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家經典中關于仁的論述

儒家經典中關于仁的論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02:25

引言:仁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是中國古代竭力主張和推行的一種倫理原則和道德精神。《漢書·藝文志》說儒家是“遊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的倫理綱常長期被中國人所信奉和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離不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亦當離不開對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常”在内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汲取。

要給“仁”下個确切的統一的定義,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仁”字古義有多種,此其一;将“仁”作為自己思想的重要範疇的孔子在其著作《論語》中百餘次提到它,但并沒有一處給“仁”下過完整的定義,此其二;孔子之後,“仁”成為儒家思想的全體大德,各時期的儒家都不斷地豐富“仁”的内涵,此其三。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盡力抓住“仁”的本質内涵,呈現“仁”的主要原則,反映“仁”的重要精神。為了實現這一目标,我們就按照上述的三個方面來對“仁”進行一番闡釋和說明。

儒家經典中關于仁的論述(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1

釋“仁”

由東漢許慎編著的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對“仁”作了以下的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 ,古文仁或從屍。”而出現在郭店楚簡中的“仁”字,又被寫成“ ”,從身從心。綜合上述所論,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重要信息。

第一,“仁”的本義是要揭示和強調對“對象”的一種溫和慈愛的親近、親密、親切、親善的道理和情感。這可從“仁,親也”、“忎,古文從千、心”兩處得到證明。

第二,“仁”是用來處理“關系”的道理。這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關系之中。其一,人與人的關系;其二,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三,身與心的關系。這可從“從人從二”、“從屍從二”、“從身從心”三處得到證明。也就是說,“從人從二”表示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從屍從二”表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身從心”表示的是身與心的關系。這裡需要對“仁 ”之“屍”作些解釋。屍之古字是人躬身肅立之象形,指古代祭祀時代表天子王侯等尊貴死者受祭的活人,這種祭祀所要表達的是陰陽的相通,天人的合一,從而表征人類欲與天地自然相互交流和關照的一種精神。

我們之所以從“仁”的本義和古義當中通俗地歸納出人與對象的幾重關系,目的是讓人懂得,其實“仁”所要表示的不僅僅是某一種關系,而是包括了多重關系。如此,可從理論上解決和超越或對“仁”隻是作出人與人關系的定位,或對“仁”隻是作出純粹先天自然的定位的偏差。

儒家經典中關于仁的論述(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2

孔子講“仁”

應該承認,在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那裡,是将“仁”視為建立人與人相互親愛關系的倫理原則的。它是反映了“從人從二”的仁的定義。對此,清人段玉裁明言:

“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

孔子是通過兩句名言表現出他主張的“仁”是關于人與人關系的道理的。第一句是: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第二句是: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愛人”就是愛他人。“己人”就是自己與他人。由此可見,孔子是将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定性為“愛”的關系。如此,也就着重在人與人關系上體現了“仁,親也”的仁之本義及通義。

儒家經典中關于仁的論述(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3

孟子講“仁”

到了孟子那裡,“仁”的内涵就有所發展和豐富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突出“仁”是人之為人的道德心理和情感基礎。孟子說:“仁,人心也。”這是在揭示仁愛是人的本心,是人人皆有的良善本性。此處是體現了“忎,古文仁從千、心”的仁之古義。二是突出“仁”是天的德性以及是賜給人的最尊貴的本質。孟子說: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仁是天最尊貴的爵位,是人最安逸的住宅。又說: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自然爵位,有社會爵位。仁義忠信,不疲倦地好善,這是自然爵位;公卿大夫,這是社會爵位。此處深含有“ ,古文仁或從屍”的仁之古義。孟子又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較全面地展現出“仁”的多重關系性。

儒家經典中關于仁的論述(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4

漢唐儒者講“仁”

西漢大儒董仲舒将“仁”定義為“天心”。他說:“仁,天心”。這是将仁愛視為是天的本質屬性。這裡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董仲舒的這一視天地自然本身具有德性的思想是代表着中華傳統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中華傳統文化還認為,天地自然還會将仁愛等德性賦予給人,從而使人天生秉承着這些德性。

“天命之謂性”(《中庸》語),“蓋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為心者也”(朱熹語)。

這都是在向人們昭示着這個道理。

唐代的韓愈将“仁”定義為“博愛”。他說:“博愛之謂仁”。所謂博愛即是主張對一切對象的“一視同仁”。所以,“仁”發展到這裡,顯然具有了強調親愛人類,親愛自然這一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的深厚意味。而将“仁”的所有“關系”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當推宋明理學。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身與心的關系又在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颢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王陽明的“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等的命題而得到完整體現。

結語

由此可見,“仁”的思想始終要表征的是“關系”以及關系之間的合和、溫和、親愛的美德和精神。從主體對客體而言,“仁”就是要求“愛親”、“愛人”、“愛物”,此乃孟子“親親、仁民、愛物”是也。從主體與客體相合而言,“仁”就是要達到“合己人”、“合天人”、“合身心”、“合物我”的境界,此乃程颢“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是也。

(作者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小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