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還記得咱們曾經學過的文言文《馬說》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章時遇到的苦惱嗎?
《馬說》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大多數同學在一開始都會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否定之後繼續猜:“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其實中心論點是最後一句:“其真不知馬也!”
“議論文”是舶來品,國産貨更高大上
對于課文的分析,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于用“文體”的套路來進行。比如說我們先認定這是一篇“議論文”,然後就要尋找“三要素”,“論點”“論證”“論據”。對于“議論文”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中心論點”。這種分析方法用在現代文本上是有用的,但是在古文上卻經常短路失靈。
因為“議論文”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舶來品,咱們的古人從前沒這種思路。
是不是我們的古人不會寫議論文呢?
其實古人比今天的我們要細緻得多,光是議論性文體大概就有二十多種。
我們來看看古代議論文的标記性文字有哪些。
“奏”“議”“書”“論”“頌”“贊”“祝”“銘”“诏”“盟”“策”“檄”“移”“封禅”“章”“表”“對”“記”……
這不是随口亂說的,這可是我國第一部文藝批評著作《文心雕龍》中,劉勰首先提出來的。
大家熟悉的《出師表》《師說》《陋室銘》《谏逐客書》等等,都是今天我們所稱的議論文。
東西方議論文的差異其一
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是不同的,比如說一個中國學生想要玩一會手機,他會編出一堆理由,最後才說出中心句——我要玩手機;西方學生估計沒那麼費事,開頭第一句就是“我要玩手機”。這種思維方式放到議論文文本中,東方的議論文喜歡把中心句放在最後;而西方習慣把中心句放在開頭。
其二
西方的議論文喜歡把事理作為主角,會盡力排除個人感情因素;東方的議論文從文體上劃分還是屬于散文,這樣的文字不論怎麼寫,不論寫什麼,作者,尤其是作者的情感都是文章的主角。就比如《馬說》,為什麼最後一句是中心論點?還不是因為這一句最能表現作者的懷才不遇,憤憤不平。
其三
西方的議論文表現的是思維和事理的關系,東方的議論文表現的是事理的形象化和論說藝術性以及故事性。比如說《愚公移山》,列子就把巨大的困難化為太行王屋二山,把戰勝困難的意志精神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表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中心句和中心論點的區别
雖然大多數時候中心句和中心論點能夠重合,并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研讀文言文還應該關注一下“中心句”和“中心論點”的差别。
一般來說中心句指的是主要内容,“中心”的意思就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語文課堂上常說的中心思想,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情感往往又指向了寫作的目的。
文言文中找中心論點的幾種思路
看後不看前。這是東方人的思路決定的,習慣把最重要的觀點最後才擺出來。
就理不就事。概括事件的往往是中心句,表達觀點的才是中心論點。
情緒化的觀點往往是中心論點。東方的議論文,人的主觀情緒永遠是文章的主角。
經典佳句常常是中心論點。比如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有幾個選擇的話,就選擇自我褒揚的,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選擇展現從政思維的,比如“仁義不施而攻守異也”;就選擇借物喻人的,比如“蓮,花之君子者也”。
如果實在不行,那就把分論點加在一起吧,比如《出師表》:“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