老百姓收入增長了6.7%。作為領路人的孔繁森,得到了廣大幹部群衆的信任和擁戴。
為把經濟發展帶上一個新台階,他從阿裡具有潛質的邊貿和旅遊産業尋找突破口,帶隊到新疆考察取經,卻意外遭遇車禍。噩耗傳來,悲痛的情緒彌漫了整個阿裡,葬禮那天,獅泉河的幹部群衆都來參加,許多藏族農牧民紛紛從遠道趕來,于是就有了電視新聞片裡感人的場面。
獅泉河每晚9點準時停電,那晚剛熄燈我們正要休息,忽然有人敲門。我打開門,進來的是阿裡行署王副專員,一位山東援藏幹部。他解釋這段時間太忙沒能早點來看我們,我們當然理解。那晚我們交談到了深夜,他提供了很多好的素材。夜深了,他仍意猶未盡,招待所走廊大門已鎖,他隻好翻窗離開,消失在了夜色中。
我們沿着孔繁森的足迹一路南行,路途更加崎岖,人煙愈加稀少。我們來到駐守日土縣的邊防部隊,走進營房就聽到食堂傳出的陣陣歌聲。班公湖的邊防線是他們的防區,氣候惡劣生活艱苦,戰士們是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捍衛着祖國的安全。
駐地交通不便,無法正常通郵,報紙信件隻能跟着每月的後勤補給送到部隊。大家戲稱“日報”成了“月報”,新聞變成了舊聞。孔繁森知道後很是痛心,當場拿起電話要求郵電局每周必須派送專郵。這次的采訪演繹出影片裡那段孔繁森和邊防戰士的佳話。
令人滿意的答卷
回到山東後我得到一個消息,當時全國有7家電影廠争搶孔繁森影片的立項,在電影局的協調下幾家退出,僅留北京電影制片廠尚在考慮。我并不是很擔心,因為知道我們早已立項。
随後我被叫到北京,電影局藝術處處長史東明傳達了領導指示:這部影片題材重大,經研究決定,北影和山東共同競争,以劇本質量為評判标準。我得知對方的編劇是大牌,我們勝算不大。
回到山東,滕副廳長勸解我說,北影是電影界的主力,我們隻能憑實力說話了。我和胡建新決定“背水一戰”,根據大量詳實的采訪素材重新梳理了創作思路,夜以繼日地投入創作,基本上算是一稿定乾坤。
電影局給出最終意見:雖經專家評議山東劇本占優,但為确保影片質量,決定由山東和北影聯合拍攝。電影局牽頭,兩個廠的合作過程比較順利,可以算是範例。
這期間我還請出好友、青年作家張宏森幫助潤色劇本(影片中署名:文學策劃),給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藝術質感。沒想到,若幹年後他竟成了我們的領導——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主管着全國的電影工作。
經過全體攝制組的艱苦努力,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電影《孔繁森》最終獲得了成功,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這次難忘的創作經曆我會永遠銘記,我們用自己的作品告慰孔繁森的在天之靈,告慰山東的家鄉父老,告慰千千萬萬的援藏幹部,告慰千百萬愛戴着孔繁森的藏漢幹部群衆。
王坪,著名導演,山東電影制片廠原廠長,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原院長,電影《孔繁森》導演
(本文圖片均為電影《孔繁森》劇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