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天體究竟是行星還是恒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星體内部是否能夠發生持續且穩定的熱核反應。而熱核反應的實現需要極高的溫度和壓力。自然情況下,極大引力可以使星球内部産生類似的環境,而地球乃至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都不足以産生這麼嚴苛的條件。事實上,理論計算表明能夠達到這種條件所需的最小質量是木星的80倍!也就是說80個木星聚集在一起,才堪堪能夠達到恒星的質量下限,換種說法,宇宙中最小的恒星,它的質量都有木星質量的80倍!但如果我說宇宙中有的恒星比行星還要小,你相信嗎?
恒星與行星,中央天體為恒星,恒星一般比行星大得多
題目中“地球”指行星,“太陽”指恒星。一般而言恒星的質量和行星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但宇宙中确實存在這麼一種情況:恒星的體積小于行星的體積。
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中,一般而言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體積就應該越大,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天體引力導緻的收縮作用。我們不考慮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些恒星殘骸,但即便是正常恒星,這種收縮效應也很明顯。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行星的體積上限也就和木星大小差不多,注意是體積上限!即便木星的質量再增加,體積也不會有很明顯的增加了,更有甚者,由于引力的增加甚至會導緻天體收縮!即“吃的越多,身體越瘦”。這個過程可以一直持續到行星達到恒星級别。在這之後的某個點,質量增加導緻中心核反應劇烈,光輻射壓力向外排斥導緻的恒星體積增加、密度減小,恒星體積才會逐漸大于行星。
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在宇宙中也算不小,其體積可能接近行星體積上限
這種情況的結果就是:不同恒星的密度差異很明顯,且一般而言質量越大,密度反而更小。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般說兩顆恒星質量差異和體積差異不成比例的原因。比如太陽的平均密度大約每立方厘米1.4克,但比太陽小的比鄰星,平均密度達到了驚人的每立方厘米46克!地球上根本沒有密度如此大的物質。目前為止發現的最逼近恒星質量下限的恒星:EBLM J055-57ab,它的密度達到了驚人的每立方厘米188克!手指甲那麼大一塊就有三四包方便面那麼重!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第三個天體為最小的恒星,可以看出比第一個木星還要小一圈
正因為這個恒星的密度極大,導緻它的體積很小,隻有木星體積的85%,和土星差不多。不過體積再小,它也是标準的恒星,質量比木星要重80多倍。而且由于中心的熱核反應很微弱,核燃料消耗率很低,它的壽命可以很長很長,長到無法想象,長到即便從宇宙誕生就出現這樣一個恒星,到現在為止它還沒有走完自己的哪怕嬰兒階段。
所以,就體積最小的恒星和最大的行星來說,恒星确實要比行星要小。
歡迎關注“張家小智兒”看更多天文愛好者的交流溝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