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貼了一張圖來說明自己的處境,圖片裡是我的機械式溫度濕度儀。貼出來之後有人的反應很奇特,大多認為是個體重儀,為如何解讀表盤上的數據而感到困惑。這時候我才醒悟過來,很多年輕的朋友估計就從未見過類似的儀器。
其實我自己也很困惑---這是一代基本上靠讀圖成長起來的朋友,為什麼他們解讀圖片的能力會那麼弱呢?即便看不懂這個儀器是什麼,但是表盤上的攝氏度符号總能看懂,猜出這是個溫度計吧?
我感覺是除了文字之外的媒介形式,這些年都有種窮兇極惡的趨勢,恨不能把想要表達的東西放到最大,最終結果是反而削弱了人們的讀圖能力。
未來,随着手表和手機上的感應器越來越多,大概類似溫度計這樣的儀器在家庭生活中就更沒有什麼位置了,所有的環境數據都可以直接在手機App裡查看。比如說我就沒事在公司打開手機,查看家裡的加濕器運行狀态,順便就能看到家裡的濕度高低。PM2.5就更不用說了,我很少用激光PM2.5測量儀,而是直接看手機上不同探測點的報告。(更多最新消息可看“機械配件”網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