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戰役後期,志願軍由于後勤補給跟不上,糧彈出現短缺,被迫回撤休整。1951年5月21日,志司電令參戰的各兵團:由于我運輸工具缺少,糧食彈藥接濟不上,西線美軍又已東援,使我繼續擴大攻勢困難增加,為此,第五次戰役暫告結束。之後各兵團開始收攏部隊回撤。在前四次戰役中,志願軍回撤的時候,美軍是從來不敢追擊的。
但這一次,李奇微卻一反常态,調集重兵展開了全線反撲。我軍對此準備不足,很快陷入了全線被動。5月27日美軍進占汶山、永平、華川、富坪裡、麟蹄一線後,繼續向鐵原和楊口方向進攻。鐵原不僅是志願軍重要的物資補充基地,還是十分重要的交通樞紐,如果美軍奪取鐵原,志願軍數十萬部隊的退路将被切斷,後果不堪設想。
危急時刻,傅崇碧站了出來,帶領63軍24000多人在鐵原和三個師的敵人血戰了整整12個晝夜,為志願軍主力在三八線建立穩固的防禦陣地赢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在這場鐵血阻擊戰中,63軍斃傷敵軍15000多人,自身也付出了2萬多人的傷亡代價。傅崇碧本人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昏迷了四天四夜才醒來。鐵原阻擊戰,傅崇碧力挽狂瀾,為後撤的數十萬志願軍官兵守住了生命通道,居功至偉。
然而1955年授銜的時候,傅崇碧僅被授予少将軍銜,這是為何呢?有人說大授銜的時候,軍長授少将很正常,這話大體上不錯。但傅崇碧不是一般的軍長,他在鐵原阻擊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授銜的時候理應有所加成。我們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懂了,比如24軍軍長皮定均,原本也應是少将,但由于他在中原突圍中立下了大功,大授銜的時候就多了一顆星,成了中将。
再比如15軍軍長秦基偉,如果沒有上甘嶺戰役,他很可能也是少将。因為他入朝的時間也比較晚,同樣沒有參加前四次戰役,并且在第五次戰役中的表現也不算突出。皮定均有中原突圍的加成,秦基偉有上甘嶺戰役的加成,傅崇碧有鐵原阻擊戰的加成。結果皮定均和秦基偉成了中将,傅崇碧卻是少将,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人說這是因為傅崇碧紅軍時期的職務不高,資曆比較淺,所以55年的時候才是少将。但這個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對比一下崔建功就知道了,他是在直羅鎮戰役被俘後才加入的紅軍隊伍,資曆遠不如傅崇碧,但卻憑借上甘嶺戰役的加成在55年的時候被授予少将軍銜。那麼既然不是資曆的問題,傅崇碧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在大授銜的時候少了一顆星呢?恐怕多少和180師受損有關。
1951年5月22日夜,180師接到60軍發來的撤退命令:180師附炮2師兩個連,以一個步兵團北移漢江以北構築阻擊陣地,師主力置北漢江以南掩護兵團主力北移及傷員轉移,師作戰地域為新延江、芝岩裡、白積山、上海峰以南地區,并注意和右鄰63軍的聯系。鄭其貴接到軍部命令後,立即派人和右翼的63軍聯系,結果發現63軍已經不告而撤。那麼63軍為何要匆忙撤退呢?
傅崇碧回憶錄
傅崇碧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給出了答案,63軍面臨被敵人合圍的危險,請示志司已經來不及,此時傅崇碧果斷下令後撤。危急關頭果斷後撤沒有問題,但是63軍撤退時卻沒有通知180師。這樣一來180師的右翼就失去了掩護,敵人以三個師的兵力越過這個大空檔将180師合圍。一步被動,處處被動,此後180師的處境越來越不利,最終遭到了慘痛的損失。在這一點上,傅崇碧是有一定責任的,盡管後來打了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但1955年授銜的時候他還是被授予了少将軍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