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誘導實驗論文?“實踐十号”衛星在軌模拟圖中科院供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微核誘導實驗論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實踐十号”衛星在軌模拟圖。中科院供圖
“實踐十号”是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衛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成功,整星在約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圓軌道運行12天後,衛星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當日返回艙攜帶11項材料、生物載荷安全返回地面,樣品完好,留軌艙在軌運行繼續開展8項流體、燃燒微重力科學實驗,留軌艙于4月25日停止在軌實驗任務。
這些空間返回樣品和在軌實驗數據等經過科學家的處理和分析,已經産生了一批成果。已取得到的科學部分科學研究成果有:
顆粒物質團簇形成機制是包括研究星際塵埃行為及深空探測等微重力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此次空間實驗得到了單倉中顆粒氣體氣-液相轉變的相圖,并得到了顆粒氣體自由冷卻的規律,為相轉變條件的确定、團簇生成原因和其他理論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驗支持。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微重力環境下顆粒氣體的“麥克斯韋妖”現象,為顆粒耗散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實驗依據。
空間實驗(和地面對比實驗)取得了微重力(和常重力)條件下的光滑平直加熱面上池沸騰傳熱曲線——确認了微重力池沸騰臨界熱流劇減,且對應壁面過熱度同樣減小,但沸騰起始時壁面過熱度和低熱流時沸騰傳熱系數與重力關聯微弱。以揭示氣泡熱動力學與局部熱量傳輸間的耦合作用及其對傳熱性能的影響機制,理解沸騰傳熱内在機理,服務航天事業與地面應用。
通過環形液池模型對流實驗,首次在國際上獲得了環形液池大曲率範圍熱毛細對流的臨界條件,并發現了環形液池熱毛細對流的體積效應;首次系統地獲得該體系多模式對流、轉換形式,以及該體系分叉特征、轉捩途徑。該研究對拓展流體力學機理、促進空間(熱)流體管理以及空間/地面晶體優質生長都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通過熱厚材料微重力燃燒實驗,首次分析獲得了低速流動中火焰傳播模式的完整圖譜,認識了火焰對氣流的動态響應;研究了熱厚材料的可燃邊界即火焰冷熄極限,火焰傳播和動态響應過程中的傳熱機制。揭示熱厚材料在微重力條件下的着火和燃燒特性,認識、掌握環境流動、氧氣濃度和材料形狀等因素的影響規律。促進固體材料燃燒的理論和模型發展,改進航天器材料可燃性評價方法。
成功實現了空間InAsSb晶體非接觸生長,發現非接觸生長可明顯降低晶體缺陷密度,為提高材料的晶體質量及電學性能提供了可行的途徑;得到了高質量的InGaSb晶體,晶體組分沿軸向及徑向分布均勻,組分波動小于2%;對于指導InGaSb地基制備工藝開發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利用微重力條件抑制浮力對流,Bi2Te3基熱電材料在空間實現了準擴散生長,晶體組分宏觀均勻性得到改善,晶體質量獲得顯著提高;深入研究了Marangoni對流對Sn基合金溶質輸運過程的影響,提出微觀物理模型,揭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熔融凝固過程中的界面反應機理及微結構形成規律。
完成了12天的空間家蠶胚胎培養,發現空間環境影響家蠶胚胎和幼蟲的發育;綜合利用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研究的最新手段和方法,首次發掘了一批受空間環境影響的家蠶基因,有利于家蠶新品種的開發,有重要的經濟應用價值。
利用典型的長日與短日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誘導開花特點,研究了空間微重力條件下光周期誘導開花作用機理,發現微重力條件下植物的向光性減弱,為進一步研究向重性與向光性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直接證據;首次實現在軌熱激啟動的開花基因表達,人工導入的開花基因空間表達仍呈現晝夜節律變化,但變化的幅度小于地面,表明微重力可能抑制開花相關的生物鐘基因的表達,為揭示植物開花調控機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認識了微重力參與調控植物光周期開花反應關鍵基因的表達規律,為人工操控空間植物的生長過程,建立高效、優質的空間生命生态支持系統打下了理論基礎。
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太空條件下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的實時攝影圖片,首次證明了太空微重力條件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能夠在體外完成從2-細胞到囊胚發育的全過程。通過太空發育實驗返回樣品與地面對照實驗結果比對,找到了影響太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關鍵因素,這為保障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健康提供科學依據。(作者:康琦、胡文瑞,康琦系“實踐十号”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胡文瑞系“實踐十号”首席科學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