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的苗種培育一般分為魚苗培育階段和魚種培育階段,魚苗培育階段常見的方式有土池培育和水泥池培育2種方式。
加州鲈水花
土池培育
一、池塘條件
培育加州鲈苗種的池塘以土池較好,要求長方形,東西向,背風向陽最好。水源充足,水質好,不受污染,面積以1~3畝較為理想。池塘具有獨立進排水系統,池高2米,水深1.0米~1.5米,池底淤泥控制在10厘米以内。
二、池塘準備
冬季排幹塘水,清除塘底過多淤泥,陽光曝曬,修補池埂及進排水設施。次年3月初待水溫穩定在15℃以上時加注新水至1.0米深,畝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帶水消毒,過7天後畝施用5公斤左右黃豆漿培肥水質,并采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至最佳狀态。
三、水花放養
1、放養時間
魚苗下塘前約10天用生石灰或茶粕清塘,消毒後的塘進水50~70厘米,适當施肥,培肥水質,增加浮遊生物量,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水色以綠豆青為好。
池塘經消毒培水後約15天~20天,待池塘中小型枝角類、桡足類等餌料生物達到高峰,并且水中亞硝酸鹽、氨氮、PH值等達标後及時投放加州鲈魚水花。水溫嚴格控制在15℃以上,最好能達到18℃以上,這樣能确保魚苗不被寒潮降溫凍壞。
2、放養密度
畝放養經檢疫合格的鲈魚水花每畝放養密度約為15萬~30萬尾,具體視魚塘的肥瘦程度而定。放養時溫差宜控制在2℃以内,避免魚苗下塘感冒死亡。
加州鲈水花
四、飼養管理
1、餌料生物培養
魚苗下塘後,以水中的浮遊生物為食,因此必須保持池水一定的肥度,提供足夠的浮遊生物,若浮遊生物量少、餌料不夠時,魚苗會沿塘邊遊走,此時需撈取浮遊生物來投喂。
待魚苗體長至1.5~2厘米時,開始轉入馴化階段,使其攝食魚肉糜,以後逐漸過渡到配合飼料。為确保鲈魚魚苗餌料生物供應。魚苗下塘後每隔3天畝用2~3公斤黃豆漿全池潑灑,盡量維持餌料生物數量和時間。
2、魚苗馴化
加州鲈的開口餌料是肥水培育的浮遊生物,一般需要用來喂養15天左右,若浮遊生物量少,餌料不夠時,魚苗會沿塘邊遊走,需從其他肥水池塘中撈取浮遊生物來投喂。
在魚苗培育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水蛛培育
首先是放苗前水蛛的培育,隻要水蛛足夠,育苗成活率就會高很多。一般用“EM複合菌 花生麸”在桶裡發酵一個星期後再投入魚塘。一般一口塘(6-7畝)使用“10斤EM複合菌 100斤花生麸”,水蛛足夠後再放苗。
(2)轉料
魚苗長到6-7朝後開始使用魚漿 水蛛,連續一個星期後單純投喂魚漿;直到7.5朝後可以開始喂飼料,最初按照10%飼料 90%魚漿比例投喂,然後逐漸增加飼料的比例,大概半個月後就可以全部轉為飼料。每次投喂前撥動水面,吸引小魚前來攝食,并讓其形成條件反射,每天馴化時間需達6~8小時。
(3)魚篩分級
由于加州鲈是肉食性魚類,一旦生長不齊,就出現嚴重的相互殘殺,特别是高密度的池塘育苗階段,在6厘米之前,互相殘殺最嚴重,應根據魚苗的生長情況(一般培育15~20天)用魚篩進行分級,分開飼養,有利于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五、水質調節
适時加注新水,擴大水體空間。每隔5天左右施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晴天中午開啟增氧機2~4小時,避免魚苗出現氣泡病死亡。
六、分級培育
魚苗經15~20天左右培育,體長已達2~3厘米左右,此時應及時進行分池飼養。先提前10天左右準備好分級池塘,培育充足的餌料生物,畝投放3厘米左右的小規格魚種5萬尾左右,進行第二級培育至體長達到4~5厘米。此過程約需10~15天,該階段可定時定量投喂消毒後的水蚯蚓,并輔以燈光、水流等誘食。
七、培苗期的其他管理
1、定期注水
加州鲈魚苗飼養過程中分期向魚塘注水是提高魚苗生長率和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一般每5~7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厘米左右,直到較理想水位,以後再根據天氣和水質,适當更換部分池水。注水時在注水口用密網過濾野雜魚和害蟲,同時要避免水流直接沖入池底把池水攪渾。
2、避免“弱肉強食”
加州鲈弱肉強食、自相殘殺的情況比較嚴重,生長過程又易出現個體大小分化,當餌料不足時,更易出現大魚食小魚的情況,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1)同塘放養的魚苗應是同一批次孵化的魚苗,以保證魚苗規格比較整齊:
(2)培苗過程中應及時拉網分篩、分級飼養,特别是南方地區,放苗密度高,需要過篩的次數也多:
(3)定時、定量投喂,保證供給足夠的餌料,以保證全部魚苗均能食飽,使魚苗個體生長均勻,減少自相殘殺,提高成活率。
3、定期巡塘
堅持在黎明、中午和傍晚巡塘,觀察池魚活動情況和水色、水質變化情況,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投苗後注意天氣防應激;魚苗階段機體抵抗力弱,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
水泥池育苗
一、池塘準備
水泥池大小20~30平方米為宜,池壁光滑。放苗前應先清洗池子,并檢查有無漏洞,如果發現有漏水現象,要及時進行修補。水深20~25厘米,以後每天加注少量新水,逐漸加至50~70厘米。
二、放養與培育
每立方米水體放養剛孵出的仔魚3000~5000尾。魚苗孵出後的第2~3天開始投喂“開口”餌料。初期應投喂小型的浮遊動物,如輪蟲、桡足類無節幼體,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視幼魚的攝食情況而增減。
當魚苗長至1.5~2.0厘米時,最好能轉入池塘進行培育,且培育密度應适當降低,應投喂大型浮遊動物,如枝角類、桡足類、水蚯蚓等。長至2厘米以上時攝食量增大,可開始馴食魚漿,逐漸轉入投喂小塊魚肉。
8朝加州鲈魚苗
魚種培育
一、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5~10畝,水深≥1.5米,池塘淤泥≤10厘米。每5畝配備一台3kw增氧機。清水下塘。
二、魚種放養
池塘水質達标後,畝放養5~6厘米規格魚苗3000~4000尾,混養适量大規格鲢、鳙魚種,控制水質,配3寸以上的白鲢500尾,花鲢100尾。
三、飼料及投喂
投喂粗蛋白質≥40%、粗脂肪≥8%的全價配合沉性或浮性飼料,日投喂3~4次,至年底可長至平均尾重200克左右。廣東地區主要投喂冰鮮魚肉漿,日投喂2~3次,投飼率為4%~6%。
四、魚種培育
魚苗長至3~4厘米的夏花規格後可開始轉入魚種培育階段。池塘适宜面積為2~5畝,水深1~1.5米,排灌方便,溶氧充足。清塘消毒後每畝水面放3厘米左右夏花魚種3~4萬尾。
在過篩分級培育的同時,要依據不同規格來稀疏養殖密度。當魚苗長至5厘米時,适宜的放養密度為1.2萬尾;而10厘米左右的魚種,适宜放養密度為5000~6000尾。實踐也證明,采用分規格過篩稀疏養殖密度的培育方法是提高加州鲈魚種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為使魚種生長相對較均勻,科學的投喂方式也特别關鍵,要注意以下兩點:
(1)一方面,最好在魚塘中分幾個地方投喂,這樣可使投喂的餌料被充分攝食;
(2)另一方面,應盡量延長投喂時間,讓每一尾魚都能吃到餌料,并且能夠吃飽;否則投喂太快,冰鮮魚沉落底部不會被加州鲈攝食,不僅浪費飼料,還敗壞水質。
經過50天左右的培育,魚種規格可達到1.0厘米以上,再轉入成魚池塘中飼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