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當止孔明燈(随筆)
文/曾棠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生活習俗。尤其各種節日文化,更是給廣大百姓帶來了心靈上的愉悅和精神慰藉。比如春節貼春聯、拜年、正月十五鬧花燈、清明節插柳掃墓、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拜月、臘八節掃屋等等。這些傳統習俗在一定層面,表達了廣大百姓的美好向往和心中願景。
我的老家位于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
黃河故道,村裡有傳統的做花燈習俗。記憶裡,每每過年時,村裡的人都要做一些各式各樣的燈籠。六角形的、蓮花形的、西瓜形的,兔子燈、公雞燈,老鼠燈,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從年初一到十五元宵節的晚上,孩子們就用一根木棍挑着燈籠,點燃一支蠟燭,來到街上,比賽誰的燈好看。
還有大人們玩的一種燈叫“雲燈”。雲燈的形狀像一隻圓桶,用竹棍紮成框架,用白紙糊嚴密,隻留下部敞開着,留出固定燃料的位置。放燈時,點燃燃料,燈籠借助燃燒産生的氣浪,徐徐升空。
據傳,“雲燈”是諸葛亮發明的。三國時期,有一次諸葛亮被司馬懿兵困平陽城,數次派人搬救兵,均被敵人截殺。無奈之下,諸葛亮就利用熱氣球的原理,做了一隻燈籠,系上求救信息。燈籠放飛後,借助風力,飄向大本營。大本營接到求救信息,立刻救兵,解救諸葛亮脫險。諸葛亮放燈搬救兵的故事,經過口口相傳,演化為人們祈求心中願望的一種方式,意即将心中的美好心願寄托在燈籠上,讓燈籠升到天庭,祈求衆神助力,實現願望。因為雲燈是諸葛亮發明的,學術上稱為“孔明燈”,現代的年輕人則稱為許願燈。
這也是逢年過節人們放燈的緣由。
殊不知,這種放燈的行為,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記得前年正月十五,縣城的廣場上人山人海。各式各樣的傳統手工藝制作比比皆是。傍晚時分,廣場上有人賣起孔明燈來。年輕人紛紛争相搶購,随即點燃、放飛,然後十分虔誠地微閉雙眼,雙手合十,默默地許起願來。那一隻隻帶着希望的燈籠,徐徐升起,在廣場的上空聚成了一個花朵的海洋。随着輕微的小南風,一朵朵的小花兒開始向北緩緩地漂移。星星點點的燈火,在城市湛藍的夜空裡十分璀璨,猶如一道流動的風景。
誰能想到,一場本不該發生的火災正在悄然來臨。
縣城的北部,是農民們種的蔬菜大棚。春節期間正是一年裡最寒冷的時節,蔬菜大棚上覆蓋着厚厚的草苫,給生長中的蔬菜保溫。
那些從城裡飄過來的孔明燈,飄到大棚上空時燃料已盡。沒有了熱動力催動的孔明燈開始飄落。一些未燃燼的燃料落在大棚上,引燃了草苫。大火瞬間沖天而起,根本無法靠近。等三輛消防車趕到時,十幾座大棚已燒成了一堆灰燼。
那一場大火,燒毀了十二座大棚,十二戶農民的損失高達近百萬元。
有道是:水火無情。事實證明,一旦發生火災,任何物品都會在瞬間化為烏有,希望毀于一旦。這是應該切記的沉痛教訓!
逢年過節,舉辦一些娛樂活動不是不可,但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活動前要制定出可行的預案。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
春節到來之際,提醒大家:燃放煙花爆竹在所難免,但一定要在規定的區域内進行娛樂,在活動結束時,切記不能留有一星火種。
各地政府一定要嚴加管控,春節期間,禁止燃放孔明燈!(1227字)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