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電梯行業高速增長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業績下挫、過度倚重整機銷售、研發投入不足等難題紛紛擺在内資電梯企業面前。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 北京報道
這個冬天,“電梯之鄉”浙江南浔又傳來企業倒閉的消息。
11月27日,電梯業内資深人士向中國房地産報記者爆料,受行業不景氣的影響,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區四五家已經選好廠址的電梯企業無奈關門作罷。
當下内資電梯企業日子的确不好過。這從國内四家上市的内資電梯企業業績下滑、增長放緩中可見端倪。甚至業内一度傳出“500~600家中小電梯企業将要倒閉”的聲音。
昔日電梯行業高速增長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業績下挫、過度倚重整機銷售、研發投入不足等難題紛紛擺在内資電梯企業面前。
業績下挫
今年以來,内資電梯企業一直表現不盡如人意。
截至11月初,我國民族電梯整機制造企業的四家上市公司蘇州康力電梯(002367.SZ)、蘇州江南嘉捷電梯(601313.SH)、沈陽博林特電梯(002689.SZ)、廣州廣日股份(600894.SH)相繼發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顯示,在電梯行業銷售旺季的第三季度中,這些内資企業總體表現不佳。
其中,江南嘉捷、博林特出現嚴重下滑,前者2015年第三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同比下降17%和14%,後者同比下降4.24%和22.04%。其他兩家企業增速明顯下滑,其中廣日股份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16.5億元,較去年1.96億元有了大幅提升。不過,業績大幅提升的背後不是主營業務收入,據長期關注廣日股份的某證券人士介紹,主要收入為土地補償款。康力營收和淨利潤分别增長11.87%和18.76%,但低于之前20%~30%的增長率。
内資企業中上市公司業績尚且如此,那些實力相去甚遠的中小型電梯廠家更好不到哪裡去。昔日電梯行業高速增長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
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電梯業商會會長缪步升在接受中國房地産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建築業放緩、開工率下滑,北京市電梯需求量從15000台下降到10000台左右。
在以奧的斯、迅達、蒂森克虜伯、三菱等美歐日系合資品牌為主導,康力、嘉捷、博林特、廣日等四大上市國有品牌和500~600家中小企業電梯制造商共同參與的國内電梯行業競争格局中,相對弱勢的内資企業要想在行業增速放緩階段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據了解,2014年8家合資品牌在中國的銷量是25萬~30萬台,國産四大上市品牌合計銷售約15萬台。而剩下的其他企業銷量為10萬~15萬台,這其中銷量最大為15000台左右,銷量最小的僅有20多台。
“如此小的市場空間,每年都會倒閉幾家生産企業,為了存活隻有壓價搶市。”一位中小型電梯企業人士如是說。
甚至,為争搶市場占有率,大品牌電梯企業也開始降價。“今年以來,大品牌都在打價格戰,降價20%~30%。”缪步升強調。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外資企業不差錢,打價格戰也扛得住。”一位浸淫電梯行業十多年的業内人士稱。
在蘇州遠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德仁看來,内資電梯和外資企業差距确實不是一星半點。
現實中,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以及無序的價格戰,讓内資電梯企業倍感壓力。此外,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過度依賴整機銷售的商業模式也是内資企業銷量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度倚重整機銷售
長期以來,大部分電梯企業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即過度依賴電梯整機銷售,但這也會帶來較大風險。
從2015年半年報中可以看出,康力、江南嘉捷兩家企業在電梯加扶梯以及自動人行道銷售額占各公司營收比分别為86.1%、80.7%。2014年年度報告中,博林特、江南嘉捷、康力的電梯加扶梯以及自動人行道銷售額占營收比分别為78.83%、81.9%、83.09%。
國外品牌企業則不同,它們在後服務市場不計收益投入。奧的斯在2005年就将電梯改造從維修保養業務中剝離出來獨立運營,成立服務銷售團隊。日立、蒂森的電梯改造部門更是很早就突破了傳統的模式,涉足其他品牌電梯的維修保養及改造業務。通力的電梯改造部門提出完善的“改造包”的理念,針對不同型号的老舊電梯給出詳盡的更新方案。
可喜的是,康力試圖逐步掙脫傳統行業所面臨的發展瓶頸,開始“觸網”緻力打造智能電梯雲平台。同時,還将業務延伸到機器人行業,研發多款服務機器人。
同樣,江南嘉捷會加強電梯物聯網、智能樓宇監控系統的開發,開創“互聯網 電梯”的模式。今年6月1日公告中顯示,其與中瑞機電合作共同搭建金屬3D 打印裝備研發平台,加快從傳統電梯向智能電梯方向轉變。
博林特也對機器人技術情有獨鐘。今年拟定增不超過5.43億元,其中1.85億元收購遠大環境100%股權,1.03億元購買“智能磨削機器人系列技術”。
但在顧德仁看來,智能制造、“互聯網 ”值得提倡,但并不适合所有企業,不能一味地照葫蘆畫瓢。實際上,很多企業則在走形式,打着這些旗号招攬訂單,目前還未有企業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方面,内資企業受累過分倚重整機銷售的單一模式,另一方面,内資品牌在轉型未果,導緻其與外資企業競争時明顯實力不足。上述業内人士還透露,内資電梯企業在主營業務産品技術上也缺乏核心競争力,而這歸咎于内資企業對産品研發的不重視。
研發投入不足
2015年半年報康力、江南嘉捷、博林特、廣日股份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分别為4%、3.4%、2.68%、2.73%,而2014 年上半年這四家内資上市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分别為4%、3.7%、2.79%、3.8%,除了康力在研發投入上保持不變外,其他三家均有所下降。
此外,對于研發投入的理解,内資企業與國外企業也存在很大差别。
中國房地産報記者注意到,一些内資電梯企業把完善新員工入職培訓課程體系,開展實操技能培訓及各項技能競賽,聘請外部講師及購買了外部精英課程等也都納入研發費用當中。
一位曾在某著名跨國電梯企業工作過的資深人士告訴中國房地産報記者:“相較内資企業的做法,外資企業從本質上對研發的理解就不同,老外認為它是創造性的研究和發明。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一、是不是長年累月投入資金;二、高素質、高學曆、有工作經驗的人數占現有員工比例;三、研發人員和技術人員比例。”
據行業人士透露,全球第二大電梯制造商奧的斯每年在上海研發投入就達數千萬美元,其研發投入在營收中占比遠高于内資企業。
此外,外資企業大多設置獨立的研發中心或工程中心,核心産品的研發平台與工廠的技術平台相互隔離,但又有統一的共享和交流平台。在核心技術方面,奧的斯的GEN2系列無機房電梯、迅達的3300系列無機房電梯、通力的碟式馬達、三菱的可變速電梯等産品,由于具備獨創的領先技術,有力支撐了自身的核心競争力。
顧德仁強調,國内電梯企業的産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尤其缺乏基礎性的研究,核心部件的技術大多依賴于供應商。
在這個寒冬,内資電梯企業是繼續勇往直前還是就此一蹶不振,還得交給市場解答。
【專家觀點】
未來2~3年至少8%中小型電梯企業将倒閉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 北京報道
當下,巨大的市場壓力傳導至昔日20%以上高速增長的電梯行業。面對房地産市場不景氣導緻電梯行業增速放緩,電梯業内人士甚至預言,未來2~3年至少8%的中小型企業倒閉,中小型企業走同質化道路會走向死亡,未來要細分市場,走有特色道路。
為探析目前國内電梯行業的發展路徑,11月26日,中國房地産報記者就今年電梯市場現狀、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如何轉型等議題對話了蒂森克虜伯電梯中國市場部總監楊隽一、上海三榮電梯有限公司總裁武進、蘇州遠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德仁、康力電梯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運營總經理朱瑞華。
中國房地産報:在“新常态”經濟下,房地産也特别不景氣,作為與建築緊密相關的電梯企業,你們是否也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壓力?今年你們企業電梯銷量、保有量以及市場占有率如何?
武進:今年壓力明顯加大:一是同行為保證市場占有率,在銷售措施方面更為優惠、靈活;二是全國項目普遍存在資金的缺口,在項目運作中難度大了不少。
我們今年銷量、保有量及市場占有率較去年略有增長。但由于今年整體經濟環境不理想,市場競争更為激烈,項目執行周期也拉得更長,所以電梯企業想要保持過往的高速增長難度很大,現在是靜下心來苦練内功的時候。
楊隽一:我們也感受到了國内房地産市場的壓力,但不必太過悲觀。随着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内地新興城市對各類建築的需求量将不斷增加。針對這一市場需求,我們瞄準發展迅速的新興城市,推出第二品牌尚途電梯,采取全經銷模式延展業務和服務網絡,為更廣泛地區的客戶提供高品質的電梯産品與服務。
顧德仁:壓力肯定有,今年訂單變少了,不過我們還是有自己的市場。我們是以産品為導向的公司,未來會向産業鍊延伸,拓展發展空間。
朱瑞華:電梯行業市場不好,整體來說是下降的,今年是第一年,需求量呈現5%~10%的下降。我們營收和淨利潤相對以前也處于放緩局面,市場占有率在3%左右。
中國房地産報:你們将如何改變以适應新的市場行情?機器人、智能制造是未來電梯企業轉型的方向嗎?在管理上,你們有什麼改變?
武進:市場的變化對電梯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除了在提升生産技術和工藝設備外,更專注于電梯市場本身的市場深挖。在國際市場上10多年的拓展過程中,我們發現電梯維保服務是電梯企業的主要營收來源,也讓這些市場的電梯運行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未來,我們将在國外電梯維保服務上獲得的經驗基礎上,加強國内市場的維保業務。
楊隽一:未來會以創新為發展基點,研發更适應新時代需求的産品,例如雙子電梯、ACCEL,MULTI無纜繩電梯等,助推未來城市交通智能化發展。我們在全球多個大洲設有工廠并建立了廣泛的銷售、服務網絡,可以滿足世界各地客戶的需求。中國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新梯市場,中國工廠生産的電梯主要滿足國内市場的需求。.
顧德仁:機器人、智能制造不是适合所有企業轉型的方向,适合大批量、高标準化的企業。中小型企業可以專注自身領域,優化自己的産品。
朱瑞華:我們公司也成立了機器人公司,目的是往服務型機器人發展。目前,大部分企業都在涉足工業型機器人,未來5~6年會出現飽和。此外,我們公司還将向相關産業發展,延伸産業鍊。
中國房地産報:當今,我國電梯市場中,除了國外奧的斯、迅達、三菱、蒂森、日立等幾大外資品牌外,包括幾大合資企業,再加上上市的康力、江南嘉捷、博林特、廣日等民族企業,還有大約600家電梯中小型企業,産能過剩是否嚴重?有數據統計,今年大概有8%~15%電梯中小型企業倒閉?
武進:産能嚴重過剩是我們行業不能忽視的問題,這将影響國内電梯市場的競争優勢。相當一部分企業為了維持企業的運作,不得不一味地以低價去獲取訂單,而無暇顧及研發和服務的積澱,這對整個電梯産業的發展以及最終客戶的安全乘用都相當不利。
顧德仁:産能過剩很早就存在,大企業可以打價格戰,可怕的是它們不計收益的投入,10年時間不賺錢都能撐得住,中小企業可就沒有活路了。
朱瑞華:未來2~3年至少有8%的中小型企業倒閉,這是必然的。未來中小型企業不能同質化發展,要走細分市場,走有特色道路。
中國房地産報:目前,我國電梯有過第四代無機房電梯,而現在有了高層建築火災人員疏散電梯。國内電梯企業和國外電梯企業技術差距仍然大嗎,為什麼?
武進:中國已是世界電梯生産大國,同時也是每年需求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有不計其數的電梯在我國進行安裝并投入使用,我國的電梯行業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通過10多年的理論加上實踐,我們不論在制造能力還是設計能力上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已經完全不遜色于國外電梯企業,甚至有超越的趨勢。就拿我們公司來說,不論是常規的乘客電梯,還是最具技術含量的超高速電梯,都已有了相當成熟的産品,并且得到了客戶的普遍好評。
顧德仁:技術是外資品牌的核心競争力,内資企業在控制系統集成技術上還有差距,畢竟外資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确實比較大。
朱瑞華:内資品牌和外資品牌在技術和品牌上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在高速電梯等高端市場上有一定距離,中低端市場差距較小。後者進入我國市場的時間比較長,它們的客戶群比較多,品牌效應大。但内資品牌也在追趕,影響力越來越大,未來也會增加研發投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