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也是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曾經以貓為實驗對象,進行過餓貓迷籠實驗。
桑代克精心設置了一個“迷籠”裝置——在一個籠子裡安裝了三種機關,分别是踏闆、抓繩和按鈕。之後,他将一隻饑餓的小貓關進籠子,并将一條鮮魚放在籠外,小貓隻要觸發籠中的任何一種機關,就可以逃出籠子,吃到鮮魚。
在第一次實驗中,小貓對于完全陌生的環境十分害怕,它在籠中瘋狂地亂爬亂撞,不時發出驚叫聲。在這個過程中,它的爪子碰到了一種機關,籠門打開,它饒幸逃了出去。
桑代克讓小貓休息了一會兒,又把它放進迷籠中。這次,小貓不像第一次實驗時那麼驚慌,它在籠中到處嘗試,終于觸到了機關,打開了籠子。
此後,桑代克重複做了多次實驗,每次都記錄下小貓成功逃出籠子所用的時間。他發現小貓表現得越來越熟練,無效行為越來越少。在最後一次實驗中,小貓甚至沒有絲毫猶豫,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開了門。
桑代克由此得出結論,動物的學習是一種漸進的“試錯”過程,就像籠中的小貓在一次次嘗試後,會記住正确的刺激動作(如按按鈕、踩踏闆等),并能夠将其和“籠門開啟”建立起穩固的聯系,這就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
基于此,桑代克提出了三條學習定律。
一是準備律。即學習者應當做好足夠的準備,如對學習内容産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并做好必要的素養和能力準備。
二是練習律。想要強化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就要進行不斷的練習。若是長期不練習,這種聯結就會逐漸減弱。
三是效果律。刺激引起的反應若是能讓人感到滿足,即獲得滿意的效果,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就會更加牢固。反之,若是人對效果不滿意,覺得不快樂,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就會減弱。
這三條學習定律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還是有啟發意義的,它們提醒我們要注意激發學習動機,并經常練習,以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