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像留駐普陀導讀:
一座東海中的小島,一個享譽世界的佛教聖地。是怎樣的因緣,竟使得觀音到此不肯離去?慧谔最終回到日本了嗎?當年他休息的那個碼頭,難道已經消失在海天之間了?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天佛國,去領略普陀山的神奇魅力。
就在這天夜裡,慧谔久久不能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噩夢卻一個連着一個。
早上起來,慧谔開始向菩薩塑像頂禮膜拜,并且告訴同船的人,他決定把那尊菩薩塑像留在山上!大家很奇怪,慧谔說,他夢見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讓他把塑像留在山上。
于是,衆人擡着塑像上山,在一戶姓張的人家門前停了下來。張家人也信仰觀音菩薩,看見衆人帶來了菩薩很高興,願意拿出自家的一間草房來供奉這尊菩薩像。觀音菩薩從此保佑着普陀山世世代代的人們。
據民間傳說,從前這裡的漁民出海,常常會遇到危險。自從有了這尊塑像後,漁民出海打魚就安全多了。後來史書中也有普陀山觀音菩薩顯靈的記載:北宋宣和五年,大臣徐競出使高麗(今朝鮮、韓國地區)。行至海上,大風突起,徐競登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當天夜裡,天氣好轉,海水清澈,微波蕩漾,第二天,船隊順利揚帆出海了。這一切都源于慧谔将觀音留在了普陀山。
後來,慧谔與不肯去觀音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演繹出許多不同的情節。有的說慧谔沒有再回日本而是就山築庵住了下來,這就是"不肯去觀音院"。也有人說慧谔乘船返回了日本。其實,究竟是哪一種結局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雖然慧谔沒能把那尊觀音塑像帶回日本,但觀音信仰卻因為他而傳到了日本,并且在日本開花結果,慧谔也因此成為日本信衆心中的得道高僧。
2000年,日本33座寺院向普陀山贈送了33尊觀音菩薩像。在日本信衆的心中,普陀山才是全世界佛教徒公認的觀音菩薩的真修之地。
1980年,為了紀念"不肯去觀音" 和慧谔和尚,在慧谔當年停船的海岸邊,漁民張家的舊址處,修建了一座寺廟,起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後來重修時,改建成了現在的唐朝風格的建築樣式。
當你來到不肯去觀音院,看着寺廟大門外矮牆上的青石浮雕,回味着慧谔與觀音像的生動故事,一種肅穆的感覺怎能不油然而生?
一千多年來,慧谔和"不肯去觀音"的故事被各種地方志、典籍轉載,普陀山被世人稱為"觀音道場",慧谔也被後世的人們稱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當年慧谔撞船的新羅礁和休息地高麗道頭,也都成為後世學者争先尋找的曆史遺迹。曆經千百年滄桑,這些遺迹還在嗎?
新羅礁與高麗道頭普陀山佛教協會的研究員王連勝一直試圖找到傳說中慧谔撞船的那塊 "新羅礁"的遺址。這些年來,王連勝查閱了大量古籍。2001年,他終于在一本明朝萬曆年間的《普陀山志》裡發現了線索。
明萬曆年間的《普陀山志》中說: "新羅礁在神牛港口的大洋,普陀山最西。"清康熙年間山志裡面說,普陀山西南的神牛港口是日本僧人慧谔逃亡觸礁的地方。
書中記載的那塊新羅礁離普陀山有40分鐘的航程,王連勝和我們一起搭乘機動小艇出海去尋找當年慧谔和尚撞船的那塊"新羅礁"。
普陀山西面有一片海域叫做蓮花洋,洋面上那塊狀如鬥笠的巨大海礁被當地人稱做"缸飛礁",就是落滿海鷗的礁石的意思。結合史書上的記載,王連勝考證确認這塊"缸飛礁"就是曆史上那塊著名的"新羅礁"。
站在新羅礁上,放眼望去,遊艇與貨船川流不息,我們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時期,大批新羅商船經過這裡進出甯波港,商船觸礁沉沒可能是常有的事。也正因如此,這塊礁石才被叫做"新羅礁"。
那麼,當年新羅商船停靠的"高麗道頭"如今又在哪裡呢?
所謂"道頭"在古代就是指上船的地方,也就是碼頭的意思。在普陀山有許多碼頭,其中最著名的一處叫做"短姑道頭",可是卻沒有一處叫做"高麗道頭"。那個曾經讓慧谔和尚駐足的 "高麗道頭"是否就是這個"短姑道頭"呢?王連勝認為這兩個道頭應該不是一回事,他的理由是:以前從高麗來的商船全都到普濟禅寺上香,所以高麗道頭應該是在普濟禅寺附近。王連勝決心找到這個古代著名的"高麗道頭"。為了尋找并考證"高麗道頭"的遺址,王連勝的足迹幾乎踏遍了整個普陀山。2001年9月,他無意中翻看一本南宋時期的古書,發現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普陀洛迦山——自西登舟,有路,曰:高麗道頭。"
書中還标出了"高麗道頭"的具體位置,正好離普濟禅寺不遠。書中還提到,那個"高麗道頭"與普陀山最大的寺廟普濟禅寺之間是由一條千年古路連接起來的。
在普陀山今天的旅遊地圖上可以看到普陀山最大的寺廟普濟禅寺。普濟禅寺向西是一條千年古路,千年古路再向西就是"高麗道頭"的遺址。當年的 "高麗道頭"如今已經變成了陸地,這是人們曆年來填海造田的結果。
那條千年古路,全長大概有三裡,古路向東一直通到普濟禅寺,而西端就是高麗道頭的遺址。
古路的一邊是石壁,另一邊是海塘的遺址。順着這條道路,向西行大概一千多米,我們來到一條公路上,這裡就是古時那個高麗道頭的遺址,原來的海灣已經變成了樓房和田地。一千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當年停船的碼頭竟然變成了行車的公路。現在隻有站在高處,才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大海。
千年的光陰流轉,如今,碼頭已不見當年模樣。遠眺大海,是否還能感受到慧谔當年的心情?
千年守望普陀山回到蓮花島上,遙望我們前面的海天,此景正是當時慧谔所見的海天。如今,朱仁民在蓮花島上雕刻了慧谔塑像,恢複了當時那個場景,作為對這位大師永久的紀念。
那尊青銅澆鑄的慧谔手捧觀音像面向着普陀山,好像在靜靜注視着遠處的觀音聖地。如果不是慧谔當初帶着那尊觀音塑像來到這裡,就不會有後來的這座佛教名山,更不用說普陀山上一千多處佛教遺迹了。
千百年來,普陀山雖然曆經興衰盛敗,但是始終香火不斷,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觀音真修之地。這與"不肯去觀音"有着不解的淵源。
為了感念慧谔和尚的功德,普陀山世世代代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着他。
從這片被稱為蓮花洋的海面上望過去,遠處那座形狀好像一座卧佛的山體就是緊鄰普陀山的洛迦山,也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
為了使到達此地的航船不再觸礁誤航,在明朝的萬曆年間,洛迦山上設立了天燈台。到了1890年,洛迦山上又建起了一座航标燈塔,用來給進出蓮花洋的船隻指引航道。現在,在這裡通過的船隻再也不用為天氣情況擔心了。 除了燈塔,在洛迦山上還建有一座三層高的石塔,這是一座紀念塔,紀念曆史上對普陀山有過重大貢獻的高僧大德。塔名圓覺塔,石塔的八個側面鑲有曆朝曆代數名高僧大德的畫像或照片,這些人都曾經做出過對普陀山有着深遠影響的大事業。慧谔大師的畫像在石塔的第二層,他目光甯靜而堅毅地注視着遠方。他是在注視着不遠處的普陀山,也是在靜靜地守望着普陀山。也許慧谔一直都沒有離去,他一直在守望着普陀,守望着多年前觀音不肯離開的修行聖地。曆史走過千年,佛家不過瞬間。雕刻家朱仁民發願要把慧谔精神傳承下去,因此他在蓮花島上為慧谔塑像以使人們記住這位開山祖師,讓慧谔精神長存世上。
按照佛教對世界的看法,當初的慧谔和尚如能發下大願守望普陀千年,他現在一定因此成佛,成佛的慧谔再守望千年,也不過彈指之間。一千多年前他千辛萬苦地把那尊觀音塑像帶來,他當然願意千古不變地守望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