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是川渝地區的人,或者身邊是否有川渝的朋友,如果有,可以去問一下他“鞋子”用方言的讀法,不出意外,所得到的答案會是“hái zi”。為何會這樣?那麼諺語中的“孩子”,與“鞋子”是否有關系?其實還真有。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在我們常規的理解是想要抓到狼,要用孩子去吸引它。寓意為想要達到某一目的,就需要付出相應代價。但真實的情況為,諺語中的“孩子”原本是“鞋子”,原意為,想要打到狼,則需要跑路,就不要擔心鞋子會被磨破。隻是因為當時在晉語發音中,鞋子與孩子發一個音,所以就流傳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二哈:我就是狼
但這裡有個疑問了,晉語為北方的非官話方言,主要在山西、内蒙古、陝西、河南、河北等地使用,為何在鞋子這一發音上,與如今的川渝地區如此相像。筆者猜測,這或許與清朝時的“湖廣填四川”事件有一定聯系,因為當時四川戰亂不斷,人口急速減少,為了讓當地繼續發展,清政府将外省地區大約100萬人移到了四川,來緻力于當地建設。其中,湖廣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河北,大概占了其中的25%,所以也就有了方言上這一相似。當然,這也隻是猜測,說不定相似僅因為巧合呢。
而我們經常聽到罵人所說的“王八蛋”,其實也是流傳期間因為諧音而改變的詞語。原意是“忘八端”,在古代,這八端分别是指儒家的八個思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出自《論語·學而》。孔子将這八個字視為做人的根本,到如今也是我們需要遵守的道德規範。所以古人以“忘八端”來形容某個人不道德的行為,當然現在的“王八蛋”更加通俗易懂。
王八和蛋
說到這“八端”,還不得不提一下“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諺語。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以這個為标準,作為出門或者歸家的參考。每個月逢七,也就是農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出遠門。而逢八,也是農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宜從遠方回家。但其實這隻是一種傳地比較久遠的迷信,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會看這些。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原本意思為:沒将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事情做好,就不要出門,如果沒有遵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道德标準,則不要歸家。在古代,七一般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搭配,《玉壺春》中就有記載:“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諺語的意思為每天早上起床要操辦這7件事。
在重農抑商的古代,商人一直是被打壓的對象,尤其是“無奸不商”這一成語的出現,似乎将商人奸詐的形象完美刻畫。但在古人眼中,商人真的是奸詐的嗎?
其實這一成語的原本表達為“無商不尖”,是妥妥的褒義詞。因為古人量米時,通常用“米鬥”來量,這個“米鬥”有點像是倒立的圓錐體,商人在賣米時,将米鬥剛好裝滿是“一鬥米”,但通常會在這一基礎上,再添加一些米,讓原本平平的米,冒出一個尖,算是給客人的添頭,客人也因為這多加的這一小撮米,來判斷這個商人是否實在。
商人在古代一直被打壓,并不是因為奸詐,而是當時的國情決定的。在農業社會,生産力本就低下,“吃”一直是民生的第一位,所以要重視農業的發展。但如果當時商業過于發展,就會讓一部分農民棄農經商,沒人從事農業生産了,自然不行。
作者:我放團隊張風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