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溪秋玉譯
【原文】:
樂器有相,周召之治與!其有雅,太公之志乎!雅者正也,直己而行正也,故訊疾蹈厲者,太公之事耶!《詩》亦有<雅>,亦正言而直歌之,無隐諷谲谏之巧也。
【譯文】:
樂器有形狀的時代是從周公、召公開始的,其中有雅樂這是太公望的意思,雅樂就是正樂,自己内在正直,表現在行動上也正直,所以動作迅疾,舞蹈有力度,這是太公時候的舞樂,詩經中也有雅的内容,這也是為了說明這是可以直接歌唱的,并沒有隐含諷刺和虛僞的全巧成分。
【原文】:
象武,武王初有天下,象文王武功之舞,歌維清以奏之。大武,武王沒,嗣王象武王之功之舞,歌<武>以奏之。酌,周公沒,嗣王以武功之成由周公,告其成于宗廟之歌也。
【譯文】:
象舞的由來是在武王的時候,他最初治理天下,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愛戴所以就演出了象征武王習武動作的一套舞樂,用《維清》這首歌用來伴奏。大武的由來是在武王去世以後,後來的君王為了表示對武王的懷念,而編排的舞樂,用武這首歌來伴奏。酌的由來是周公去世後,後來的君主認為周朝武功方面的成就來自周公,所以在宗祠祭祀的時候就演唱這首歌來紀念周公。
【原文】:
興己之善,觀人之志,群而思無邪,怨而止禮義。入可事親,出可事君,但言君父,舉其重者也。
【譯文】:
詩歌可以激發自己的善心,可以觀察他人的心志,可以在群居時而使思想沒有雜亂,可以使抱怨之心終止在禮義上。在家可以孝順雙親,在外可以侍奉君主,隻說君主和父親,這是選擇重要的方面說的。
【原文】:
志至詩至,有象必可名,有名斯有體,故禮亦至焉。
【譯文】:
君主的恩澤之心到達哪裡,哪裡都會有雅正的詩樂歡快歌頌聖恩,有了治國安邦的中正之心,那麼就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夠表達出來就能付諸于行動,所以在禮義的交流中人們都感受到了君主的恩典。
【原文】:
幽贊天地之道,非聖人而能哉!詩人謂“後稷之穡,有相之道”,贊化育之一端也。
【譯文】:
暗自的贊歎天地的庇護承載之恩,這不是聖人能夠做到的,詩人說後稷的莊稼種的好是因為他掌握了天地運行的規律,這就是聖人贊歎天地化育萬物的原因。
【原文】:
禮矯實求稱,或文或質,居物之後而不可常也。他人才未美,故宜飾之以文,莊姜才甚美,故宜素以為絢。下文“繪事後素”,素謂其材,字雖同而義施各異。故設色之工,材黃白者必繪以青赤,材赤黑者必絢以粉素。
【譯文】:
禮節可以使事情本來的樣子得到更真實的矯正,并且能夠和它的功用相稱,在文采或質地方面,如果總是表現出不相稱的現象這是不能持久的。一般人的資質不美麗,所以她們才會适當的裝扮自己,那麼莊姜通過裝扮就會顯得更美麗,所以資質不美的人适合像在白色的底子上描繪圖畫花卉那樣來裝扮自己。孔子說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後再繪畫,素是繪畫的材料,前後兩個素字雖然相同但是意思不一樣所以畫畫的工匠他們在黃色、白色的材料上一定會畫青色的、紅色的圖像,在紅色的、黑色的底料上一定會畫上粉色的素材,以體現其中的色彩協調性。
【原文】:
“陟降庭止”,“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在帝左右”,所謂欲及時者與!
【譯文】:
成王經常看到文王的神像降臨在庭院内,沒有固定的時間,這并不是邪僻的事情,因為成王心裡總是想着努力增進道德、修養道業,所以他的心裡想得太入神了,所以總是會感覺到自己還在文王的身邊不曾離開一樣,這是說明成王想要及時與文王的德行看齊。
【原文】:
江沱之媵以類行而欲喪朋,故無怨;嫡以類行而不能喪其朋,故不以媵備數,卒能自悔,得安貞之吉,“乃終有慶”而“其嘯也歌”。
【譯文】:
長江支流的女子出嫁時總會有陪嫁的人跟随,那些陪嫁的人離開了自己的親人,因為她們内心寬廣無私,所以沒有任何怨言;但是那些身為正室的妻子因為不能去掉她們的私心,所以對于陪嫁的人不用禮節待之,因此她們會不斷的遭遇後悔的事,直到最後找到為婦的正道,才能最終獲得吉慶而歡快的起舞歌唱。
【原文】:
采枲耳,議酒食,女子所以奉賓祭、厚君親者足矣,又思酌使臣之勞,推及求賢審官,王季、文王之心,豈是過欲!
【譯文】:
婦女們上山采卷耳,采來卷兒在君王飲酒宴居時,後妃們用來将它們奉獻給君主和父母,又考慮到為國出力的功臣和賢臣名相,也奉獻給他們,這樣的心思,這能超過王季、文王的心思嗎?他們的心思都是一樣的。
【原文】:
甘棠初能使民不忍去,中能使民不忍傷,卒能使民知心敬而不渎之以拜,非善教寝明,能取是于民哉?
【譯文】:
《甘棠》這首詩說人們開始并不忍心離開召公曾停留過的那棵樹,中間又說人們愛惜召公停留過的這棵樹,并不忍心使它受到傷害,最後又說能夠使人們的心理充滿敬愛,而不會亵渎這棵樹,虔誠的在禮拜,這些如果不是召公善于循序漸進的教化使人們明白事理,能夠使人們這麼愛戴他嗎?
【原文】:
“振振”,勸使勉也;“歸哉歸哉”,序其情也。
【譯文】:
《振振》這首詩,是講忠厚的妻子在鼓勵自己的丈夫,讓他快點回到自己的家,這是抒發女子感情的一首詩。
【原文】:
卷耳,念臣下小勞則思小飲之,大勞則思大飲之,甚則知其怨苦噓歎。婦人能此,則險诐私谒害政之心知其無也。
【譯文】:
《卷耳》這首詩講的是後妃們想到臣子有小的功勞都不會忘記用飲食慰勞他們,有大的功勞就會用大的宴會慰勞他們,還能進一步的知道大臣們心裡的困難和感歎。婦人們能夠做到這樣,那麼這些邪惡不正、因私心而幹擾國政的谄曲之心我們知道她們是不會有的。
【原文】:
“綢直如發”,貧者紒縱無餘,順其發而直韬之爾。
【譯文】:
絲綢平直的如同頭發,貧窮的人沒有絲綢來挽發,就隻能順着頭發用一般的綢子将它們蓋起來。
【原文】:
蓼蕭、裳華“有譽處兮”,皆謂君接己溫厚,則下情得伸,讒毀不入,而美名可保也。
【譯文】:
《蓼蕭》和《裳華》這兩首詩是說有美名并且能夠穩定居所,這都是在說君主對臣下待承很厚道,能夠準确的了解到天下的一切情況,使讒言诽謗的話不能入耳,所以君臣都保持着美好的名聲。
【原文】:
商頌“顧予烝嘗,湯孫之将”,言祖考來顧,以助湯孫也。
【譯文】:
《商頌》中說,想到我們在進行蒸嘗祭祀,這都是你的子孫在懷念你的德行,這是對商湯來說的,他們祭祀的目的是希望祖先們能夠庇佑他們後代的子孫。
【原文】:
“鄂不鞾鞾”,兄弟之見不緻文于初,本諸誠也。
【譯文】:
《唐棣》中說萼捬光華同根生,意思是說兄弟見面了不要被表面的虛文所牽掣,應當各自發自内心的坦誠面對。
【原文】:
采苓之詩,“舍旃”則“無然”,“為言”則求所得,所譽必有所試,厚之至也。
【譯文】:
《采苓》這首詩是說對待饞曲诽謗自己不去理睬就不會有事,制造讒言的人一定想要得到某種心理滿足或者某種好處,聽到别人的美贊就一定要找到證驗,看自己在哪方面做的使人贊歎,這樣就能做到為人忠厚了。
【原文】:
簡,略也,無所難也,甚則不恭焉。賢者仕祿,非迫于饑寒,不恭莫甚焉。“簡兮簡兮”,雖刺時君不用,然為士者不能無太簡之譏,故詩人陳其容色之盛,善禦之強,與夫君子由房由敖,不語其材武者異矣。
【譯文】:
簡就是非常簡略的意思,是沒有什麼煩難的,如果過于簡略就顯得不恭敬了。有賢能的人做官取得了俸祿,并不是由于生活的饑寒所迫,如果這樣寫詩就顯得文意不恭順了。非常的簡略啊,這是諷刺當時的君主不能任用賢明的人,所以作為讀書人就不能不簡短的來表達譏諷之情,因此詩人善于在詩中渲染舞者的容貌是非常絢麗,他們的騎射技術是非常高超,這是與寫君子們居住安定遊樂心情舒暢,而不說他們擅長武術是有差别的。
【原文】:
“破我斧”,“缺我斨”,言四國首亂,烏能有為,徒破缺我斧斨而已,周公征而安之,愛人之至也。
【譯文】:
詩經中說我的斧子破了,我的戕也缺口了,這是說四方國家都在叛亂,他們能考慮人民的安危嗎?我隻有使我的斧子破了,戕缺口了,然後周公率領部隊去讨伐,安定周邊的民衆,這是愛護民衆的最高體現啊。
【原文】:
伐柯,言正當加禮于周公,取人以身也,其終見《書》“予小子其新逆”。
【譯文】:
《伐柯》寫的是成文應當禮敬周公,用實際行動來招攬賢才将領,成王的實際行動最後表現在《尚書》中,說這個小君主親身迎接周公。
【原文】:
九域,言王見周公當大其禮命,則大人可緻也。
【譯文】:
《九域》這首詩是說成王迎接周公應當設有隆重的禮節,并且封給他更高的官位,那麼遠方的賢臣志士才會出現輔佐。
【原文】:
狼跋,美周公不失其聖,卒能感人心于和平也。
【譯文】:
《狼跋》這首詩是在贊美周公在流言四起時他也不會忘記遵照聖人的德行處事,這樣最終能感化人心趨于平靜。
【原文】:
甫田“歲取十千”,一成之田九萬畝,公取十千畝,九一之法也。
【譯文】:
《莆田》這首詩是說一年收了十千糧,一成的田地共有九萬畝,公家收取了千分之一做賦稅,這就是九分收一份的周朝的制度。
【原文】:
後稷之生當在堯、舜之中年,而詩雲“上帝不甯”,疑在堯時高辛子孫為二王後,而詩人稱帝爾。
【譯文】:
後稷的出生應當在堯或舜正值中年的時候,但是詩經說上帝安享我的祭祀,因此之意在堯時應該有高辛氏的子孫應該已經成為了堯和舜的後代,所以詩人對高辛氏有上帝的稱呼。
【原文】:
唐棣枝類棘枝,随節屈曲,則其華一偏一反,左右相矯,因得全體均正。偏喻管蔡失道,反喻周公誅殛,言我豈不思兄弟之愛以權宜合,義主在遠者爾。《唐棣》本文王之詩,此一章周公制作,序己情而加之,仲尼以不必常存而去之。
【譯文】:
棠棣的枝條類似酸棗的枝條,它們随着枝節彎曲,開的花也是分正反方向生長,左右兩瓣花相互對稱,因此顯得整體勻稱。詩中說偏是暗示管叔、蔡叔叛亂有失道義,反是暗示周公發兵收複了他們,那麼周公為什麼不會考慮兄弟之間的相互友愛,而采用中和适當的手段解決叛亂,因為這樣做是為周朝的長遠發展考慮。《棠棣》本來是稱頌文王的詩,這一章是周公親自創作的,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加進去的部分,孔子卻認為不需要保存把它删掉了。
【原文】:
日出而陰升自西,日迎而會之,雨之候也,喻婚姻之得禮者也;日西矣而陰生于東,喻婚姻之失道者也。
【譯文】:
太陽出來的時候,彩虹會從西邊出來,它與太陽交彙的時候,就會産生下雨的征兆,這是比喻婚姻是合乎禮數的;太陽升到西邊的天空,彩虹卻出現在東邊,這是比喻婚姻有違正道的禮數。
【原文】:
鶴鳴而子和,言出之善者與!鶴鳴魚潛,畏聲聞之不臧者與!
【譯文】:
鶴在樹蔭下鳴叫,它的幼子們附和着叫聲,這是比喻人說的話是善意的,當鶴在田野上鳴叫時魚聽到聲音潛伏到水裡,這是比喻人畏懼名聲的不好啊。
【原文】:
“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晨風雖摯擊之鳥,猶時得退而依深林而止也。
【譯文】:
晨風迅速的飛行,飛到北邊的叢林,這是說明晨風雖然是兇猛的善于搏擊的大鳥,但是它最終還是要深藏在密林中不被發現的歇息。
【原文】:
漸漸之石言“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豕之負塗曳泥,其常性也;今豕足皆白,眾與涉波而去,水患之多為可知也。
【譯文】:
《漸漸之石》這首詩是說有白蹄子的豬,成群的在渡河,豬的身上總是背負着泥土,這是它的本性;現在的豬蹄子都是白色的,并且成群的渡過水去,這樣就能明白目前的水患有多麼嚴重了。
【原文】: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猶“王天下有三重焉”:言也,動也,行也。
【譯文】:
曾子說,君子重視有三方面的道義,就是中庸裡所講的,治理天下有三件大事,一是言語,二是舉動,三是行事。
【原文】:
耇造德雲降,則民誠和而鳳可緻,故鳴鳥聞,所以為和氣之應也。
【譯文】:
年紀大的道德修養高的聖人教化民衆,人們就能相處真誠融洽,可以召喚來象征吉祥的鳳凰,所以能夠聽到鳳凰的鳴叫,這是說是由于百姓相處融洽的祥和之氣感召來的。
【原文】:
九疇次叙:民資以生莫先天材,故首曰五行;君天下必先正己,故次五事;己正然後邦得而治,故次八政;政不時舉必昏,故次五紀;五紀明然後時措得中,故次建皇極;求大中不可不知權,故次三德;權必有疑,故次稽疑;可徵然後疑決,故次庶徵;福極徵然後可不勞而治,故九以響勸終焉。五為數中,故皇極處之;權過中而合義者也,故三德處六。
【譯文】:
《尚書》中講了九類大法的次序:民衆生産生活所依賴的沒有先于自然資源的,所以首先要遵循五行;其次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身心,所以要講究五事;自己身正然後國家才能得到治理,所以有八種政令;政令不能及時得到推行,那麼國事就會顯得昏暗,所以才制定了五紀;五紀分明以後政令頒布要合乎中道,所以要建立皇極;尋求中正之道要知道權變,所以要遵守三德;有了權變就會産生疑惑,所以就有了占蔔;有了占蔔将疑問消除後,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征兆;福報得到了驗證之後不費力氣國家就能得到好的治理,所以要進行勸勉。五是中間的一個數,所以皇極放在五的位置,是說明要合乎中道;權變偏離中道但是一定要合乎時宜,所以三德就放在了第六位。
【原文】:
“親親尊尊”,又曰“親親尊賢”,義雖各施,然而親均則尊其尊,尊均則親其親為可矣。若親均尊均,則齒不可以不先,此施于有親者不疑。若尊賢之等,則于親尊之殺必有權而後行。急親賢為堯、舜之道,然則親之賢者先得之于疏之賢者為必然。“克明俊德”于九族而九族睦,章俊德于百姓而萬邦協,黎民雍。臯陶亦以惇叙九族,庶明勵翼為迩可遠之道,則九族勉敬之人固先明之,然後遠者可次叙而及。《大學》謂“克明俊德”為自明其德,不若孔氏之注愈。
【譯文】:
《禮記》說要親愛親屬尊敬尊貴的人,又說要親愛親屬要尊重有賢德的人,意思雖然各有所屬,但是對于同樣的親屬一定要尊重其中更尊貴的親屬,對同樣尊貴的人一定要親愛其中最親近的親屬。如果是同樣的親屬和地位同樣尊貴的人,那麼就要通過他們的年齡予以區分,這樣做對待親屬的态度就不會不适合。和尊重賢德之人的次序是相同的,必須在有所抉擇中進行審查變通後再進行。首先重視親屬中的賢能之人是堯舜的原則,這樣親屬中的賢人就能先于疏遠的賢人而得到重用。能夠利用九州中有偉大德行的人,這樣就會使九州和睦,提拔百官中德行深厚的人這樣就能使各個諸侯國安定和樂,臯陶能夠按照這種方法來治理九州,勉勵民衆培養深厚德行是因為他先推行了禮儀制度,将它推廣到很遠的地方,讓九州中勤勉奮發踏實做事的人一定要先懂得正道,然後離自己遠的人就可以逐步效仿達到明白通達正道的目的。《大學》中說克明俊德意思是要能夠做一個明白德行的人,這個不如孔安國的注釋更全面。
【原文】:
義民,安分之良民而已;俊民,俊德之民也。官能則準牧無義民,治昏則俊民用微。
【譯文】:
所謂義民就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所謂俊民就是有深厚德行的民衆。官員們将國家治理的很好那麼就不會有好的老百姓這一說,如果國家治理的昏暗那麼有德能的人就隐藏起來了。
【原文】:
五言,樂語歌詠五德之言也。
【譯文】:
所謂五言,就是指歌詠唱誦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德行的文章。
【原文】:
“蔔不習吉”,言蔔官将占,先決問人心,有疑乃蔔,無疑則否。“朕志無疑,人謀僉同”,故無所用蔔;鬼神必依,龜筮必從,故不必蔔筮,玩習其吉以渎神也。
【譯文】:
占蔔不會出現連續不斷的吉利的卦,所以蔔卦前就一定要問明來者是因為心中有疑惑才占蔔,還是沒有疑惑,這樣就不用占蔔。如果思想中沒有疑惑不解的事情,那麼人們的謀略都是一緻的心思,所以不用占蔔;這樣鬼神在暗中也會支持,龜筮也一定會順從這種謀略,所以不用占蔔,如果為了不斷的求得吉利之卦而占蔔這樣就會亵渎了神靈。
【原文】:
衍忒未分,有悔吝之防,此蔔筮之所由作也。
【譯注】:
人們對卦爻的意義和變化沒有考察清楚,要防止悔恨的事情發生,所以才有了占蔔一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