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1:10:07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兵出荊州,直指襄、樊。随後,他水淹曹魏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就在關羽的威勢達到巅峰時,他卻遭遇了東吳背刺。這導緻荊州軍腹背受敵,最終大敗;就連風光無限的關羽,也最終敗走麥城,為孫權擒殺。

關羽的隕落,讓後世無數讀者無比惋惜的同時,也不由感到奇怪:為什麼關羽遭受圍攻時,劉備集團卻沒有及時派出援兵呢?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1

對此,國學大師章太炎在《正葛·訄書》中提到:諸葛亮與劉備對關羽見死不救,是因為他們想要借刀殺人!

這種說法,不可謂不驚人。章太炎的這個結論,到底有沒有根據呢?身為一代大師的他,又為何會公開發表這種言論呢?

章太炎的論據

通過這篇《正葛·訄書》,不難得到章太炎的觀點:劉備、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不服管教的關羽,這其中,諸葛亮的意見還占主要作用。那麼,章太炎是從哪裡得出“關羽不服從命令”這個結論的?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2

章太炎(1869年—1936年)

《三國志·費詩傳》記載,劉備稱漢中王後,拟定關羽、馬超、張飛、黃忠為四方将軍。結果關羽聽說黃忠與自己并列,非常生氣,還說道:“大丈夫不與老兵(黃忠)并列!”眼見關羽言辭激烈,劉備隻好派費詩為使,好說歹說,才把關羽安撫住。

彼時,關羽坐鎮荊州,執掌軍政大權,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這樣的話,諸葛亮與劉備難免會認為:關羽不好控制,加上他現在來的這麼一出戲,諸葛亮才要出手,除掉這個隐患。

根據章太炎的說法:諸葛亮雖然人在蜀地,卻必然獲悉荊州的動向。因為在關羽之前,執掌荊州的正是諸葛亮;在進入蜀地後,諸葛亮雖遠離荊州,但他仍有耳目在荊州,能随時探得當地消息。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3

而在此情形下,諸葛亮與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關羽的情況。既然關羽敗亡,他們沒有動作,那這便意味着:諸葛亮與劉備是故意對關羽見死不救,這不正是借刀殺人嗎?

這個說法,完全是靠章太炎自己的臆想,根本沒有實際證據。所以,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章太炎又提出了兩點論據:

首先,諸葛亮曾做過類似的事。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劉備的義子劉封在回到成都請罪後,諸葛亮曾勸說劉備殺掉劉封,理由是後者性格剛猛,不容易控制。

劉備若一旦歸西,劉封的存在,極有可能會威脅到劉禅的皇位。聽了這話,一向仁義的劉備也隻好處死這個義子。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4

正因如此,章太炎才認為:諸葛亮應該是用了同樣的理由,才成功勸說劉備同意自己的“借刀殺人”計劃。除此之外,諸葛亮喜歡《梁甫吟》,也能看出他對權謀的熱衷。

這首詩的内容,講的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這是古人對于權謀的高端運用,諸葛亮既然把這首詩天天挂在嘴邊吟誦,說明他對于這種權謀之事應該是非常向往的。所以,諸葛亮使用類似的權術把關羽害死,便不難理解了。

以上幾點,便是章太炎對關羽敗亡這件事的看法。這些結論雖看似合理,但卻多是他個人的無端猜測,而幾條所謂的“論據”,也顯得很勉強,經不起仔細推敲。為什麼這麼說呢?

關羽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關羽對蜀國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呢?若關羽有什麼閃失,蜀國将會傷筋動骨。

《三國志·劉晔傳》記載,在關羽威震天下的時候,曹魏的謀士在讨論該如何應對。諸如劉晔、司馬懿、程昱等頂級謀士都認為:應不惜一切代價,将關羽解決掉。他們給出的理由是:蜀國唯一的名将,就是關羽;若關羽出事,劉備便會自斷一臂。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5

除了他們外,唐人也這麼認為。唐代在擴大武廟規模後,曾遴選古之名将六十四人,而蜀國入選者,便隻有關羽、張飛兩人。需要指出的是,曹魏謀士把關羽視為唯一的名将,倒不是說他們看不起張飛。

實際上,關、張二人經常并列,他們的勇武之姿,曾得到曹魏、東吳群臣的一緻認可。三國之後的武将,也常把關張作為“參照物”。不過,從綜合實力來看,張飛有過“醉酒誤事”的經曆,這難免讓他略遜色于關羽。

綜上,關羽作為蜀國的頭号武将,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劉備在入蜀之後,才會令關羽鎮守荊州,讓他單獨挑起大梁。除非劉備隻想老老實實窩在蜀地,以後不圖謀中原,否則關羽将無人可替代。

這也是為什麼關羽發牢騷,劉備沒有直接訓斥他,反而派費詩前去好言相勸的直接原因。這件事,非但不是劉備與關羽“決裂”的先兆,反而能體現出他們私下裡的交情,非常不錯。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6

按照正史中的記載,劉備與關羽盡管不是結拜兄弟,但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親近的。《三國志》說他們創業之初,經常吃住在一起,關羽、張飛二人把劉備當兄長看待,不畏艱難,始終跟随左右。所以,魏國謀士才會評價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另外,馬超入蜀後,曾直呼劉備表字。結果張飛、關羽聽到後,一個怒目圓睜,一個要直接殺了馬超。這位持刀要砍馬超的人,正是關羽,他對劉備的維護,可見一斑。

綜上,諸葛亮想通過“借刀殺人”之計除掉關羽,首先在劉備這裡就無法通過。無論從蜀國未來考慮,還是從戰略角度而言,亦或是劉備與關羽的私人感情,他都絕不可能同意諸葛亮害死關羽。

更為關鍵的是,諸葛亮也不會這麼做。因為關羽之死,不僅會毀掉蜀國的未來,也同樣會讓諸葛亮自己的理想破滅。那諸葛亮的理想,又是什麼呢?

荊州的重要性

談到諸葛亮,必然離不開北伐。在劉備去世後,為了興複漢室,還于舊都,諸葛亮夙興夜寐、殚精竭慮,一次又一次地對曹魏用兵,直至五丈原病逝。身為蜀國丞相的他,位高權重,若真打算安穩度過下半輩子,又何必如此折騰?

隻能說,諸葛亮沒有忘記劉備囑托,一直在踐行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繼承劉備未竟之業,恢複漢室河山。而這,也正是他當年在《隆中對》提到的。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7

在這份著名的戰略規劃中,諸葛亮曾提出:先跨有荊、益二州,然後等天下有變,便可令一上将從荊州出發,直取宛、洛,進而圖謀中原。

由此可見,荊州對蜀國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說益州是蜀漢政權的立足之本,但荊州之存亡,卻直接關乎到蜀國未來之興盛。因此,劉備才會命自己最信任的大将關羽,前去鎮守此地。人,不容有失;地,更是重中之重!這也正是劉備後來冒險進攻東吳,打算重新奪回荊州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又怎麼會為了除掉關羽,做出放棄荊州、放棄隆中對、放棄理想這種“失智”的行為呢?不僅如此,荊州還是諸葛亮的大本營,許多荊州大臣的家人,也在這裡,并未随同劉備入蜀。若諸葛亮舍棄荊州,他又如何向這些老鄉交代?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8

另外,諸葛亮與關羽之間,也沒有利益往來。在蜀漢政權内部,跟随劉備入蜀的荊州士族,話語權最大,其次是東州士族,最後才是益州本地的巴蜀豪強。

而早早跟随劉備入蜀的關羽、張飛等元老,雖然位高權重、備受信賴,但他們卻是堅定的“保皇派”,不摻和朝堂紛争,也不随意站隊,一心隻為劉氏考慮。

作為元老中的領頭人,關羽既威脅不到劉禅的地位,也沒有機會與荊州士族來往。于情于理,諸葛亮都沒有理由要坑害關羽。而劉備與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對關羽進行及時救援,也是因為無可奈何。那麼,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隐情呢?

背叛太過突然

關羽進攻樊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這之前,劉備與曹操為了争奪漢中,展開了數年鏖戰。故而有一種說法認為:關羽此時出兵,正是為了緩解劉備在漢中之戰中的壓力。

為了正面赢過曹操,劉備賭上了大半身家,他盡起蜀中精銳、錢糧,将其投入到這場持久戰中。這導緻蜀國一度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成年男子都去打仗了,隻好讓婦女負責運輸糧草與物資,可見劉備的付出有多大。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9

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就算知道關羽遭受圍攻,他也無法在短時間内抽調出足夠兵馬前去支援,這是客觀方面的原因。

而在主觀原因上,劉備與諸葛亮也根本來不及去應對荊州突變的局勢。原因很簡單,東吳這個盟友的背叛太過突然,行事也足夠隐秘。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東吳方面早有把荊州奪走的打算。為了降低關羽的警惕心,呂蒙稱病退出,換上名不見經傳的陸遜;而陸遜到任後,又對關羽溜須拍馬、假意逢迎。關羽見狀,也就放心地去進攻樊城了。

不曾想到,正當關羽威勢正盛時,呂蒙卻悄悄做回主帥,并帶上一批精兵扮作平民,趁着夜色詐開了南郡;随後,又秘密勸降糜竺、士仁,成功把公安、零陵二郡也納入麾下。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10

之後,呂蒙才與徐晃等人聯手,一起合攻關羽。等到關羽恍然大悟時,不僅荊州已被東吳拿下,就連他自己也插翅難逃了。

猝不及防的關羽,就這樣進入了東吳的包圍圈中,速亡于孫權之手。須知,成都距離荊州,有上千裡之遠;待關羽反應過來,呂蒙的刀都已經捅到身上了,更别提遠在成都的劉備與諸葛亮了。

綜上所述,關羽在荊州的速亡,主要責任并不在諸葛亮與劉備。相較而言,屯兵于東三郡的劉封、孟達對關羽見死不救,才更加可惡。

《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劉備處死劉封的另一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後者與孟達争權奪利,又對關羽見死不救。

章太炎的反思

回到開頭提到的問題。章太炎被譽為一代國學大師,其史學功底之深厚,是得到衆多名家認可的。既然如此,他為何要在關羽敗亡這件事中,提出這麼不成熟且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的觀點呢?

這不得不提到章太炎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正葛》一文創作于1900年,這個時候,正是革命勢力遭遇嚴峻考驗之際。在帝國主義的威淩下,軟弱無能而又自私自利的清政府,竟使出各種手段,對國内的革命隊伍進行血腥鎮壓。

關羽死亡和諸葛亮有沒有關系(諸葛亮卻見死不救)11

章太炎

然而,此舉非但沒有讓西方列強退出中國,反而因為清政府的露怯,間接促成了八國聯軍侵華。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章太炎,大受震動,遂采取“借古諷時”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當局者的控訴。

當時的清政府,醜态百出,他們一邊對西方列強卑躬屈膝,一邊卻将屠刀伸向國人。這就像《正葛》中的“諸葛亮”,為了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竟不惜舍棄對蜀國未來無比重要的荊州。所以,章太炎寫下這部《正葛》,并非是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他對諸葛亮的諸多批評,其實正是對清政府、對當下時局的批評與諷刺。

時隔15年後,章太炎再版此書,卻将書名由原來的《正葛》改為《思葛》,并對“關羽敗亡”一事的評論,做出大幅度修改。事後,章太炎也對自己年輕時所犯的錯誤做出反思。而他的這種學術态度,也不愧一代大家之名。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章太炎作品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